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麻雀》第二課時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作文主題單元「我手寫我心 彩筆繪生活」系列專題
張金霞
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理解「無可奈何、扎煞、掩護」。
2.抓住重點詞句,能夠找出文中描寫小麻雀、獵狗、老麻雀的神態、動作的句子,學習作者通過神態、動作描寫把內容寫清楚的方法。通過與《爬天都峰》對比,感知把內容寫清楚的其他方法。
3.感悟老麻雀為保護小麻雀而表現出的那種強大的力量,感悟「愛」的力量。
4.感悟作者小中見大的構思,體會在生活中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方法捕捉靈感,搜集素材。
5.體會、學習作者仔細觀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重點詞句,能夠找出文中描寫小麻雀、獵狗、老麻雀的神態、動作的句子,學習作者通過神態、動作描寫把內容寫清楚的方法。通過與《爬天都峰》對比,感知把內容寫清楚的其他方法。
2.感悟老麻雀為保護小麻雀而表現出的那種強大的力量,感悟「母愛」的力量。感悟作者小中見大的構思,體會在生活中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方法捕捉靈感,搜集素材。
教學策略:
1.詞語教學
本課「無可奈何、扎煞、掩護」較為難懂,可以通過觀察圖片、聯繫上下文、做動作來理解。
2.閱讀教學
通過品析詞句,感受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將閱讀與實際生活相關聯,促使學生留心生活,學會觀察和思考,把方法遷移到生活中,樂於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
3.寫作教學
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圍繞「我手寫我心 彩筆繪生活」展開教學,先精讀體會《麻雀》,逐一品析重點詞、句、段,在閱讀和品析中感受老麻雀對幼鳥無私的愛及愛創造的奇蹟,感受作者小中見大的構思,細緻觀察、敏銳感知、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再對比《爬天都峰》的表現方法;最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的普通事件裡蘊藏的大秘密,感恩生活中的愛。
課前準備:
1.預習提綱
熟讀讀課文,明白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麼事,能清楚地表述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朗誦《遊子吟》。
2.解讀詩中的主題與意象。板書:
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小中見大
愛 線 衣 密密縫
3. 進入主題,愛不僅出現在我們「人」這個群體中,動物中也有令人震撼的愛,學習《麻雀》。板書 麻雀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回顧上節課的學習,思考文章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麼事,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表述清楚。
2.多媒體課件出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板書:小麻雀 獵狗 老麻雀 「我」
課件出示: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在打獵回來的路上,親眼看到獵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我」喚回獵狗。
起因:偶遇小麻雀
經過:獵狗想吃小麻雀 老麻雀以必死之心掩護小麻雀
結果:「我」喚回獵狗
三、精讀課文,把握關鍵著手處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讀課文,弄明白作者是從哪裡著手把事情寫清楚的。
(一)著手小麻雀
1.學生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我」看到了一隻什麼樣的小麻雀?在書中畫出描寫小麻雀動作、外形的句子。
課件出示:
風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白樺樹。我順著樹蔭路望去,看見一隻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它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是剛出生不久,從巢裡掉下來的。
去掉第一句,行嗎?
理解「搖撼」:請兩位學生上臺,一個手捧小玩偶,一個動手搖他,先輕後狠,讓學生通過動作感知「搖撼」。進而感受環境鋪墊的作用。
反覆讀一讀這些句子,對「呆呆地」和「無可奈何」進行深入解讀,讓學生說一說它們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這兩個詞語在句中的作用。接下來,讓學生想一想從描寫小麻雀動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們能看出什麼。
預設:「呆呆地」說明小麻雀嚇傻了,「無可奈何」說明了小麻雀沒有任何辦法。從小麻雀的動作、神態、外形中,可以看出小麻雀從鳥巢掉落到地上時的孤獨和無助。
作者抓住環境、動作、神態、外形表現了真實生動的形象,《爬天都峰》作者是抓住什麼寫的呢?比比看。……(語言,環境)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再看看筆陡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我點點頭,仰起臉問:「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對,咱們一起爬!」
3.小結。
獵狗發現了這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來看看4自然段,作者著手的地方。
(二)著手獵狗與老麻雀
1.學生默讀課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險是什麼?課文中哪句話表明了這種危險?在書中畫出描寫獵狗動作、神態的句子。
預設:小麻雀的危險就是獵狗想吃掉它。「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這句話表明了這種危險。
2.(課件出示句子)從獵狗的動作中,你覺得這隻「分明是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個怎樣的敵人?預設結局,感受殘酷。
課件出示:
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預設:從獵狗「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的動作看,小麻雀遇到了一個兇狠、比自身強大百倍的敵人。
假如,獵狗吃小麻雀,你能想像出那個吞與咽的細節嗎?
