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林志偉和豐澤區泉秀街道燈星社區的工作人員、義工,馬不停蹄地走訪慰問了燈星社區3戶困難流動人口和孤寡老人。
林志偉是德化人,從2011年涉足志願服務,到2013年創辦圓:夢義工服務中心,再到帶領團隊推廣多項特色志願、公益服務項目,他在志願服務、慈善公益的道路上,再也沒有停止腳步。□記者 廖培煌 文/圖
林志偉(右一)和其他志願者研究手繪海絲景點洛陽橋
「學雷鋒」志願者 從助人中收穫愉悅
林志偉的人生軌跡很簡單,1982年出生在德化縣國寶鄉一個農民家庭,2004年退伍後就一直在泉州工作。2011年,身為黨員的林志偉加入志願服務隊伍。「起初利用節假日、『學雷鋒日』,到福利院、貧困家庭走訪慰問,開展志願活動。」他說,接觸到志願服務後,發現社會上有許多需要物質、精神幫助的人,這讓他感觸頗多。
從大山裡走出來的林志偉,深知山裡的孩子求學不易。他產生成立公益機構的想法,「圓夢,幫助山區學校、孩子實現順利讀書的夢想。」
2013年成立圓夢義工服務中心,林志偉將助學列為第一個公益方向。為了尋找長期資助、幫扶對象,林志偉和他的夥伴數十次前往德化的雷峰、南埕及永春的達埔、吾峰等10多個鄉鎮走訪,最終確定了23名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學子。
他在走訪中發現,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缺的不僅僅是衣服和書包,還需要愛和陪伴。2013年,林志偉和義工組織山區的孩子到泉州遊玩,在開元寺偶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於丹盛讚這一志願活動有意義,並與義工和孩子們合影留念。從孩子們綻放得無比絢爛的笑容中,林志偉感到了愉悅和幸福,也因此獲得了更多向前的動力。
創新志願者 走出特色公益路
泉州圓夢義工服務中心成立至今,已持續幫扶100多名山區貧困學子。在助孤助貧上,舉行了500多場次的走訪慰問活動,慰問困難群眾上千人次。
圓夢義工服務中心還在不斷拓展志願、公益項目。林志偉通過走訪了解到,困難群體中不乏一些失獨家庭,便著手對其中的8個家庭提供心理幹預和幫助服務,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溫暖。另外,還對失足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目前已介入幫助的青少年有50多人。
2013年10月,林志偉和他的夥伴啟動「手繪泉州海絲遺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公益項目,來自高校、企業的志願者,利用業餘時間,耗費大半年時間,完成了洛陽橋及周邊景點的繪製工作。因為這個志願服務較為新穎獨特,當年被推薦進入第二屆全國優秀志願服務項目評選。
泉州的公益組織眾多,一些志願服務、慈善公益的資源有時會「撞車」,會「爭搶」或重複服務一個對象。另一方面,還有更多的服務對象不被知曉和關注。林志偉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將這些公益組織的社會資源進行有效配置,以發揮最大的作用?
出於這個初衷,林志偉和圓夢義工服務中心走出了一條為公益組織服務的特色公益道路。2015年12月,圓夢義工服務中心舉辦泉州市志願者骨幹培訓班,省內30多個公益慈慈、志願者組織前來參加。今年2月,圓夢義工服務中心組織「泉州圓夢公益講師訓練營」,分享公益培訓技巧,帶動更多人參與志願服務、公益慈善,獲得各方面好評。
林志偉與留守兒童在一起
平凡志願者 願深耕泉州公益事業
2014年,國家相關部門在對《慈善法》立法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意見徵求時,林志偉有幸獲邀前往北京參加座談會。他從《慈善法》草案中敏銳地領悟到,今後公益機構的資金來源、捐款等將更加規範。從那時起,林志偉便一直在考慮圓夢義工服務中心今後的方向,「要走得遠,我們的公益機構就得有源源不斷的『血液』。」為了「造血」,圓夢義工服務中心2016年在永春縣城開設了兩家「圓夢公益慈善超市」。一方面,利用公益慈善超市實現「造血」盈利,所得的穩定收入悉數用以公益;另一方面,可以宣揚公益慈善理念,吸引更多人加入。圓夢義工服務中心開設慈善公益超市,在全省屬首創,獲得了中央、省市媒體的關注,上級部門也肯定了這種做法。
從業餘時間「學雷鋒」做志願者,到創辦圓夢義工服務中心,帶領500多名義工,林志偉的社會服務面越來越廣,志願、公益項目越做越多,越做越精,林志偉的公益之路也越走越寬。
2015年3月,林志偉入選「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候選人,他的事跡也打動了許許多多的人。「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在林志偉看來,這份榮譽屬於整個團隊,他只是一個平凡的志願者,一個願深耕泉州公益事業的公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