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春秋 藝苑菁華——長春戲劇、戲曲、曲藝、雜技藝術名人展」23日在長春市圖書館八角軒拉開了序幕。
此次展覽由長春市圖書館主辦,吉林省藝術研究院、吉林省戲曲劇院、長春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曲藝團有限責任公司、黃龍戲傳承保護中心、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等8家單位協辦,共展出了評劇、話劇、雜技、京劇、吉劇、曲藝、黃龍戲、二人轉等八個藝術形式的119位藝術名人。這是吉林省首次大規模全面梳理和展示長春地區戲劇戲曲等領域的藝術家。
展覽以凝練的文字、各個時期的珍貴圖片、實物以及藝術家演出和採訪視頻等形式來詮釋藝術家們的精彩人生和他們為長春文化藝術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展覽現場 長春市圖書館/供圖
該展覽是長春市圖書館「長春記憶項目」三年來探索與實踐的又一重大成果。2018年啟動了「長春記憶項目」,該項目遵循「立足長春,注重特色,藏用結合」原則,以時間為經,以現當代長春地方各領域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為緯,以館藏文獻體系為依託,通過走訪文化、科技名人和事件親歷者,採集名人手稿、信件、照片、口述史料和影音資料等信息承載物,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記憶資源體系。
據悉,長春市圖書館相繼完成了長春地方作家、長春兩院院士、長春藝術名人三個主題人物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逐漸創立了集書籍出版、展覽、講座•口述史、資料庫、專藏書架「五位一體」的全新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閱讀體驗,也為發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推動地方特色文化建設做出了有益探索。
展覽現場 長春市圖書館/供圖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今年展覽涉及的藝術形式多樣,內容展出十分豐富。「今年的資料收集涵蓋了戲劇、戲曲、曲藝、雜技的8個劇種,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將導演、編劇/作曲、舞臺美術等藝術門類單獨列了出來。」長春市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樣一來,展覽共分成了11個部分,人物多達119人,不僅從數眾多,涉及領域也更廣泛,展出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充分展示了長春地區戲劇戲曲等文藝事業所取得的成就。」
據介紹,今年的展覽較之往年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展覽涉及的藝術形式多樣,內容展出十分豐富
往年的「長春作家」和「長春院士」主題,涉及人物類別相對單一,僅限於作家或者院士,資料收集相對簡單。今年的資料收集涵蓋了戲劇、戲曲、曲藝、雜技的8個劇種,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將導演、編劇/作曲、舞臺美術等藝術門類單獨列了出來,這樣一來,展覽共分成了11個部分,人物多達119人,不僅人數眾多,涉及領域也更廣泛,展出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充分展示了長春地區戲劇戲曲等文藝事業所取得的成就。
二、深入走訪,挖掘第一手資料
項目組13人劃分4個小組,我們先是通過館藏文獻和網絡資料查閱各領域藝術家的相關人物,制定遴選原則並初步確定入選名單;先後走訪了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吉劇團,吉林省曲藝團有限責任公司,長春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省藝術研究院、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等多家單位,徵詢了各領域專家的意見,最終確定了各個演藝領域藝術家的名單。資料收集的過程是艱難而曲折的。119位藝術名人的資料有一半以上是文獻中記載不詳,即使有的有記載,信息也是很匱乏,即使聯繫上單位把每個人的檔案都搬來,有的簡歷也只是寥寥幾行,最後,我們通過有單位提供的聯繫方式找到藝術家本人或家屬,沒有小傳的將相關資料給我們,我們整理,不會寫的可以口述我們來給他整理,就這樣,我們從一個點入手,順藤摸瓜式的聯繫上了本人或家屬的有81位藝術家,比例達70%,這些藝術家有的遠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有的居住在香港、北京、深圳、海南、成都、蘇州、青島等地。比如京劇名家毛世來先生的資料是從他在青島京劇院工作的孫女毛蘭女士處得來;吉劇舞美設計師李書春先生,我們先是輾轉聯繫到了他在香港的大女兒,後來又與他在美國的二女兒取得聯繫,通過努力我們完善了李書春的資料,向公眾揭示了李書春中國紙塑第一人的重要地位;雜技藝術家張英俊老師遠在澳大利亞,不僅為我們提供資料,還為我們講述了長春雜技團的發展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眾多珍貴展品首次亮相、市民難得一見
實物展品也是這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展覽共展出了150多件展品,有證書、獎牌、創作手稿、演出道具、紀念獎章、宣傳冊、節目單等等,其中有20餘件是梅花獎、文華獎、金獅獎、牡丹獎等業界最高獎項的證書與獎牌。還有眾多實物資料都是第一次面向讀者和市民公開展示,如吉劇創建小組成員張先程、劉中和那炳晨的手稿,雜技表演藝術家翟紀嶺50年代表演用的瓷碗,京劇表演藝術家毛世來用過的手絹和彩鞋,話劇表演藝術家於丹捐贈的「1956年文化部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節目單」完整無缺,這套節目單忠實地記錄了當時參加會演的43個省市的藝術團體及其演出的劇目,十分地珍貴。這些珍貴的實物與藝術家們的簡介一起將展廳打造成了一個藝術的殿堂,等待著觀眾去了解、去欣賞。
四、完善館藏特色體系建設
本著「應收盡收」的原則,我們通過徵集、採購、受贈、淘舊書等多種途徑收集到大量資料,為館藏特色資源開闢了新的特色領域,截至2020年目前「長春記憶項目」項目已編輯出版書籍三部;完成三個大型展覽;邀請12位作家參與「品讀俱樂部」沙龍講座,2位院士作為「城市熱讀」嘉賓為讀者做講座;積累了約300位名人、30餘萬字的文字資料,採集了3500餘張照片、200G的音視頻資料以及相關實物資料的電子版;設立「地方作家作品」「長春院士」「長春藝術家」三個主題的專藏書架。這些資料都是對館藏地方文獻資源的有益補充,也為查閱資料的讀者和研究人員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呂盛楠)
(來源:中新網吉林)
(編輯:王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