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國際翻譯學院2014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國際事務)專業研究生,2015-2016學年,她選擇休學一年去西藏支教,2016年1月被西藏自治區文明辦評為「最美志願者」。她熱心公益、樂於與他人溝通交流,本科及研究生階段先後加入逸仙書社調研部、嶺南書畫協會書法部、國際翻譯學院團委學術部和珠海校區研究生會學術部等社團。
初次見面,是在一個雨後的早晨,彭莉師姐按照約定的時間早早到達看書吧,白色的襯衫外搭著一件紅色的針織衫,給人撲面而來的溫暖。她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還親切地問我們天有些涼,需不需要關窗,還未開始採訪便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的細膩與溫柔。同彭莉師姐交談,她的西藏之行與人生感悟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我是個蠻看緣分的人。」在與彭莉師姐交談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便是「緣分」,選擇繼續在翻院讀研是因為緣分,前往西藏也是如此。她是在一次偶然的支教志願者招募宣講會上聽到優秀支教團成員藍育惠師姐的故事,才產生了去支教的想法。最終,經過遞交申請、資料審核、面試、體檢等一系列嚴格的篩選,她成為了西藏林芝支教團的一員。
為了防止父母反對,她先斬後奏,確認自己被招募後才告訴他們,而這也意味著當年7月,她就要踏上遙遠的旅程。她開玩笑似的說道:「我父親是那種『祖國需要你,西藏需要你』的人,而母親則比較擔憂。但很多事不需顧慮那麼多,緣分來了自然而然就會發生。」正是這份隨緣的淡然讓她從容不迫地面對環境、民族、習俗、信仰的不同,開始了自己為期一年的西藏林芝支教生活。
出生教師家庭的她從小就對教育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受,而這次西藏之行,親身的教師體驗讓她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但也讓她對教育有了更為真切的思考。剛到林芝市巴宜區中學時,面對當地教育水平的落後與教學文化的差異,她拋開了臨行之前大刀闊斧教學創新的想法,選擇了適應。因為她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在這個特殊的地方,教學方式與師生關係和我們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有很大區別。談起在西藏的課堂,師姐告訴了一個讓我們驚訝的事實:「雖然私底下我愛開玩笑,但課堂上的我卻很少笑,甚至板著臉。如果課堂嘈雜,我就會告訴他們要麼閉嘴要麼扣分。」她說支教要先做好「教」,才對得起這份職業。因為往往藏區的大人、孩子們對教育的重視度沒有我們這麼高,上課太歡樂他們反而會調皮搗蛋,把你當成陪他們玩的大姐姐。
當然,彭莉師姐一直堅信:教育不只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情懷。在支教期間,她從最基礎的家訪開始,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基本情況;課後她還成立了補習小組,幫助基礎太差的同學們溫習學過的內容;每天下午六點至七點,在夢想教室裡,她和那些對知識懷有渴望的孩子們一起沉浸在書的海洋裡,細心解答他們的困惑,呵護他們心中關於未來的夢想。的確,志願服務踐行於微小之處,陪伴是對他們最溫馨的鼓舞和支持,漸漸地,她的細心與耐心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老師的真心,她與班上的同學們都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去卓瑪拉姆家家訪
回憶起剛剛結束的支教生活,彭莉師姐說每一個和同學們在一起的瞬間都清晰而記憶深刻,她記得七年級的張根和尼瑪,也記得在課堂上調皮搗蛋、卻工整地寫下書法作品偷偷送給她的仁青。「我不奢望通過一年的支教改變他們的人生,只希望我的到來能讓他們更加有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在她平淡的講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她內心對於支教的篤定與堅持、對於教育的情懷與期待。
彭莉同巴宜區中學校長、主任、學生張根在一起
魯迅說過:「去遠方,尋找不一樣的生活。」彭莉師姐就是在這樣一次獨特的人生體驗中,遇見了不一樣的自己。習慣了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一到西藏,慢節奏的生活讓她覺得有點不適應。她形容西藏人為「很拖延」,但她也認同這是另外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西藏人的一生過的很慢,但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享受親子時光,有足夠的時間奉獻給自己的信仰。」西藏人民對於宗教的虔誠深深地打動了她,「幾乎所有的西藏人一出生就擁有信仰,而且很純粹,沒有任何功利化的成分,他們都希望所有災禍都降臨到自己身上。」在這樣的環境中,她第一次覺得自己可以隨著時間的緩慢與西藏人民的純淨沉下心來,慢慢思考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分時光都靜謐而充實。
當被問到「研究生階段選擇休學一年只身前往遙遠的藏區,而身邊的同學卻在為實習、工作或是進一步深造奔勞時,你一點都不著急嗎?」師姐說:「我從來不後悔這個決定,從林芝回來後,我反而更加感謝自己的這段經歷。她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看清了自己的夢想,也讓我結識了那麼多同樣充滿夢想且腳踏實地努力的隊友。最重要的是,我的通訊錄上多了那麼多可愛的笑臉,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繫,下個暑假,我還想再回去!」
今年9月,結束了自己支教之行的彭莉師姐回到學校繼續完成碩士學業,生活又回到了充實而匆忙的狀態,忙著寫碩士論文、實習,每天奔波在學校和公司之間。閒暇時間看看朋友圈裡藏區老師們發的照片,美麗的林芝秋色,她才真正體會到了那句話的含義——收穫腳踏實地的通透和自由。這是一年的西藏之行贈予她的、也是自己送給自己的成長。
結束西藏之行後的留影
採訪即將結束時,她也表示想要借我們之筆,告訴同她一樣正在逐夢的年輕人:在追夢的路上,千萬不要怕花時間去實踐去思考,如果能花時間去實踐自己腦海中想做的事情,有了方向,未來就不會太迷茫;千萬不要擔心大二大三不實習社會經驗不足的問題,學術思考和研究同樣鍛鍊人的思辨、策劃、協調、執行等能力。要習慣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利用時間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下一個十年,她希望能夠完成去孔子學院做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的心願。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追夢路上卻不忘圓夢他人的女生,會一直帶著自己的熱情,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
文稿:蘇漫琳 曾文清
修訂:劉馨悅
圖片:彭莉
編輯:朱玉瑩
責任編輯:黃佳瑋 譚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