回想大學這些年的經歷,張文碩用「成長」一詞來概括。
從目標明確、到迷茫、到再明確,從每天都能按時完成計劃的悠然、到計劃被各種臨時任務打亂的煩躁、再到現在規劃被打亂依然可以保持心態,他的心境變了,看問題的方式也變了。
「該做的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也做了,有遺憾,也感覺一切遇到的都是最好的。」言及此處,張文碩臉上和言語間都是難得的坦然平靜。
班上十人進入基地班
2017年初入大學,張文碩就有著強烈的不僅要把學習學好、還要積極嘗試學生工作的想法。
軍訓期間,他主動申請擔任班級聯絡員,負責協助輔導員、班主任、教官和班級同學之間的聯繫,同時通過幫助班級同學集體買書有效解決了新生買書難的問題。
他的努力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在軍訓後不久的班幹部競選中被選為班長。
猶記得2017年11月11日,班委會組織班裡同學爬萃英山,那是化學六班的第一次集體戶外活動,也是張文碩自己口中「搞得最滿意的一次活動」。
為了增加爬山的樂趣,班委們集體商議後決定增加遊戲環節。四人五足、夾氣球、你畫我猜等互動遊戲受到同學們的喜愛,抵達山頂後班委又暖心地為獲獎同學發獎品、組織集體合影。活動在同學中的滿意度和參與度均為百分之百,這離不開張文碩和班委其他成員一周之內的四次實地考察和精心準備。
除了通過業餘活動活躍班級氣氛、提升凝聚力,張文碩也沒有忽略班級同學的主業———學習。開學之初,張文碩敏銳地觀察到初入大學的同學們學習狀態不太好,於是萌生了集體自習制度的想法。
集體自習制度的提議在同學中得到很大認可。單周星期一18:40-20:20,雙周星期三19:00-20:20,化學六班的集體自習就這樣持續運轉到了大一學年末,大家的學習狀態也得以恢復與持續。
全班30個同學中有10個憑藉優秀的成績進入基地班,或許就是對這一做法的最大肯定。張文碩本人也以全專業3/185的排名進入基地二班,並獲得新生班長培訓「優秀學員」以及「優秀學生幹部」稱號,「很幸運遇到化學六班的這群小夥伴,不論是班級的整體發展還是我個人的進步,都與他們密切相關」。
引導與服務
大一期間,除了任職班長,張文碩還在院團委新聞中心當了一年幹事。後來考慮到自己的攝影技術和文字處理能力不是很好,而且興趣點不在於此,於是他選擇加入調研權益部。
調研權益部是院團委新成立的部門,張文碩也是第一任學生負責人。萬事開頭難,由於沒有先例,他和另一名負責人張藝萱一開始都十分迷茫。但既然決心為同學們解決問題、保障權益,他們就只能逼著自己更加努力地學習如何做好工作。
經過長時間思量,他們將部門的職責定位為引導和服務,「引導是指幫助師生樹立權利意識和維權意識,服務則是解決同學們的切身需求。」
有了定位,如何開拓「摸不著」的權益又成了一個大問題。他們思來想去決定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推動權益服務。他們設計、下發調查問卷,並及時將問卷結果匯總形成調研報告交給學院負責老師。張文碩還帶領團隊成立權益信息反饋中心,並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認可。
隨著情況逐漸明朗起來,他還完成了一件真正為大家謀福利的事。在一次各學院權益部門交流會上,作為學院代表發言的張文碩根據長期調研的結果及時反饋了廣大同學要求西區東區裝路燈、增發午間校車、增加羽毛球場地、改善籃球場燈光的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校領導的重視並得到妥善解決。
在張文碩和大家的努力下,學院在2018年全校各學院團委權益維護工作年終考核中獲得第四名,獲得蘭州大學2018年度權益維護工作先進單位,張文碩個人也獲得了該學年的「優秀共青團幹部」稱號。
獲得榮譽的張文碩反倒十分謙虛:「特別感謝我的搭檔張藝萱,如果不是她一直認真調研、積極想辦法,權益調研部和我都不會有這些成績。」
出於更好地為同學們服務的想法,完成一年調研權益部負責人的工作後,張文碩決定競選學院的團委副書記。他的競選表現得到了學院老師、學長學姐和各班班幹部的一致肯定,並負責團委各部門中工作量最大的組織部和科創實踐部。
不久之後,張文碩由自己大二還不會公文寫作反思到學生幹部的培訓工作,決定創新性地牽頭舉辦一次多個學院團幹的聯合培訓。
這一設想最初遭到了很多質疑,但張文碩沒有被質疑聲打敗,而是繼續一步一步完成規劃,最後請到了具有豐富經驗的三位團委相關工作負責同學,並為九個學院的團支委成員、團委部門負責人和部員做培訓。
