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大部分人都認為,懷孕階段最難熬的應該是妊娠過程中的生理反應,但只有過來人才曉得,比起生理反應,心理上的擔憂和各種尷尬才最折磨人。
而種種尷尬之首,就是讓孕媽聞之色變的「內檢項目」,給不少孕媽留下了「臉紅」、「羞恥」的記憶。
分娩前最後一次內檢是啥感受,尷尬還是緊張?過來人的感悟很真實
之前在論壇上看到一位寶媽分享了自己的分娩前的內檢經歷:
臨近預產期,不知道為什麼,我冥冥中就有那麼一種感覺:孩子要生了。
丈夫本身就是比較感性的一個人,一聽我有這種預感,連夜送我進醫院,第二天早上8點多的時候果然破水了。
一指到三指花的時間並不長,也就不到兩個小時,也許是我平時身體素質好的緣故,宮縮時並沒有外面傳言的那麼痛苦。
不過那個產前內檢真讓我印象深刻,那個男醫生要我躺在床上,雙腿張開,雙膝儘可能貼近胸部,屁股還不讓離開病床。
一般人要是說起內檢項目遇到男醫生,一定會「尷尬不已」,但我當時的真實感覺更多的並不是尷尬,而是緊張。
可能是之前胎檢時經歷了那麼多,早就習慣了,亦或者心裡在分娩前就有過畫面感,順產生娃肯定會有男大夫的,那一刻對於分娩的緊張心情,代替了內檢尷尬。
其實大多數孕媽在最後一次「內檢」的體驗與這位孕媽一致,並不會感覺極度尷尬尷尬,孩子將要出生帶來的心理波動以及宮縮帶來的疼痛,讓人早就忘記了尷尬,那種情況下,焦慮感與緊張感才是主旋律。
遭無數人吐槽的產前檢查,到底有多重要?關係到順還是剖
分娩前必然要經歷「內檢」檢查,一般被安排在快要分娩之前或者臨產中,主要是為了確保產程能夠正常進行,項目一般包括:
檢查軟產道的狀況
檢查開指情況
檢查孕媽骨盆的大小、形狀
檢查胎兒先露部位是什麼地方……
根據種種檢測結果,結合醫生的臨床經驗,最後判斷出孕媽是否具備順產條件,內檢要是不通過,一般都會轉為剖產。
因為檢查位置的不同,內檢分為CD檢查與GM檢查,前者很好理解,胎兒娩出時得從產道中通過,醫生必須確保通道通暢。
後者就讓很多人尷尬了:「我只是生個孩子,怎麼還檢查我腸子?」
這是很多過來人都無法理解的地方,其實大家誤解了,這些內檢檢查不是檢查腸子,它依舊是在檢查產道狀況。醫生可以隔著腸子感受隔壁的狀況。
尷尬歸尷尬,GM檢查卻有其天然優勢:在檢查過程中,可能會帶入一些細菌,而細菌進入腸子的後果肯定要比進入產道的後果小得多。
分娩之前,孕媽要知曉最後一次內檢可能出現的問題,分娩會才更順利
1)微量出血
部分孕媽產前內檢之後,會有微量出血狀況,這讓很多準媽媽擔心,是不是傷害到了孩子?
其實大家完全不用為此擔憂,內檢後出血實屬正常,通常在1-2天內就會消失,是檢查時刺激了宮頸所致,對胎兒沒有任何影響。
2、強烈不適感
一直有人說「內檢很痛」,這明顯是冤枉了它,內檢只是一項常規檢查,既不需要按壓,也不需要穿刺。
之所以讓人感覺到劇痛,那都是宮縮惹的禍,在緊張、尷尬的情緒下,準媽媽們分不清楚到底哪裡痛也在情理之中。
在這個問題上,沒什麼太好的辦法,全靠女性自我調節,肉體上的傷痛不可避免,但心理上的波動,還是可以通過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方法控制的。
3、挨訓斥
生娃是大事,不少人過於緊張,一點都不配合,最後把醫生惹煩了,會忍不住訓斥孕媽和家屬不分輕重。
碰到這種情況,大家也別生氣,站在理性角度,畢竟配合醫護人員是每位孕媽的責任。
總之,臨產前的內檢必不可少,它是胎寶能順利娩出的前提保證,希望各位媽媽能調整好心態,不要抗拒,積極配合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