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醫藥、未名醫藥槽點直擊

2020-12-19 首條財經

作者:祁默

來源:首條財經——首財研究院

全球疫情肆虐,盼新冠藥如甘霖。

研發賽如火如荼,作為產業鏈中堅,CRO企業自然站上風口。

據悉,抗疫藥瑞德西韋的臨床研究中,泰格醫藥與藥明康德旗下津石醫藥分別以CRO和SMO身份參與其中。

專家表示,儘管免費提供服務不會對公司帶來業績利好,但可能有助其參與到更多新冠治療候選藥的臨床試驗中。

從此看,泰格醫藥3月開啟赴港IPO,可謂恰逢其時。

公開信息顯示,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格醫藥)成立於 2004 年,2012 年於深交所上市。專注於為新藥研發提供臨床試驗全過程服務的合同研究組織(CRO),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創始人為葉小平、曹曉春,分別持股 24.82%、8.75%。。

行業看,競品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已手握「A+H」利劍。泰格醫藥能否如願第三家,戰略急迫之心不言而喻。

不過,一些不確定性,值得考量。

有錢還是沒錢

首先是募資。

招股書顯示,泰格醫藥此次預計募資規模約10億美元,主要用於擴大及增強運營產能或能力,以滿足海外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為潛在收購或投資提供資金,以補充現有業務;償還借款;招聘技術及科學專業人員;以及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10億美元,胃口不小。但從自身情況看,泰格醫藥似乎並不缺錢。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泰格醫藥總收入分別為16.83億元、23億元、28.0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29.1%;淨利潤3.94億元、6.55億元、9.7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57.3%。

淨利增幅超過營收增幅,泰格醫藥的盈利能力可謂強悍。

毛利率看,2017年至2019年,分別為42.4%、42.7%及46.1%;淨利潤率分別為23.4% 、28.5%及 34.8%,逐年提升。

客戶數量看,泰格醫藥擁有多元化的客戶基礎,且基數不斷增加。2017年至2019年分別為1,570名、1,788名及1,898名。

資金狀況看,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5.22億元、6.98億元、20.07億元,2020年前兩個月進一步增至23.9億元。

可見,泰格醫藥足夠豪橫,為何還繼續融資,向H股伸手要錢呢?

業內人士指出,資金或為其次,香港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高,國內企業在港上市,能快速提升國際知名度,對有志全球化的企業,無疑是一條便捷渠道。對於CRO企業而言,如想突破規模及營收增長瓶頸、做強競爭力,產業鏈的上下延申不可避免。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外表土豪的泰格醫藥,目前並不光鮮。泰格醫藥優勢在於臨床 CRO ,這是整個CRO行業中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然疫情,對其產生負面效應。大部分臨床試驗是多中心臨床試驗,武漢出現問題,產業鏈條即受影響。目前,全國幾乎所有批准的臨床試驗機構所在城市都受到疫情波及,鑑於臨床數據完整性和合規性,這會延長項目時間,新藥上市也會迎來大面積推遲。

這其中的時間成本,需CRO公司自行承擔,給其現金流帶來風險。

5月6日,泰格醫藥表示目前無項目因疫情取消。但作為國內臨床CRO龍頭,單從項目延遲看,泰格醫藥也或無法獨善其身。赴港募資,不排除緩解現金流壓力、抵抗風險。

商譽壓力 如何形神兼備?

還有煩心事。

實際上,或為突破瓶頸,泰格醫藥近些年已進行諸多投資併購。

2014年,泰格醫藥收購專注臨床前CRO的美國方達醫藥;2015年,收購專注學術型研究的北醫仁智;2016年,收購專注醫療器械臨床CRO的捷通泰瑞及韓國DreamCIS、羅馬尼亞Opera等公司,初步完成產業鏈布局。

遺憾的是,一路「買買買」,也讓其商譽壓力持增。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公司商譽由4.7億元增加到了11.58億元。

