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初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願力。
「工匠精神」是時下的一個熱詞,也是目前我國明確倡導的重要精神。說起工匠精神,也許我們腦海裡第一浮現的是日本。
截止2013年,這個匠人的國度已經擁有3146家在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
這些長壽企業扎堆這個國家,並非是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企業長壽的秘訣是:工匠精神,而實際它們傳承的是工匠的氣質——沉著堅持,精益求精的心性!
當今社會,充斥著浮躁與求快,很多人的注意力不再是放在自己負責的產品和工作內容上,而是想著投機取巧,如何獲取更大的利益等。
即使是在國家處於極其困難的危機時,更是不顧一切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
正如前段時間,我們舉國上下正共度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時,總有人趁機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
一直以來,對於我們來說,工匠精神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匠心源於用心
一提到匠人精神,很多人都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工匠精神是一種執著、認真、踏實、嚴謹的做事品質。
所謂「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做是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作為《匠人精神三十條》的作者,也是日本秋山木工的創始人,秋山利輝先生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他的標準是,技術是40%,品行是60%。
所以,秋山利輝創立學徒制,讓每一位學徒在這8年學徒生涯中,不僅磨礪自身的技術,更是注重錘鍊其人品。
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麼高超的技術,秋山木工也不會承認他是真正的匠人。
以孝育人治心,方可堅實長遠
在日本,秋山利輝被稱為「匠人中的匠人」,他深刻道出匠人精神的根本核心是「孝」。
德行的基礎是孝道。古人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秋山利輝本人非常注重孝道,無論工作多忙,每年他都要回老家掃墓,祭奠先祖。因此,每天要像戰鬥一樣努力拼搏於工作,用成績和碩果讓父母高興。
對於學徒的培訓,秋山利輝會要求他們每天都要寫一篇日誌,懷著對父母感恩的心去工作。寫完後寄給自己的父母,由父母點評,再寄回公司。
當學徒們成為匠人之後,他們會收到秋山社長的一份禮物,那就是一摞一摞的日誌。可以想像,這就是一部關於感恩父母的修煉史。
因為有愛,有著至親之人的期待,才會讓我們擁有克服一切的艱難險阻的勇氣與決心。
哪怕前路需要披荊斬棘,跌跌撞撞,因心中的愛和堅守,使得我們不敢懈怠,拼盡全力也會走到最後。
回想起,我國文化最寶貴之處在於提倡孝道。而如今的社會,很多人早已忘記一直所倡導和流傳的「百行孝為先「,不重視孝道的價值與本源,也沒有遵循孝道家風。
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都不懂得去愛,而要他去愛這份工作、愛公司、愛社會,是不可能的。
所謂,先篤於親,然後民興於仁。
還記得,之前備受關注的「母親病危,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拒絕回家「的事件。
病危的常州母親郭巧娣,吸著氧氣躺在病床上,晃動著枯枝般的手,對媒體記者說,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歲的小兒子——王永強。
1969年出生的王永強,出身底層,天資聰慧,自幼就是個學霸。研究生畢業後,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後又在北京大學做了博士後。1999年,王永強博士後畢業,和妻子一起出國。這一走,便是20年的杳無音訊。
後來在媒體傳播和網友擴散中,王永強被找到了。如今,他在美國亞特蘭大工作。當被問及老母親病危,是否會回來和老人見最後一面時,王永強只說了7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並未回來。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句話:那些捋不順和父母關係的人,其實很難過好這一生。養育,不是一場索取回報,而是一場相互滋養。
人最基本的兩個品質一定要有,一是責任心,二是善良。
責任心多半來自於父親的表現,善良則更多地受到母親行為的影響,而這兩個品質恰好都能通過孝敬父母體現出來。
秋山利輝所主張的匠人精神是從「孝「切入,其嚴格的背後是愛,這實際上是基於我國儒家思想的一種日式經營。
「匠人精神」起源於我們中華民族,而如今成為日本企業和德國工業的代名詞。
不知何時「匠人精神」能真正深遠地回歸我們:精益求精做好一件產品,腳踏實地做好一件事,不管做什麼都全力以赴去做,不輕看自己,不受外界幹擾。
從「匠己」及「匠人」
「生存之道沒有捷徑,只是在背後付出無數努力,方能打動人心。」如今,當我們大力倡導學習匠人精神,學習如何成為讓客戶「感動「的工匠的同時,別忘了帶著一顆孝心、感恩之心、初心,在工作中不斷修行。
「己成,則物成。」當我們真正懷有孝心,才能做到「敬天愛人」,才會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內容、顧客認真負責、嚴謹以待,甚至是精益求精。
一流的心性造就一流的人,這便是「先德行,後技能」。
每個人的起心動念決定著「匠人精神」能到達的層面,從小我到大我,再升華到無我的修煉之路。
當每個人,都願意靜下心來,尋找自己的優勢,穩打穩紮地發動來自內在的力量,去堅持做對的事,懷著感恩與本心而全心全意投入,才會給別人帶來感動的產品與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