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鍵盤敲下這個題目,只見顯示屏上後三字下方「唰」地劃出了一道橫線,輸入程序提示:似乎語法或哪方面有問題。可是轉而細想,這句話應該是有「出處」的。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記得普米族有這樣一首情歌:「妹是青樹哥是藤,藤樹相會在山林;林中只有藤纏樹,阿哥可見樹纏藤?」電影《劉三姐》一首膾炙人口的對歌,也有「樹纏藤,藤纏樹」這樣的歌詞。表達了「哪個活到九十七,奈何橋上等三年」的生死相戀,是愛情的崇高。
不僅如此,客家人愛唱歌,歌詞中亦離不開這樣的主題:「入山看到藤纏樹,出山看到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同樣是喻人,但蘊含不單指愛情。我理解,這是形象而生動地刻畫了人與人的一種血肉相連的生存狀態。
一棵榕樹,它孤獨地生長著,它活著,就是為了等待一株爬上額頭的長春藤。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不只是在楊堤,幾次去南方,看到了榕樹,總是朝聖般的虔誠。每一次面對榕樹,我立刻想起了辛勞一輩子的父母。他們生命的全部,不就是在等待一株株細弱的藤蔓,沿著虯曲的枝幹攀援上升。那一片片嫩葉嬉戲著,青青綠綠的,像一隻只溫柔的小手,在撫摸著粗糙的軀體……竟然如此相像啊,兩位老人心醉的那一刻,蒼老的臉龐,縱橫交錯的皺紋,便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感受榕樹另一種美——攀援之美,讓人心顫的美。那些枝枝蔓蔓,那些纖弱的生命,為了與藍天靠得更近,為了看清遠山近水,它們託根附樹,一點點向上攀援,這一路山風之疾山雨之勁,是誰為之遮風擋雨?是誰培育出了它們面對艱難的堅毅?人也一樣,這世上的哪一個人不是在「攀援」中長大的?正因為如此,才有這樣的說法:為人之道,以孝為先。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榕樹的美,又美在其根。樹與根渾然一體,盤根錯節,起伏不定。繁密的樹枝垂掛著的千餘條「氣根」,落地入土長成了樹的「支柱根」,柱根相連,柱枝相託,枝葉託展,遮天蔽日,鬱鬱蔥蔥,雖獨木,亦蔚然成林。我國廣東新會環城鄉天馬河邊有一古榕樹,樹冠覆蓋面積大約達15畝,看上去如一座綠色的大山,當地人把它視為神樹。你想想,如此龐大的體系,即便同類也不免有生存的差異,卻能夠相擁在一起,生死相依,彼此包容,這本身又是一種生命奇觀。古榕壽命,長達千年。那個斑駁的老根早就枯死,老莖生花有的雖然活著,很明顯已是老態龍鍾,而只有那些分枝上的「氣根」,細嫩枝條上不斷生長的柔毛、鱗狀的葉屢,才是這大樹的蓬勃生命。有了這些不斷生長新的生命,才使得古榕樹生命得以延續,以至上百、上千年。
父母生我們兄弟姊妹七人。父母健在時,我們「大樹之下好乘涼」。父母都不在了,大家仍維繫「藤纏樹,樹纏藤」的理念相處,一直未變。每每想到這個理,即便有再大的委屈也覺得心甘情願,感覺這是一種幸福。
編輯:湯欣健
編審:肖 燕
籤發:張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