另一方面,相比大手筆投資,其研發投入有些「吝嗇」。

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4966.7萬元、8802.5萬元及1.24億元,相關員工成本分別為4590萬元、8160萬元及1.15億元。2019年,研發開支佔總營收比例為4.43%。同期,藥明康德為4.58%。更遠低於恆瑞、復星、石藥等創新巨頭。

CRO中文全名「合同研究組織」。顧名思義,就是以籤訂「合同」的形式,為醫藥企業提供研究服務。作為「賣水人」,無法享受後期巨大的附加價值,導致毛利率很低,業務主要源於藥企反哺。

數據顯示,CRO企業人員成本比大型藥企低20-30%、研發時間可節省1/3-1/4 。這種向時間、成本要效益的低利潤行業,是一個勤行、苦行,更是一個精行。除研發機制靈活,更核心競爭力在於產業鏈的高效協同、專業研發力的打造。

一定意義上說,CRO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利用收購模式協同效率資源,打造有競爭力的全產業鏈條,是一條參考路徑。問題在於,產業鏈只是形,背後相應成熟、完善的創新賦能、整合協同體系才是靈魂。形神兼備,才能真正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身處強競爭、創新力說話的CRO賽道,泰格醫藥上述表現,顯然有些短視和粗放。

醫改大潮下,隨著海外產能轉移及國內創新藥發展,CRO行業滲透率不斷提升。競爭加劇,盈利空間壓縮,對從業者的研發能力、效率提升也提出新要求。

我國CRO行業,主要包括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昭衍新藥、博濟醫藥等領軍企業。其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已實現「A+H」兩地上市,並藉助資本加持,完善優化產業鏈,提升競爭優勢。

醫藥諮詢專家何虹海表示,隨著市場需求增大,入局企業越來越多,泰格醫藥面臨成本增長,市場份額被瓜分的壓力。因此可預見,伴隨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醫改深入,市場競爭日益飽和,泰格醫藥需做深存量、拓展增量市場,以免在廝殺戰中掉隊。

造假醜聞 又刮減持風

不難發現,外部風光的泰格醫藥,亦背負重壓,實際牌面並不樂觀。

這或許,也是導致其亂象纏身的一個重要原因。

身處CRO產業第一陣營,泰格醫藥備受投資者追捧。截至5月9日收盤,為77.8元/股,市值超583億元,相比發行價已上漲超2000%。

但就是這樣的濃眉大眼者,曾被曝「造假」醜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隨著藥品註冊申請自查核查,泰格醫藥的臨床數據造假事件,浮出水面。

2015年12月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第二批核查公告,泰格醫藥子公司泰格湘雅有兩個項目上了「黑名單」,分別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受理號:CYHS1290126)和硫辛酸分散片(受理號:CXHS1400243),均由泰格湘雅擔任生物樣本分析單位。

粗放表現,在資本端更有體現。

比如監事因違規賣股票,泰格醫藥受到深交所關注問詢。

據悉,時任監事王曉博在公司2018年報披露日前30日內,於2019年3月28日賣出公司股票2,600股,涉及金額15.98萬元。

實控人、高管也不省心。

近一年來,泰格遭遇實控人、高管連連減持,讓一眾投資者傷心不已。

據藍鯨財經報導,2019年至2020年3月底,泰格醫藥的重要股東減持已達50次,累計套現達18.65億元。且在此期間,重要股東無一增持。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創始人葉小平和曹曉春二人扮演了主力角色,一共減持36次,累計套現達5.997億元。

5月9日,曹曉春再甩大單,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500萬股,套現3.71億元。

2019年3月12日,泰格醫藥實控人曹曉春減持9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1983%,套現超5900萬元;2019年5月14日,泰格醫藥副總經理ZHUAN YIN減持17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3499%,約套現1億;2019年7月10日,泰格醫藥監事施笑利減持18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2512%,約套現9700多萬;2020年1月16日,泰格醫藥副總經理ZHUAN YIN再減持36.84萬股。

