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默
來源:首條財經——首財研究院
全球疫情肆虐,盼新冠藥如甘霖。
研發賽如火如荼,作為產業鏈中堅,CRO企業自然站上風口。
據悉,抗疫藥瑞德西韋的臨床研究中,泰格醫藥與藥明康德旗下津石醫藥分別以CRO和SMO身份參與其中。
專家表示,儘管免費提供服務不會對公司帶來業績利好,但可能有助其參與到更多新冠治療候選藥的臨床試驗中。
從此看,泰格醫藥3月開啟赴港IPO,可謂恰逢其時。
公開信息顯示,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格醫藥)成立於 2004 年,2012 年於深交所上市。專注於為新藥研發提供臨床試驗全過程服務的合同研究組織(CRO),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創始人為葉小平、曹曉春,分別持股 24.82%、8.75%。。
行業看,競品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已手握「A+H」利劍。泰格醫藥能否如願第三家,戰略急迫之心不言而喻。
不過,一些不確定性,值得考量。
有錢還是沒錢
首先是募資。
招股書顯示,泰格醫藥此次預計募資規模約10億美元,主要用於擴大及增強運營產能或能力,以滿足海外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為潛在收購或投資提供資金,以補充現有業務;償還借款;招聘技術及科學專業人員;以及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10億美元,胃口不小。但從自身情況看,泰格醫藥似乎並不缺錢。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泰格醫藥總收入分別為16.83億元、23億元、28.0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29.1%;淨利潤3.94億元、6.55億元、9.7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57.3%。
淨利增幅超過營收增幅,泰格醫藥的盈利能力可謂強悍。
毛利率看,2017年至2019年,分別為42.4%、42.7%及46.1%;淨利潤率分別為23.4% 、28.5%及 34.8%,逐年提升。
客戶數量看,泰格醫藥擁有多元化的客戶基礎,且基數不斷增加。2017年至2019年分別為1,570名、1,788名及1,898名。
資金狀況看,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5.22億元、6.98億元、20.07億元,2020年前兩個月進一步增至23.9億元。
可見,泰格醫藥足夠豪橫,為何還繼續融資,向H股伸手要錢呢?
業內人士指出,資金或為其次,香港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高,國內企業在港上市,能快速提升國際知名度,對有志全球化的企業,無疑是一條便捷渠道。對於CRO企業而言,如想突破規模及營收增長瓶頸、做強競爭力,產業鏈的上下延申不可避免。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外表土豪的泰格醫藥,目前並不光鮮。泰格醫藥優勢在於臨床 CRO ,這是整個CRO行業中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然疫情,對其產生負面效應。大部分臨床試驗是多中心臨床試驗,武漢出現問題,產業鏈條即受影響。目前,全國幾乎所有批准的臨床試驗機構所在城市都受到疫情波及,鑑於臨床數據完整性和合規性,這會延長項目時間,新藥上市也會迎來大面積推遲。
這其中的時間成本,需CRO公司自行承擔,給其現金流帶來風險。
5月6日,泰格醫藥表示目前無項目因疫情取消。但作為國內臨床CRO龍頭,單從項目延遲看,泰格醫藥也或無法獨善其身。赴港募資,不排除緩解現金流壓力、抵抗風險。
商譽壓力 如何形神兼備?