學生交流。
3.品讀第4自然段的第2、3句話。
當我們陷在殘忍的想像裡,痛苦掙扎的時候,事情發生了令作家震撼的一幕:
(1)教師指名學生讀第4自然段的第2、3句話: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可以先試著看圖理解一下「挓挲」的意思,
然後仔細品讀這兩句,劃出描寫老麻雀動作與神態的詞,說說你的體會。
預設: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了一塊石頭。因為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己的孩子,所以落下得很利落,很乾脆。
預設:「絕望」的意思是沒有希望,老麻雀覺得沒有什麼勝算可以救小麻雀。「挓挲」一詞形象地寫出了老麻雀臨戰時的緊張狀態,「絕望地尖叫」突出了老麻雀雖然驚恐、害怕,但仍然勇於面對強敵的形象。這裡說明了老麻雀拼盡全力,不顧自己的安危,只想著救小麻雀。
預設:作者通過細緻觀察,敏銳地感受到老麻雀雖然驚恐、害怕,但依然在母愛驅動下果敢、堅定、義無反顧地赴死護子。
(2)教師:同學們反覆讀這兩句,我們不難發現第四自然段是作者真實的寫自己看到的。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讀第5自然段,注意紅色字體部分,你會發現這一段與第4自然段的差異。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可是因為緊張,它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準備著一場搏鬥。在它看來,獵狗是個多麼龐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
提示:如果我們把自己想想成老麻雀,再用第一人稱讀這一段,你會有重大發現,會有更深的體驗。試試看。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與第四段不同的是,這一段作者在替老麻雀發聲。通過老麻雀的視角,寫當危險出現在小麻雀身上時,老麻雀不顧生死奮力救子的堅定想法。
同樣寫麻雀,可是觀察視角略有不同,表達效果更強了。這是換位思考的體現,課文中還有這樣的寫法,你可以找找看。
同學們也可以站在老麻雀的角度,用老麻雀的口吻寫一寫它當時的想法和做法。
「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弱小的我,沒有任何捍衛自身和幼鳥的武器,所以,我十分緊張,「渾身發抖」。但是,我又十分地憤怒,我絕不能畏縮,我只能「發出嘶啞的聲音」尖叫,我知道結局,但我不能就這樣放棄,一種強大的力量使我飛了下來。」
(5)再讀第四、五自然段,把自己的閱讀體會讀出來。
(6)你讀明白了嗎?是什麼力量讓老麻雀在保護孩子時義無反顧地赴死?討論一下。
這力量就是偉大無私的愛!
(7)這份母愛的力量有多強大呢?請同學讀第6、7自然段,畫出什麼呢?(描寫獵狗和我的動作、神態。)
獵狗愣住了,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麼大的勇氣,慢慢地,慢慢地向後退。
我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
<1.學生以第一人稱讀第6自然段,教師採訪:獵狗先生您愣住了,是因為害怕嗎?
學生討論。
預設:獵狗愣住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害怕,而是被老麻雀奮不顧身救小麻雀的行為所震動。
學生討論。
<2.「我」為什麼急忙喚回獵狗,帶著它走開了?
預設:因為「我」被老麻雀果敢、堅定的行動和奮不顧身、拯救幼子的母愛精神所感動,也由於憐愛之心的驅使,所以「我」急忙喚回獵狗,帶著它走開了。
小結:文中作者處處注意獵狗、老麻雀、小麻雀的動作、神態,通過神態、動作以及換位思考的方法寫出了偉大的母愛。
愛就是這篇文章著眼的地方:愛之偉,不分種群;母愛之大,不分強弱。同學們正在親人的羽翼下成長,處處能感受到同樣偉大的父愛與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也是沐浴著父母之愛一天天長大,請閉眼回想,捕捉你被愛的瞬間,有哪些畫面出現在你的腦海中了呢?
學生交流。
請帶著你對愛的理解再讀4、5、6自然段,讓我聽聽你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四、總結全文,揭示主題
1.正是強大的愛,拯救了小麻雀;正是無私的愛,嚇退了獵狗;正是偉大的愛,感動了充滿愛心的作者——屠格涅夫,創造了奇蹟救了小麻雀。
2.《麻雀》選自屠格涅夫的小說《獵人筆記》,在原文的結尾,其實還有這樣一段話:
課件出示:
是的,請不要見笑。對那隻小小的、英勇的鳥兒,對它的愛的激情,我是懷著虔敬之情的。我想,愛,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強大——只有它,只有愛,才維繫著生命,並使它充滿活力。
3.回顧全文,我們看到這篇文章著眼於「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強大的愛」,十分宏大,可是著手處卻是最普通不過的麻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中見大的構思給我們很多啟示。回看《爬天都峰》,我們看到不怕困難,奮勇攀登,從他人身上汲取精神動力這樣有意義的主題,作者不也是從環境、一老一小的對話這樣普通的細節著手嗎?
「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
「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我應該謝謝您!」
爸爸聽了,笑著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4.總結方法
當然這兩篇文章成為經典在於作者抓住了動作、神態、語言、環境把事情寫清楚,思考一下,為什麼作者就能抓住動作、神態、語言、環境呢?你能試著總結嗎?
作者細緻觀察、多角度思考。
5.如果大家把今天學到的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就不難做到「我手寫我心,彩筆繪生活。」
從現在開始,觀察和思考生活吧,我們作文主題單元之旅在你細緻觀察、敏銳感知、多角度思考的時候拿到了金鑰匙。要提醒大家,觀察自然是觀察自己的生活,思考也是思考自己觀察中的所見所聞,但又需要從閱讀中汲取思考的力量。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一無所得。 思考與學習必須同步,否則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學偏了。我們可以從史書或人物傳記中集中獲得此次作文需要的啟示。推薦大家閱讀《林漢達歷史故事》、《名人傳》。
6.回顧總結整個課堂。
五、作業設計
1.挑戰:你可以試著根據對本課的理解,改寫白居易《鳥》的最後兩句。:
莫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喚狗莫欺巢下雛,)
子在巢中盼母歸。(敬母死鬥吞子犬。)
2.閱讀屠格涅夫的小說《獵人筆記》《林漢達歷史故事》《名人傳》。
3.擦亮眼睛:從小處留心生活中的大主題,注意觀察對象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