業內人士指出,公司實控人、高管連連減持或因股價過高,存在估值泡沫,說明股東對公司業績提升沒有信心,在想辦法兌現,以減少虧損。也有輿論認為,或與疫情帶來的負面效應有關。

不管是何原因,這對投資者的打擊,不言而喻。

眾所周知,面對疫情來襲,今年不少企業的實控人,甚至整個高管層,選擇逆勢增持,以此堅定發展信念,提振內外信心。相比之下,泰格醫藥的表現甚為扎眼。難看吃相中盡顯短利、短視之態,和上文的粗放違規表現,可謂一脈相承。

18億淨資消失 造假質疑

泰格醫藥並不孤獨,相似醜態者還有未名醫藥。

先來看18億淨資消失事件。

據悉,2019年未名集團非經營性佔用上市公司體系資金餘額高達5.07億元,利息5435.67萬元。作為解決方案,未名集團將價值23.23億元的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抵債,但該資產的合理性存在問題。

由此,2020年開年以來,未名醫藥收到4次關注函。

2020年2月20日,為解釋其交易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未名醫藥對吉林未名之前提供的帳面淨資產數值進行核查並做修正。

數據顯示,1月18日時,其回復公告顯示,吉林未名帳面淨資產為18.13億元;然2月20日,這一數據被修正為1149.34萬元。

短短一個月,相差18億,引發輿論造假質疑,自然也引發深交所關注。

未名醫藥解釋稱,此前吉林未名將其所種植的林下參按照公允價值入帳,但林下參屬於消耗性生物資產,按照公允價值入帳不合適,所以將其改為生物資產入帳方式。

咋看上去,有邏輯基礎。但也引發了新質疑:未名醫藥帳面淨資產夠不夠抵債。

實際上,未名醫藥的財務數據之亂早有案底。

自2018年以來,未名醫藥因多次業績披露、財務數據修正等違規受到監管處分。在財務審核、內控風控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業績頹勢 訴訟纏身

亂象之下,業績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2018年,未名醫藥營收6.65億元,同比下降達到42.8%;歸母淨利潤虧損9578.91萬元,同比下降124.66%。

公司表示,虧損是因全資子公司山東未名天源2018年5月8日起停產,導致收入、利潤下降,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尚未恢復生產。

2019年,未名醫藥營業總收入約6.11億元,同比下降9.39%;公司總資產下降至約34.62億元,同比減少19.5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約23.69億元,同比下降14.26%。

進入2020年,下滑趨勢依舊未減。第一季度報告顯示,營收101,885,863.74元,同比下滑19.2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2,820,716.49元,較上年同期虧損增加。

此外,未名醫藥控股股東未名集團也「麻煩」不斷。

數據顯示,近幾年,有關未名集團被起訴的案件高達264件。其中,涉及為北京天業佳藝資產管理中心、北京全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提供擔保被出借人起訴案件高達131件。

從2018年開始,未名集團就先後被深圳羅湖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上海青浦區人民法院等4家法院列入失信名單;其董事長潘愛華也自2018年7月26日起先後被深圳羅湖區法院、北京海澱區法院等18家法院判決限制消費令名單。

監管風口 新周期信號

簡單梳理,泰格醫藥、未名醫藥不乏槽點。

何以至此?

亂象背後,凸顯了兩者產業心、責任心的缺乏。

這從兩者先後發生的臨床數據造假、財務數據疑雲中,可見端倪。

2020年3月1日,新《證券法》生效,大幅提高了對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對信披違規、財務造假的懲處力度。

對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從原來最高可處以60萬元罰款,提高至1000萬元;對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從事虛假陳述行為,或者隱瞞相關事項導致虛假陳述的,規定最高可處以1000萬元罰款。包括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中介機構都將承擔連帶責任,處罰幅度提高到十倍。

而近期短短一個月,金融委三次發聲,再次強調了合規經營、價值經營的重要性。

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正在加速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交易制度,倡導價值先行成為核心要義。往期粗放逐利、野蠻收割的時代已經結束。核心競爭力支撐的成長力、抗風險力,成為新價值分水嶺。

