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我省西部的雙遼市東明鎮盤山村大面積種植水稻,以往秋收後的水稻秸稈無法還田,處理起來非常麻煩。如今它們卻遠渡重洋銷售到日本餵牛,搖身一變成了助力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5月10日,在盤山村大華草場新建的車間裡,記者看到一捆捆稻草經過粉碎和去塵處理,變成了一包包稻草磚,正等待裝車運往大連港口。
「我們把盤山村周邊的水稻秸稈都利用起來,變廢為寶,為百姓服務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效益。」大華草場負責人劉興華說道。2019年12月,年產5000噸草磚的扶貧項目大華草場竣工,草場以每噸200元的價格向村民收購水稻秸稈,1公頃水稻產生的秸稈就能賣1000多元。
以前,由於水稻秸稈無法直接還田,村民們要麼拉回家當柴火,要麼就地燒荒,既不能創造價值,還汙染環境。怎麼處理更妥當?盤山村第一書記於建平一直在琢磨。了解到劉興華以前做過草場生意,並且有出口資質,兩個人一拍即合,馬上到大連港口進行考察。經過一番了解,他們發現國際上的稻草需求量特別大,而且吉林省的稻草非常受日本認可。於是,他們決定讓小秸稈「穿新衣」,搞出口賺外匯。
於建平和鎮裡的幹部把項目設想做成了實施方案,還向市裡申請了160多萬元的扶貧資金,定點扶持盤山村的雙遼市人民武裝部也投入20萬元幫扶。有了初始資金,村裡的兩公頃建設用地派上了用場,一個水稻秸稈加工廠就這麼張羅起來了。村裡和劉興華約定:前10年每年給村裡上繳18萬元承包租金,全部用於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有了這筆資金,盤山村設置了保潔員、護路員等公益崗位,殘疾、重病等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也能得到分紅。
於建平說,貧困戶能得到兩方面收入,一是租金分紅,二是每公頃稻草售給草場後能收入1200元。
如今,大華草場已成為全村4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產業保障。於建平、劉興華和幾位村幹部接下來計劃著要擴大收購半徑和產量,把更多的水稻秸稈銷售出去,讓村民的生活更加殷實富裕,日子越過越紅火。
吉林日報 記者:畢瑋琳 通訊員 張妍 編輯:趙樹凱
【來源:吉林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