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激進知識分子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學革命運動。
興起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臺,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闢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4)階級方面: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開始: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內容: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後期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口號:
"德先生和賽先生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鬥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
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意義:
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新領導:前期領導者為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後期為馬克思主義者。
新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其奠定經濟基礎。
新思想:前期的指導思想是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後期則是馬克思主義思想。
新內容:前期以宣傳民主與科學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學、新道德為手段,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後期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提出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知識檢測:
2.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6、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所針對的舊思想是( )7、把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內容,同新文學的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範的是 ( )9、近代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掀起新文化運動是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