無論是對奮戰A+H的泰格醫藥,還是身處輿論漩渦的未名醫藥,這都是一個強烈的周期信號。

個中取捨,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首條財經原創

相關焦點

  • 億騰藥業終止IPO背後 泰格醫藥投資"朋友圈"隱現
    泰格醫藥通過旗下的投資平臺,分別持股淄博韻澤、永修觀由15.79%、32.06%。就在幾天前,泰格醫藥的另一隻「鴨子」,即持股的億騰藥業,被上交所終止審核IPO。資本運作連續受挫,泰格醫藥精心布局的投資網,也逐漸顯露。
  • 「打造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泰格醫藥是志同道合的夥伴...
    同時被邀請參加論壇的泰格醫藥董事長兼總裁葉小平博士宣布泰格醫藥成為該創新園的首家合作夥伴,共同致力於中國國際生命科學產業的打造和創新。   近日,在澳門轉機間隙,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和中國總裁王磊先生接受了泰格醫藥公眾號記者的獨家專訪。
  • 億騰藥業終止IPO背後 泰格醫藥投資「朋友圈」隱現_產業經濟_財經...
    泰格醫藥通過旗下的投資平臺,分別持股淄博韻澤、永修觀由15.79%、32.06%。  就在幾天前,泰格醫藥的另一隻「鴨子」,即持股的億騰藥業,被上交所終止審核IPO。資本運作連續受挫,泰格醫藥精心布局的投資網,也逐漸顯露。
  • CRO賽道美如舫 泰格醫藥能否頂格打新?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在A股打拼了近8年、高瓴資本熱捧的泰格醫藥於7月19日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據傳本周將開始招股,美銀證券、海通國際、中信裡昂證券和中金公司是泰格醫藥的擔任聯席保薦人。此舉也意味著該公司實際控制人曹曉春、葉小平離「A+H」的大禮包又進了一步。
  • [公告]泰格醫藥:2018年年度審計報告
    泰格醫藥提供的醫學檢測服務、醫學影像服務、醫學資料翻譯服務等勞務按照其他方法確認勞務收入。泰格醫藥勞務收入確認方法多樣,勞務收入確認方法複雜。在編制財務報表時,管理層負責評估泰格醫藥的持續經營能力,披露與持續經營相關的事項,並運用持續經營假設,除非計劃進行清算、終止運營或別無其他現實的選擇。治理層負責監督泰格醫藥的財務報告過程。
  • 沃森生物風波背後:泰格醫藥和北大系舊將浮出水面
    這裡面,泰格醫藥的身影不斷閃爍。根據企查查,泰格醫藥通過旗下一家投資平臺,間接持股上海澤潤2.55%。本輪風波的受讓方淄博韻澤、永修觀由,泰格醫藥也通過投資平臺間接持股15.79%、32.06%。若再穿透「套娃」,還牽扯出一個關鍵人物,一個遊走在沃森生物與泰格醫藥的重要中間人。
  • 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昭衍新藥 CRO哪家強?
    從成本來看,國際前三醫藥企業的人均成本在80萬元/人/年左右,而國內CRO企業人均成本明顯較低,其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昭衍新藥的人均薪酬分別為20.76、21.11、22.98、17.12萬元每人,是遠遠低於國際醫藥公司的。CRO行業是知識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業,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 澤璟製藥增加關聯交易610萬元 主要來自泰格醫藥
    此次預計增加的2020年度日常關聯交易主要為接受泰格醫藥和觀合醫藥提供的勞務等。澤璟製藥表示,上述關聯交易均為澤璟製藥開展日常經營活動所需。 根據公告,澤璟製藥原預計2020年接受泰格醫藥提供的勞務發生金額為2890萬元,此次預增加590萬元,現預計金額為3480萬元;原預計2020年接受觀合醫藥提供的勞務發生金額為60萬元,此次預增加計20萬元,現預計金額為80萬元。
  • 沃森生物被指「賤賣」優質資產背後:泰格醫藥和北大系舊將浮出水面
    原標題:沃森生物被指「賤賣」優質資產背後:泰格醫藥和北大系舊將浮出水面 摘要 【沃森生物被指「賤賣」優質資產背後:泰格醫藥和北大系舊將浮出水面】今年12月8日
  • [年報]泰格醫藥:2012年年度報告(更新後)
