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關山月》 |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2021-02-07 大大王語文

詩文重現: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簡析:

 

《關山月》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而李白卻用「萬裡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隻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閒雅。」

 

注釋:

 

⑴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多抒離別哀傷之情。《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

⑵天山:即祁連山。在今甘肅、新疆之間,連綿數幹裡。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謂秋風自西方吹來,吹過玉門關。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漢書·匈奴傳》:「(匈奴)圍高帝於白登七日。」顏師古註:「白登山在平城東南,去平城十餘裡。」

⑸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青海灣: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戍客:徵人也。駐守邊疆的戰士。邊色:一作「邊邑」。

(7)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裡指戍邊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思婦高樓上,悲嘆有餘哀。」此二句當本此。

 

譯文:

 

一輪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蒼茫的雲海中徘徊。蕭瑟的秋風吹著明月,東渡玉門雄關,照耀著守邊的徵人。在這蒼涼的關塞上,不由得使徵夫們想起在這邊關上頻起的戰事:昔時漢高祖,曾遭匈奴的白登山之困;胡人的兵馬,至今仍對青海湖虎視耽耽。從來這裡就是夷夏的爭戰之地,多少戰土拋身塞外,埋骨黃沙啊。徵人們望著這月光下荒涼的邊色,臉上現出思歸的愁容。遙想家中的妻子,她一定是在倚樓盼望徵人的歸來,望月而興嘆。

 

創作背景:

 

李白看見徵戰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徵戰之士的苦辛和後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

 

詩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品裡,常見「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

 

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裡」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裡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像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裡」,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徵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裡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繫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裡邊塞圖。這裡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徵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徵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徵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徵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裡邊塞圖和徵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繫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像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託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萬裡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隻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並不是侷促於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名家點評: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引呂祖謙語評此詩:「氣蓋一世。」

明胡應麟評:「『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渾雄之中,多少閒雅。」



相關焦點

  • 《關山月》—元氣充沛,才能呈現活潑生命
    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元氣充沛,才能呈現活潑生命文 | 蔣勳李白寫過《長相思》這種非常柔情、抒情的詩,也寫《關山月》這種充滿陽剛氣魄的詩。
  • 天山最高峰託木爾峰上的雲海奇觀,讓我對新疆的冬天有了新的看法
    可是前兩天看到了新華網拍攝的視頻,被託木爾峰上雲海奇觀迷住了,原來新疆也有這麼美的冬天。託木爾峰上的雲海奇觀讓我對新疆的冬天有了新的看法「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這是李白在《關山月》裡的著名詩句,也是描寫天山最形象的詩句。
  • 迎中秋 賞名詩英譯——李白《關山月》
    關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孤獨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思鄉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有很多傳說,李白也天性浪漫,於是更讓詩人靈感不斷。秋夜裡,李白輾轉難眠,「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旅途中,詩人懷念故鄉,「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詩人望月懷遠,也望月凝思,為那些無法回家的戍邊將士感到悲愁。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5句寫月亮的古詩詞,讀之令人神往
    明月千古,夜空的皎月已經照耀了千年,它的清輝散盡人間,也灑滿了歷史。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輪明月相伴,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說「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歐陽修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月色朦朧而清冷,它照耀悠悠歲月,也照進了千百篇古詩詞。
  •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玉門關
    在修建酒泉到玉門間長城時,玉門關隨之設立。小方盤城,位於敦煌西北九十公裡處,很多學者認為小方盤城就是漢玉門關。 此城是一座四方形的小城堡,矗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的砂石崗上。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玉門關和另外一個重要關隘陽關,都是位於敦煌,都是都尉治所,是重要屯兵的地方。是漢朝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一首好詩也是如此,讀詩就像看月亮吃橘子,不是答出它們是什麼意思,而是要心裡有感覺,嘴裡有滋味。《靜夜思》就像一隻冰涼作響的橘子味月亮。我們且來慢慢品嘗。讀出「靜夜思」三個字,就會聽見夜的寂靜,思本無聲,但因為夜靜,無聲之思也如樂曲輕輕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