還有煩心事。
實際上,或為突破瓶頸,泰格醫藥近些年已進行諸多投資併購。
2014年,泰格醫藥收購專注臨床前CRO的美國方達醫藥;2015年,收購專注學術型研究的北醫仁智;2016年,收購專注醫療器械臨床CRO的捷通泰瑞及韓國DreamCIS、羅馬尼亞Opera等公司,初步完成產業鏈布局。
遺憾的是,一路「買買買」,也讓其商譽壓力持增。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公司商譽由4.7億元增加到了11.58億元。
另一方面,相比大手筆投資,其研發投入有些「吝嗇」。
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4966.7萬元、8802.5萬元及1.24億元,相關員工成本分別為4590萬元、8160萬元及1.15億元。2019年,研發開支佔總營收比例為4.43%。同期,藥明康德為4.58%。更遠低於恆瑞、復星、石藥等創新巨頭。
CRO中文全名「合同研究組織」。顧名思義,就是以籤訂「合同」的形式,為醫藥企業提供研究服務。作為「賣水人」,無法享受後期巨大的附加價值,導致毛利率很低,業務主要源於藥企反哺。
數據顯示,CRO企業人員成本比大型藥企低20-30%、研發時間可節省1/3-1/4 。這種向時間、成本要效益的低利潤行業,是一個勤行、苦行,更是一個精行。除研發機制靈活,更核心競爭力在於產業鏈的高效協同、專業研發力的打造。
一定意義上說,CRO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利用收購模式協同效率資源,打造有競爭力的全產業鏈條,是一條參考路徑。問題在於,產業鏈只是形,背後相應成熟、完善的創新賦能、整合協同體系才是靈魂。形神兼備,才能真正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身處強競爭、創新力說話的CRO賽道,泰格醫藥上述表現,顯然有些短視和粗放。
醫改大潮下,隨著海外產能轉移及國內創新藥發展,CRO行業滲透率不斷提升。競爭加劇,盈利空間壓縮,對從業者的研發能力、效率提升也提出新要求。
我國CRO行業,主要包括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昭衍新藥、博濟醫藥等領軍企業。其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已實現「A+H」兩地上市,並藉助資本加持,完善優化產業鏈,提升競爭優勢。
醫藥諮詢專家何虹海表示,隨著市場需求增大,入局企業越來越多,泰格醫藥面臨成本增長,市場份額被瓜分的壓力。因此可預見,伴隨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醫改深入,市場競爭日益飽和,泰格醫藥需做深存量、拓展增量市場,以免在廝殺戰中掉隊。
造假醜聞 又刮減持風
不難發現,外部風光的泰格醫藥,亦背負重壓,實際牌面並不樂觀。
這或許,也是導致其亂象纏身的一個重要原因。
身處CRO產業第一陣營,泰格醫藥備受投資者追捧。截至5月9日收盤,為77.8元/股,市值超583億元,相比發行價已上漲超2000%。
但就是這樣的濃眉大眼者,曾被曝「造假」醜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隨著藥品註冊申請自查核查,泰格醫藥的臨床數據造假事件,浮出水面。
2015年12月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第二批核查公告,泰格醫藥子公司泰格湘雅有兩個項目上了「黑名單」,分別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受理號:CYHS1290126)和硫辛酸分散片(受理號:CXHS1400243),均由泰格湘雅擔任生物樣本分析單位。
粗放表現,在資本端更有體現。
比如監事因違規賣股票,泰格醫藥受到深交所關注問詢。
據悉,時任監事王曉博在公司2018年報披露日前30日內,於2019年3月28日賣出公司股票2,600股,涉及金額15.98萬元。
實控人、高管也不省心。
近一年來,泰格遭遇實控人、高管連連減持,讓一眾投資者傷心不已。
據藍鯨財經報導,2019年至2020年3月底,泰格醫藥的重要股東減持已達50次,累計套現達18.65億元。且在此期間,重要股東無一增持。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創始人葉小平和曹曉春二人扮演了主力角色,一共減持36次,累計套現達5.997億元。
5月9日,曹曉春再甩大單,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500萬股,套現3.71億元。
2019年3月12日,泰格醫藥實控人曹曉春減持9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1983%,套現超5900萬元;2019年5月14日,泰格醫藥副總經理ZHUAN YIN減持17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3499%,約套現1億;2019年7月10日,泰格醫藥監事施笑利減持18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2512%,約套現9700多萬;2020年1月16日,泰格醫藥副總經理ZHUAN YIN再減持36.84萬股。