    釋義 釋義項 指 釋義內容 本公司、公司、泰格醫藥、Tigermed 指 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RO 指 合同研究組織,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SFDA 指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指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GCP 指 我國頒布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 ICH-GCP 指 國際協調會議協調三方(美國、歐盟、日本
  • 證券之星 泰格醫藥:國內臨床CRO龍頭 處於優良賽道 將分享CRO行業...
    公司簡介泰格醫藥成立於2004年,總部位於杭州,公司是國內領先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企業,可以為客戶提供臨床試驗服務(一期到四期藥物臨床研究、醫學註冊
  • 北京和眾匯富:核心優勢明顯,泰格醫藥發展正當其時
    北京和眾匯富:核心優勢明顯,泰格醫藥發展正當其時高成長性,核心優勢明顯,泰格醫藥在臨床CRO上潛力無限藥物研發是藥企的命脈,但是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醫藥的研發投入越來越成為拖累公司發展的一項開支,因為藥物的研發具有耗時長、風險高、投入高的特點。
  • 未名醫藥:持股5%以上的高寶林減持約1319萬股
    未名醫藥:持股5%以上的高寶林減持約1319萬股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1 16:25:27
  • 不愛研發愛併購,股價逢高就減持:泰格醫藥和藥明康德的市值差3倍...
    當然最後泰格醫藥1186萬預計負債也沒有付給北醫仁智,轉為2017年營業外收入了~目前泰格醫藥投資較為成功的案例是,2012年收購的方達醫藥。方達醫藥於2019年5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最終募資了14.1億元,導致2019年中報貨幣現金大幅增加。
  • 富時羅素調整成分股 京東健康、泰格醫藥等獲納入
    原標題:富時羅素調整成分股,京東健康、泰格醫藥等獲納入   12月18日,
  • [公告]泰格醫藥:關於建設臨床試驗用EDC通訊設備研發與生產項目的...
    證券代碼:300347 證券簡稱:泰格醫藥 公告編碼(2014)014號 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建設臨床試驗用EDC通訊設備研發與生產項目的公告 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
  • [路演]泰格醫藥:SMO業務3年營收增長或達100倍
    全景網9月6日訊 泰格醫藥(300347)是國內唯一一家CRO上市公司,當投資者的目光都在關注公司CRO業務的時候,其實泰格的SMO業務也發展得非常迅猛,三年時間公司的SMO業務營業收入可能增長達到100倍。
  • 泰格醫藥連續兩年半淨利增速超營收 擬出資1.5億投資四家基金儲備...
    近年來泰格醫藥(300347.SZ)業績高速增長,不過其並未止步於此,近期密集參投基金儲備優質項目。10月16日,泰格醫藥公告,公司及其旗下公司擬合計共出資約1.5億元發起設立投資基金和參與三家基金公司投資,主要投資醫藥醫療健康領域項目。
  • 未名醫藥12月17日快速上漲
    以下是未名醫藥在北京時間12月17日09:31分盤口異動快照:12月17日,未名醫藥盤中快速上漲,5分鐘內漲幅超過2%,截至9點31分,報19.12元,成交
  • [收購]泰格醫藥:股權收購而涉及的北醫仁智(北京)醫學科技發展有限...
    本公司—上海立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接受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格醫藥」)的委託,根據國家有關資產評估的規定,本著客觀、獨立、公正、科學的原則,按照公認的資產評估方法—資產基礎法和收益法,對泰格醫藥因股權收購事宜而涉及的北醫仁智(北京)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股東全部權益價值進行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