培訓活動聽眾四百多人,將天山堂C302教室坐得滿滿當當,活動也得到了學院老師的肯定和各個學院的積極反饋,「我既然做了學生工作,就有責任把它做好。」
憑著熱情和擔當,科創實踐部的創新創業在2019年各學院團委創新創業工作年終考核中獲得校級第二名的好成績,社會實踐工作在年終考核中獲得基礎分滿分,張文碩還是習慣性地說:「這離不開學院老師的認真指導和部門全體成員的努力。」
學業中的一記耳光
大二上學期結束後寒假的一天,在教務系統查完期末成績的張文碩突然有些發慌。
「大一的成績都是90多,最差的也有85,這次70多分的都有了」,這讓他一下子想起了大一時以0.2分之差錯失國家級獎學金的事,他一直以為再努力一些就能彌補當時的遺憾和沮喪,沒想到現實給了他更加嚴重的打擊。
過往的一幕幕像電影一樣在他的腦海中放映,班長、新聞中心幹事、調研權益部負責人……「好像做了那麼多事也沒做出什麼成果,最後專業也沒學好」的念頭在張文碩腦海中一直徘徊,而且一度讓他陷入深不見底的「迷茫和崩潰」。
為了不讓家人再添煩惱,向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張文碩更加小心翼翼地掩飾起自己的苦悶,一個人在深不見底的自我懷疑中苦苦沉思。
開學回到學校後,原以為會奮起直追,但他發現自己心情愈發低落,「上課聽不進去,看課本也看不下去」。
張文碩想到了出去看看,排遣一下心中的苦悶。
2019年3月,他加入校慶團隊,負責採寫優秀校友———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俞會根、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泓等人。校友們的人生閱歷、奮鬥經歷、尤其是在失敗面前努力向上的故事,這些鮮活的例子成為了鼓舞張文碩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
同年4月,張文碩又參加了蘭州大學傳說中進入難度最大的學校就業辦雙A團隊的面試。抱著「試一試」「進不去看看差距在哪也挺好」想法的他,沒想到一路過關斬將,從幾百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團隊的禮儀培訓讓他「整改」了自己原來的面貌。在與企業工作人員的接觸過程中,企業人士昂揚自信的精神在無形中感染了他,也重新點燃了張文碩對生活的熱情。他開始有意識地注意社交禮節、衣冠外貌,形象氣質也有了很大提升。
校友和企業人士們迥異卻同樣精彩的人生經歷也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也在這時為自己的未來做了規劃:「希望能夠碩博連讀,畢業時候如果科研做得好就留在高校,如果做不成功就去社會上打拼,不論做什麼,只要選定了,就要認真堅持走下去。」
十一月,他進入了蘭州大學大學生骨幹培訓班(至公班),甘肅省委黨校、學校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的專家講座令他受益匪淺。
同時,他通過精心準備,經過層層篩選進入管理學院第十三期研修班學習。「在班上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同學,他們更堅定了我找準目標、不斷奮進的想法。」
如果說這些經歷是讓張文碩逐漸從陰影中走出來的重要動力,那麼通宵複習的經歷則是把他從頹廢中徹底拉出來的那雙手,抑或是徹底打醒他的一記耳光。
那是在大二下學期的《高分子基礎》專業課,課程本身內容多、知識點零碎,一開始沒把知識點弄明白,後邊就更弄不明白了。
臨近期末,張文碩腦海裡全是要掛科的念頭,他在通宵自習室臨陣磨槍複習了整整四天,最後這門課以70多分的成績草草收場,張文碩總結這段經歷時說:「好在沒有掛科,但是通宵複習的煎熬我這輩子都不想再經歷了。」
好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結束大二最後一門課程考試後張文碩痛定思痛,決定重新撿拾起大一時的學習習慣和勁頭。
大三一開學,張文碩就全身心投入到了緊張的學習狀態中,一學期的努力得到成績回升的回報,也將自己拉回保研的名單。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處在頹廢時期,張文碩也絲毫沒有耽誤自己負責的學生工作,「學習學不好是我一個人的事,但是學生工作做不好害的是一群人,我不能坑別人」。
除了學生工作,科研、運動、入黨、志願服務……他也都沒有落下。
