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蘇州締造了「最強地級市」經濟奇蹟的同時,也寫就了精神上的「三大法寶」:崑山之路、張家港精神、園區經驗。
作為蘇州十大區縣板塊中的後起之秀,蘇州市相城區也於12月15日召開了「相城精神」研討會,邀請了十多位省內外的專家,暢談如何提煉屬於相城自己的「精神」。
12月15日,蘇州市相城區召開「相城精神」圓桌研討會。研討會一開始,蘇州市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便向與會專家介紹稱,近幾年來,相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在陸續關停淘汰掉1萬多家「散亂汙」企業的情況下,相城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已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1~11月份,儘管受疫情影響,相城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仍增長了15%。要知道,不少地方的這一數據剛剛「浮出水面」(轉負為正)。不僅如此,今年上半年,蘇州高質量發展考核「龍虎榜」,相城區入圍前十的指標數的總量,僅次於蘇州工業園區、崑山,排在其他7區市之前。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這幾年,利用京滬高鐵蘇州北站到虹橋僅需23分鐘的交通優勢,相城瞄準「建設蘇州市域新中心」這一目標,全力打造「產城融合樣板區」、長三角一體化創新發展先導區,通過布局「滬蘇同城化」和六大「未來產業」,儼然成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賽道上的一匹「黑馬」。
但下一步怎麼辦,怎麼能把發展迅猛的勢頭進一步延續下去?「就需要提煉出一種精神,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人,奮發圖強,把相城接力持續地建設好。」顧海東說。
研討會上,圍繞相城的發展現狀和勢頭,與會專家談了自己的感受和期盼。澎湃新聞注意到,「勇敢探路」、"敢闖敢試"、「說幹就幹」、「敢於擔當」等關鍵詞,是不少專家一致談到的「相城氣質」。
研討會現場。相城這匹「黑馬」研討會伊始,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介紹說,這三年來,相城走的是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的道路,是面向未來、超前謀劃的道路,是一條打破常規、敢於突破的道路。
具體表現在於,相城通過努力,把很多挑戰轉化成了機遇,把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變為「可能」。
比如位於其轄區內的京滬高鐵蘇州北站,自開通後一直是個小站,設計的日均客流僅6000人次,站房建築面積不足1萬平米,相當於南京南站的1/50。
如今,隨著南北縱向的通蘇嘉甬高鐵將與京滬高鐵在蘇州北站交匯,通過不斷向上爭取,蘇州北站的能級被迅速提拉。據介紹,擴建後的蘇州北站,其總建築面積將達100萬平米以上,設計的最高日均客流量將達100萬人次,躍升為國家級高鐵樞紐。
2019年底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虹橋-崑山-相城」協同發展赫然在列。對於此前並不起眼、且作為非地理毗鄰區的相城區,能入圍「國家戰略」並不容易。
近期大熱的數字貨幣試點,也位於蘇州相城。據顧海東透露,幾年前,相城就開始積極向央行等部門匯報、爭取數字貨幣試點的落地。
直到國家近日公布相關消息後,很多銀行的領導「都有點不相信這個平臺會放到相城」,顧海東說。
這並非「撞大運」,而是相城超前謀劃、提前布局的結果。目前,相城已是江蘇唯一的數字金融產業集聚區。
不僅如此,一個小小的相城區,目前已在多個領域創造了江蘇省內的多個「第一」和「唯一」,比如,它還是江蘇省唯一的區塊鏈發展集聚區,江蘇省首批車聯網先導區,江蘇省首個數字交通示範區,江蘇省唯一的區塊鏈產學研協同基地、江蘇省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
站在潮頭的「探路尖兵」
「相城給我了驚喜。」江蘇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劉建說,他到蘇州相城來調研,這是相城給他帶來的第一印象,新經濟蓬勃發展,幹部的精氣神非常足,堪稱「激情奮鬥、勇當尖兵」。對於「相城精神」,他概括了9個字「立潮頭、踏實地、闖新路」。
江蘇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說,這三年來他多次來到過相城調研,看到了相城的巨大變化,眼看著相城從蘇州的「邊緣地區、郊區、農業功能區」逐步走向「蘇州的未來中心」、走向蘇州融入上海長三角龍頭的中心。
在此過程中,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在助推相城進步?江蘇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範朝禮說,談到相城發展的現象,「我立馬想到的是『相城擔當』。」
他認為,江蘇肩負著「為全國發展探路」的使命,必須要有時代擔當精神。客觀上,江蘇也需要一個富有新時代擔當精神的區域樣板作為發展典型。
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平對相城發展的最深感受就兩個字:尖兵。「江蘇為全國探路需要『尖兵』,相城不光要做蘇州的『尖兵』。」任平說。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對於「尖兵」相城,多位專家表示認同。蘇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盧寧表示,相城建區較晚,自身實力並不突出,基礎較為薄弱。但這幾年,無論是打造國家級高鐵樞紐還是發展新經濟,相城取得了很多新突破,「這非常貼切地體現出相城改革創新、勇當尖兵的勇氣。」
精神源於實踐,引領實踐蘇州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在會上透露,開會前,也有專家也曾問及,為什麼要召開這場「相城精神」研討會?
顧海東說,相城這幾年增長很快,勢頭很猛,但要想持續保持快速的高質量發展,如果沒有精神的提煉和鼓舞,很難持續。
他說,崑山曾經是蘇州的「小六子」,是個農業縣,張家港原來在長江邊,也很窮,但這些年持續快速發展,靠的就是一種精神。
因此,相城下一步該如何趕超,如何把好的態勢延續下去,「需要提煉一種精神,來激勵一代一代人,奮發圖強,把相城可持續地建設好。」顧海東說。
江蘇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劉建對此表示贊同。他說,一個地區的發展講究「形神兼備」,這些年來相城的「形」越來越美,「神」如果提煉好,來促進「形」的完善很有必要。
江蘇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範朝禮表示,專題研討新時代「相城精神」,形式上看是研究精神文明建設,實際是在研究解決相城「十四五」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範朝禮引用法國經濟學家佩雷斯的話說,「精神氣質」在地區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
精神源於實踐,反過來引領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締造了國內「最強地級市」經濟奇蹟的蘇州,形成了「崑山之路」、「張家港精神」和「園區經驗」等精神法寶。
這「三大法寶」的影響力可謂經久不衰。澎湃新聞注意到,不光蘇州,毗鄰的南通等地也都在學習「三大法寶」,為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充實精神動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