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museion),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而設立,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一起了解世界著名博物館及近十年的活動主題吧~
2011年:「博物館與記憶」
博物館是最好的記憶工具,承載著人類從遠古到今天的鮮活歷史,訴說著人類世世代代擁抱美好生活的追尋和企盼。
無論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還是美國的蟑螂博物館,無論是法國的羅浮宮,還是德國的微縮火車樂園,正是這些遍布世界各地或大或小、或高貴或「卑賤」的數萬座博物館,搭建起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和「記憶家園」。
森根堡自然博物館
2012年:「處於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
博物館正面臨著如何闡釋和生存於一個變動性日益增強的世界的課題。每座博物館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目標、利益和觀眾,然而在挑戰中求繁榮的必然要求又將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聯繫在一起。
此主題不僅關乎博物館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走勢,同時也涉及怎樣展示和詮釋諸如氣候變暖和新電子媒體之類的具體問題。
羅浮宮
2013年:「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
在博物館裡,我們所看到的每一件器物,每一幅美麗的畫卷,都包含著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故事。縱觀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無不是在繼承前人成果(記憶)的基礎上,發揮個體或群體的創造力,從而實現從低級向高級的躍進,實現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前人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門類眾多、數量繁多的寶貴財富,都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即強化「記憶」,發展「記憶」。
故宮博物院
2014年:「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
博物館藏品多為歷史之物,具有很強的歷時性,它們所蘊含的價值與內涵需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解讀,只有把過去和現在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把不同世代和他們的文化聯繫起來,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公眾知識,以民主、開放和創造性的態度進行詮釋,與公眾進行平等地交流,方可將藏品與公眾的溝通建構起來。
奧地利盔甲博物館
2015年:「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生態系統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威脅, 動蕩的政治局勢,人與自然的唇齒相依,這些都可能使人類社會遭遇更加嚴峻的挑戰。
博物館須堅守起保護文化遺產的職責,通過舉辦教育活動和展覽,努力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2016年:「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博物館建築不僅是展示地域文化發展面貌與理念的平臺,更是推動地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引擎。
博物館建築的個性也不僅反映在對地域文化的維護與解讀上,更表現在對地域文化核心價值的推進與傳承上。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17年:「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難以言說的歷史」
面對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博物館應以怎樣的態度來呈現缺憾的現實,來表述不同的觀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族群的人對特定歷史事實的視角不同,對歷史事實的解釋和敘述也會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
歷史的活力就存在於這些不同的解讀和價值判斷中,理性聽取不同的聲音,有助於對歷史發展動力的辨識和認知。
梵蒂岡博物館
2018年:「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傳統的博物館的存在模式視博物館為一個地點,是人們去參觀的一個實實在在的場所,集合世界的碎片、物體、人工製造物品和自然標本,保存在特定的建築當中。
21世紀初藏品的數位化讓人們可以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去查詢、展示、探索藏品:它集記憶、歸屬感、敬畏、靈感與希望於一身,通過分享不同的經歷與觀點帶來療愈創傷的可能,甚至挑戰、改變未來。
京都國立博物館
2019年: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博物館在保持其原始使命—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同時,已將目光轉向與所在社區的密切關係。試圖主動應對社會的挑戰,積極宣傳以緩和全球性問題。
博物館處於社會的中心,有能力建立不同文化間的對話,為世界和平構建橋梁,並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探索對待藏品和歷史的新方式,創造著將對後代具有新意義且與日趨多元化的觀眾相關聯的傳統。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2020年: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公眾對社會變革日益增長的期望,催生了一場圍繞博物館服務社會利益的潛力的對話。這場對話通過展覽、會議、演出、教育項目及倡議的形式呈現出來。然而,博物館在克服某些有意或無意的權利機制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這些權力機制在博物館與觀眾中製造了不平等,反映在種族、性別、性傾向、社會經濟背景、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政治派別和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通過這個主題,國際博物館日希望大家關注這樣的一個焦點:鼓勵社區和博物館從業者擁有多樣化的觀點,鼓勵博物館利用展覽和講故事的方式克服偏見。
大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