科研小萌新
張文碩人生中的第一次科研經歷是以校級創新創業項目負責人的身份開始的。
由於經驗不足而自詡「科研小萌新」的他接手了導師給的課題———冰毒類似物分子印跡的製備及其作為固相萃取吸附劑的應用,「蘭州剛好是毒品來往的重要交通要道,做出成果了還能協助公安機關緝毒」。但這一願景在課題啟動之初就遭遇了困難。
由於項目涉及相當多的儀器分析知識,而項目組成員都是尚未接觸相關課程的大二學生,大家只能邊學邊做。「好在實驗室的師兄師姐都很認真地指導我們,不僅耐心地教我們使用實驗儀器,還在我們操作不當導致實驗失敗時,一點一點地幫我們分析原因」。
除了儀器使用這個攔路虎,團隊還面臨著實驗思路這個關鍵問題。張文碩和團隊的其他四個成員都是第一次接觸科研,本就缺乏文獻檢索和實驗經驗,加上課題的敏感性,他們只找到四篇相關外文文獻,且文獻都不能直接借鑑。
他們只能按照原理做下去,前前後後失敗了十幾次還是沒能看到成功的曙光。就在大家都以為項目結不了項的時候,他們終於在一篇來自阿富汗的文章的啟發下有了新思路。
「這個思路實際上是我們項目開展後的第四個思路。特別感謝項目指導老師張海霞老師,我們前前後後折騰了這麼久、失敗了這麼多次,張老師都沒有放棄我們,還始終給我們加油打氣,幫我們想辦法」。
最終這一課題順利結項,成果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也在學院年度科研評優中斬獲榮譽。
2019年12月,在校級創新創業項目剛剛結項後不久,一直對科研懷揣熱情的張文碩又以「基於Au/COFs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檢測水樣中苯環類抗生素的研究」為題遞交了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申請書。
「關於拉曼光譜檢查物質的文章有很多,但是如何別出心裁找到拉曼光譜檢測物質的創新點是一個難題。」
張文碩團隊從提高拉曼光譜強度方面入手進行創新實驗,找到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創新點,最終以申請項目的前20%排名順利立項,目前項目正在進行中。
志願者的堅持
2020年的春天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過得非同尋常,對於被迫滯留家鄉的大學生而言更是如此。
2月,張文碩看到共青團中央發起的鼓勵返鄉大學生積極參與當地疫情防控的通知後,便主動聯繫當地村委會表達了要當志願者的願望。
從2月15日到3月10日,張文碩與其他志願者一起,協助村委會值班、測量體溫並記錄、為隔離人員送生活用品、幫助村裡的孤寡老人及行走不便的人購買物資物品、組織人員宣傳防控知識,志願者們忙得不可開交,但也樂在其中。
對於志願服務,張文碩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做」。從學校青年志願者協會組織的植樹,到學院組織的崑崙堂清潔活動,再到足球隊組織的前往夏官營小學教踢球,兩年多時間裡他的志願時長已經達到83.4個小時。
哪怕是在參與社會實踐項目時,他仍不忘志願服務。
大二暑假,張文碩跟隨「蘭州大學導醫志願服務團委學生會團隊建設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江蘇省人民醫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連續十多天裡,他抽空便幫助病人掛號、取藥、與醫生溝通等。 在學習、學生工作和志願服務等方面遍地開花的張文碩還是個體育健將,「最喜歡的是短跑和足球」。
他與短跑的緣分,完全源於一次偶然。
體育教研部的鄧通圖老師偶然間看見他踢足球,連連誇他步頻快、適合短跑,有些意外的張文碩在嘗試後發現自己確實有點優勢,於是接連參加了幾屆運動會的短跑項目,並在學校2018年、2019年校運會男子50米插拔旗中獲得銀牌和金牌。
如果說在院足球隊踢球是集體的歡樂,那每次超過3000米的長跑就是他一個人的執著。「長跑很有意思。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長跑一樣,你老是感覺自己堅持不下去了,其實再一咬牙,再一堅持,也就挺過去了。」
內容來源:《蘭州大學報》總第957期
文字:蔣雲鑫 魏淵博
編輯:李兆秋
責編:許文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