業內人士指出,公司實控人、高管連連減持或因股價過高,存在估值泡沫,說明股東對公司業績提升沒有信心,在想辦法兌現,以減少虧損。也有輿論認為,或與疫情帶來的負面效應有關。
不管是何原因,這對投資者的打擊,不言而喻。
眾所周知,面對疫情來襲,今年不少企業的實控人,甚至整個高管層,選擇逆勢增持,以此堅定發展信念,提振內外信心。相比之下,泰格醫藥的表現甚為扎眼。難看吃相中盡顯短利、短視之態,和上文的粗放違規表現,可謂一脈相承。
18億淨資消失 造假質疑
泰格醫藥並不孤獨,相似醜態者還有未名醫藥。
先來看18億淨資消失事件。
據悉,2019年未名集團非經營性佔用上市公司體系資金餘額高達5.07億元,利息5435.67萬元。作為解決方案,未名集團將價值23.23億元的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抵債,但該資產的合理性存在問題。
由此,2020年開年以來,未名醫藥收到4次關注函。
2020年2月20日,為解釋其交易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未名醫藥對吉林未名之前提供的帳面淨資產數值進行核查並做修正。
數據顯示,1月18日時,其回復公告顯示,吉林未名帳面淨資產為18.13億元;然2月20日,這一數據被修正為1149.34萬元。
短短一個月,相差18億,引發輿論造假質疑,自然也引發深交所關注。
未名醫藥解釋稱,此前吉林未名將其所種植的林下參按照公允價值入帳,但林下參屬於消耗性生物資產,按照公允價值入帳不合適,所以將其改為生物資產入帳方式。
咋看上去,有邏輯基礎。但也引發了新質疑:未名醫藥帳面淨資產夠不夠抵債。
實際上,未名醫藥的財務數據之亂早有案底。
自2018年以來,未名醫藥因多次業績披露、財務數據修正等違規受到監管處分。在財務審核、內控風控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業績頹勢 訴訟纏身
亂象之下,業績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2018年,未名醫藥營收6.65億元,同比下降達到42.8%;歸母淨利潤虧損9578.91萬元,同比下降124.66%。
公司表示,虧損是因全資子公司山東未名天源2018年5月8日起停產,導致收入、利潤下降,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尚未恢復生產。
2019年,未名醫藥營業總收入約6.11億元,同比下降9.39%;公司總資產下降至約34.62億元,同比減少19.5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約23.69億元,同比下降14.26%。
進入2020年,下滑趨勢依舊未減。第一季度報告顯示,營收101,885,863.74元,同比下滑19.2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2,820,716.49元,較上年同期虧損增加。
此外,未名醫藥控股股東未名集團也「麻煩」不斷。
數據顯示,近幾年,有關未名集團被起訴的案件高達264件。其中,涉及為北京天業佳藝資產管理中心、北京全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提供擔保被出借人起訴案件高達131件。
從2018年開始,未名集團就先後被深圳羅湖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上海青浦區人民法院等4家法院列入失信名單;其董事長潘愛華也自2018年7月26日起先後被深圳羅湖區法院、北京海澱區法院等18家法院判決限制消費令名單。
監管風口 新周期信號
簡單梳理,泰格醫藥、未名醫藥不乏槽點。
何以至此?
亂象背後,凸顯了兩者產業心、責任心的缺乏。
這從兩者先後發生的臨床數據造假、財務數據疑雲中,可見端倪。
2020年3月1日,新《證券法》生效,大幅提高了對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對信披違規、財務造假的懲處力度。
對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從原來最高可處以60萬元罰款,提高至1000萬元;對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從事虛假陳述行為,或者隱瞞相關事項導致虛假陳述的,規定最高可處以1000萬元罰款。包括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中介機構都將承擔連帶責任,處罰幅度提高到十倍。
而近期短短一個月,金融委三次發聲,再次強調了合規經營、價值經營的重要性。
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正在加速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交易制度,倡導價值先行成為核心要義。往期粗放逐利、野蠻收割的時代已經結束。核心競爭力支撐的成長力、抗風險力,成為新價值分水嶺。
無論是對奮戰A+H的泰格醫藥,還是身處輿論漩渦的未名醫藥,這都是一個強烈的周期信號。
個中取捨,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首條財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