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後,上海師大易衡書社的志願者在軌道交通站點、社區街道愛心課堂上免費書寫對聯贈與行人和居民,傳播筆順文化。(上海師範大學團委供圖)
「一撇一捺,才能寫下一個人字。但是為什麼先是撇而後捺呢?其實,不僅僅是『人,字,所有的漢字,它們每個字的筆畫順序都是有道理的。不在乎筆順,學不好漢字!」李夢園是上海師範大學書法專業的學生,這個寒假,她正在公益課堂推廣逐漸被人們冷落的筆順習慣。為此,她還申請了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她認為,隨著人們對於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漢字筆順推廣可以成為她的第一片創業試驗田。
漢字筆順逐漸被「冷落」
電腦和網絡普及後,人們用筆寫字的機會變得少了,很多人甚至提筆忘字,筆順更搞不清了。網絡上「美體」籤名、「火星文」等創意文字,不少改變了原有的漢字筆順習慣,卻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不少人似乎認為只要字寫對,筆順過程根本無所謂。
其實,漢字在發明中本身就極具象形意義,學習正確筆順不但有助於正確記憶漢字,更有助於了解漢字、寫好漢字。掌握正確的筆順是書寫的基礎,行草書尤甚。因此早有專家呼籲,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重視漢字的筆畫筆順的教學,嚴格書寫規則。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眾對筆順的重視情況,李夢園組織了一個團隊,在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中展開集中調研。結果顯示,教育水平越高,越重視漢字筆順。此外,在120餘名被調查者中,有將近40%的人存在書寫筆順不規範的現象。
書法與語文教授筆順不同
李夢園推廣漢字筆順的想法,來源於她的老師,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專業副教授張信。曾有一位學生問張信:「『怕,字的第三筆是什麼?」按照毛筆字書法順序,「忄」的書寫順序應該是「點點豎」,以此推測出「怕」字第三筆應該為「豎」。但按照這位學生當年小學語文課堂上所學,「忄」的書寫順序應該為「點豎點」,所以第三筆應該為「點」。「如此看來,語文課本上所呈現出來的漢字書寫順序與中國傳統書法書寫順序並不完全一致。」張信說。
他告訴記者,書法中約定俗成的書寫順序都是按照古人法帖中的墨跡推尋得來,而我國對漢字筆順的規範,則最早來自196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與文化部聯合發布的 《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該表規定了通用字體的標準字形,包括筆畫數、筆畫形狀、結構方式和筆順。而1988年的 《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只是字量的增加,筆順的原則沒有變。但這些漢字的筆順是隱性的,沒有向社會公開。直至1997年,在 《現代漢語通用字表》 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才列出了7000個漢字的跟隨式筆順。明確了「火」、「叉」、「鬯」、「爽」等一些字的筆順。
筆順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夢園說:「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習慣,筆順便是其中的重點之一,對筆順的研究會逐漸加深人們對漢字歷史和文化認同。」
她向記者介紹了漢字的不同筆畫。寫字時,由落筆到提筆,叫做「一筆」或「一畫」。構成字形的各種形狀的點和線就是筆畫。漢字的基本筆畫是「點」「橫」「豎」「撇」「捺」「提」六種,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本筆畫連起來使用,就形成了有折筆的複雜筆畫。這類複雜筆畫有21種,常見的漢字筆畫規則有13條。如「贏」字就包含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外後內、先撇後捺、後寫內部點等規則。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費錦昌曾表示,漢字筆畫多、結構複雜,有統計顯示,漢字中筆畫數最多集中在10-11筆,這就必然會出現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筆的問題。
張信說,筆順,關乎於漢字書寫的快速、美觀。書寫時,上一筆的終點到下一筆的起點,這叫筆畫的路程,簡稱筆程,如果筆順設計得合理,上下筆畫銜接得好,筆程短,字寫起來就更加順捷。
目前,他們的團隊正在根據漢字筆順推廣製作創意產品,通過時尚生動的設計講解漢字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書法練習創作。「漢字是複雜的平面文字,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形體特徵,需要在書寫過程中不斷記憶、琢磨和鑽研。一些書法作品的字有時並不按這些規則書寫,但起碼遵循了筆順的基本規則。只要遵循筆順的基本規則,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漢字和書法。」(文匯報記者 張鵬)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