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很窮,市場上物資也不很豐富,在我模糊的記憶中,有幾道菜是媽媽給我們做的最好吃的菜。作為一名80後,我們經歷了艱難的小時候,如今生活好了,我們總會想起這小時候吃過的菜,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看看你都吃過幾種?
1、蒜汁麵條
媽媽喜歡吃素,尤其喜歡吃麵條。她給我們做的蒜汁麵條特別好吃,好吃的到現在我都回味無窮。
小時候沒有掛麵,也很少有機會吃到方便麵,媽媽就想辦法給我們做了蒜汁麵條。麵條是手擀麵,蒜汁用的是自己院子裡面重的大蒜。麵條煮熟之後,過一下水,然後澆上蒜汁,撒點香油和黃瓜絲,那種感覺爽歪歪。夏天吃的時候,清爽可口,回味無窮。
2、鹹糊塗
鹹糊塗,其實就是鹹玉米湯。家鄉人們習慣將稀飯稱之為糊塗,早上喝稀飯不叫喝稀飯,叫喝糊塗。如若再放點鹽和菜葉進去那就叫鹹糊塗,早上中午一天兩頓不是喝糊塗就是喝鹹糊塗(那時候的農村是不吃晚飯的),整的人整天糊裡糊塗,面黃肌瘦的。(和現在稀飯不同的是,那時的糊塗就是在開水裡勾兌一定比例的和好的麵糊,然後在將水燒開而已,不像現在有是大米又是小米的很豐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農村人普遍都很窮,能在整天喝糊塗的時候偶爾吃次鹹糊塗,那簡直就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小時候嘴饞,別的也沒吃過什麼,就感覺鹹糊塗還是蠻好喝的,所以就經常纏著母親做鹹糊塗喝,這種死纏爛打的釘子精神,往往能得逞十之一二。
看到娘點頭應允後,抱柴禾,打水,燒鍋,幹活的積極性空前的高漲,而後貪婪地吞下三大碗,(真是三碗,而且是農村很大的那種碗)吃完用手滿足地摸摸鼓漲漲的肚皮,打幾個飽嗝,屁顛屁顛地出去玩兒了。
3、饅頭加佐料
80後的童年沒有什麼零食,除了一些碎方便麵,麻花,瓜子,糖豆,基本沒有啥可以吃的零嘴。作為小孩,我們當時就把饅頭當成了最好的零食。饅頭上面撒點白砂糖,吃起來和現在的麵包差不多,或者在饅頭上面撒點調味料,用手撕下饅頭,一口一口的蘸著吃,那種滋味不是現在90後能夠體會到的。
4、玻璃瓶醃鹹菜
有一年年我到城裡讀書。學校裡的菜不好吃,夏天頓頓吃南瓜和豆角,冬天頓頓是土豆和白菜,吃得人想嘔。每周末回來,母親除了幫我收拾好一大包玉米面煎餅,還準備幾個裝滿著各式鹹菜的玻璃瓶。可別小看這幾瓶鹹菜,它是我一周的菜。其中最好吃的當屬鹹菜炒雞蛋。
首先,母親先把大瓦缸裡爽脆的鹹菜撈出來,洗淨切成細條,再去村裡張屠夫家稱二兩肥豬肉,用鐵鍋練成油渣,等鍋裡冒煙的時候把鹹菜條倒進鐵鍋裡翻炒,鹹菜差不多焦黃的時候,接著再打兩個雞蛋下去,起鍋的時候再放點蔥花和香菜,味道香得不得了!要是冬天,你可以看見白色的油掛在玻璃瓶壁上,像現在蛋糕店裡奶油一樣香滑,饞人。回到學校,我的一瓶鹹菜打開,幾下就被同學們搶光。吃到最後的同學,稀罕地掰一塊小饅頭,塞進玻璃瓶裡轉一轉,乾淨的都不用洗瓶。有時候,有同學和我交換,塞給我一把菜票,把鹹菜倒走一半。讀書那幾年,每到吃飯,我的身邊總會圍繞著「蹭鹹菜」吃的同學。那些沒臉沒皮的同學,一蹭就是三年。
5、麥芽糖
小時候公園裡有老人擺攤賣麥芽糖,我們那邊叫糖稀,那時候的糖稀有冷熱兩個種類,熱的就是放在鍋裡熬啊熬,熬成偏白色狀的東東,拿半根折斷的一次性筷子給你捲成一個大棒棒糖,拿在手裡唆著吃;涼的就是金黃偏透明的,沒有熱的粘稠,但是他有一個又圓又薄應該是饃片的東西,拿糖稀在上邊橫畫幾條,豎畫幾條,然後兩片一夾,直接吃就可以了。
熱的大概就是這樣
涼的比圖片上還要透明,還要稀一點。
6、各種野菜
沒有吃過野菜的80後不叫80後,小時候我們吃的野菜可以說千奇百怪,如今很多都已經吃不上了。薺菜、灰灰菜、紅薯葉子、蘿蔔葉、榆錢等等。其中小編最愛的吃叫做灰灰菜,華東部分地區也叫野莧菜。但是實際上植株跟真的野莧菜區別很大。為什麼會有人稱之為野莧菜呢,因為灰灰菜口感很像莧菜,只是沒有莧菜氣味重。吃的時候主要是加蒜泥直接炒來吃、撈水涼拌。還可以炒肉、豆腐乾、小鮮筍、做湯。也可晾乾貯藏。
現在的一些高檔飯店也以灰灰菜作為冷菜。食用灰灰菜能夠預防貧血,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對中老年缺鈣者也有一定保健功能。難怪小時候,我們都長的那麼壯實。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值得80後懷念的飯菜,那些都是我們童年的回憶。如今生活好了,當年的口味卻找不到了。80後,註定不平凡的一代人,我們的故事,也只有我們自己願意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