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97年萌妹子,
是不折不扣的佛系少女。
20歲左右的小朋友喜歡的KTV、抓娃娃,
她通通不愛。
她真的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
就像她說的那樣:
在學習中整理出了自己的方法,
這件事情,真的很有意思~
北外萌妹二戰GMAT 740:
備考時間不夠都是藉口,可能是方法用錯了哦!
大家好,我是考滿分學員Joanna,現在是北外大三在讀的一名商科學生。其實之前我是不想出國讀書的,不過你們也都知道,少女的心就是千變萬化(.gif),我現在倒是覺得出去讀書也是蠻好的一件事。
我的夢校是多倫多大學。首先我覺得加拿大跟美國神馬的相比應該會相對安全些,再加上我有一位多大畢業的老師,她的課思路之清晰,實屬我最愛上的課之一,所以我對多大的好感度更是蹭蹭蹭地向上狂飆。所以,奔著這個目標,我開始了我的GMAT徵程。
之前我自學了一段時間,首戰GMAT拿到了630的分數,後來覺得這個分數申請多大應該是沒戲,所以5月的時候我在考滿分報了GMAT的3門課程,準備二戰。不過,那時候上完GMAT課正好趕上我的期末考試,所以先投入了一部分精力在學校的課程中。搞定了期末考試之後,認認真真開始備考。認真準備了差不多一個月之後,我走進了考場。這次,我提高了110分,拿到了740分,成功分手GMAT。
常聽很多考友說,「我又有學校的作業又有學校的考試又有實習又要備考,時間真的是不夠用啊!」其實對我來說,「時間不夠」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用對了方法,根本是不會存在備考時間不足的問題哦!大家可以看看我備考GMAT的方法,希望能對各位考友有些幫助哦~
相信很多人在自己備考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這句話中的代詞就指代模糊了而在其他句子中就是正確選項?
為什麼這個比較從句中than後面可以省略為什麼在其他我選的答案中就不能省略?
為什麼這裡的which可以跳躍修飾而其他題目中我按照這個方法來就又錯了?
對於最前面的三個問題,如果他們從未困擾過你,那我不得不恭喜你,語法在基本是你的手下敗將了。但是如果以上的問題說出了你的心聲,那不妨看一下我的方法!
想當初,我對語法是又愛又恨。愛它,因為它題目最短,而且考點相對來說比較有跡可循(哈哈哈說起來很簡單,無非是指代、平行、比較、修飾)。恨它,因為我每次真的都有認真按照OG中列出的錯誤原因診斷,但準確率不存在的!
此時!帥帥老師出現了(還記得第一次上的內容是代詞指代,真的是聽得我熱淚盈眶啊!相見恨晚!感嘆自己之前都做了什麼!)如果你現在和以前的我一樣,「問題」纏身,那我強烈建議你感受一下:當老師明確告訴你每個考點的關注方向,並且通過習題帶你驗證老頭們的出題目的後,那種內心無法抑制的喜悅!(當初的我,每次上完課恨不得給帥帥老師跪了,總結得太精闢了~)
其實我覺得,GMAT中語法和中國考試形式最為相近——知識點的了解並不能保證你的準確率。(引用一下帥帥老師的話:GMAT不是你想的,老師講完就可以直接去參加的考試~)所以聽課是一方面,做題也是一方面哦!
我的備考材料有OG17+18(包括分冊)、prep07、 prep08、以及前輩們整理的正確句子。因為我之前曾自學考過一次,當時的情況是已經把上述材料基本都做過了,而且我是屬於那種做過的題目會有很深的印象,基本再次見到的時候可以直接反應出選項。不過我並不是只做題而已,我大概分了三個階段——
CD上有各種前輩們整理過的題,但我還是建議大家自己整理。在這裡分享一下我的方式吧(本人平時就喜歡整理筆記,所以對於非筆記愛好者,聽起來可能有點笨,請自行借鑑):
把我的習題按照錯誤類型分類,不同的題目放到不同tab下;
對於每道題,因為已經知道正確答案了,所以這個時候把自己當作一個挑錯工,認真的看每一個選項,儘可能多方面分析錯誤原因。
這個時候我會儘可能的多整理題目,儘可能去找一些新題去做去整理。(再次引用帥帥老師的話:多刷題是為了幫助我們見世面~)
為什麼是平方呢?這個階段我主要是整理我之前自己整理的。在階段一的時候,你肯定會發現的弱項主要集中在某幾個知識點上(對於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省略情況,像是比較中的省略情況,後置定語的邏輯主語和which的跳躍修飾),接下來就將之前整理的習題中出現相應小知識點的句子(不僅僅只關注劃線部分,我也關注了未劃線部分出現相應考點的題目)單獨拎出來,著重關注此部分,進行橫向對比。通過反覆的對比以及理解語意並結合老師上課講的乾貨,我總結出了自己對於相關考點的理解。
總結來說,階段二的根本目的是發現薄弱問題,專注攻克,總結出自己的理解,自己說服自己。
這一階段我主要是在考試前三天進行的。在這個階段裡,我基本沒有做很多的新題,主要是只看正確的句子(材料中提及到的正確句子文件),一是對自己在第一階段有把握的知識點進行複習,腦中保持對考點的熟悉度;二是將階段二自己總結出的方法在正確句子中運用,進而對方法進一步完善。
經過備戰與考試,我認為擺脫語法糾結症的根本方法是區別相對錯誤和絕對錯誤,並且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步驟以及節奏。
對於邏輯題目,我認為可以備考者是一個兩極分化的狀態,要麼是覺得五個選項中覺得兩三個好像都有些關係,要麼是看過題目後可以直接選出正確選項。後者屬於已經清楚的掌握了邏輯鏈以及老頭們的出題意圖,這時候你需要做的應該就是關心一下速度問題(在最後部分會提及一下)。最初的我肯定是第一類人呀,閒話不說,直接呈現我的方法:
我用的材料包括OG17+18(包括分冊),prep08。在二戰備考前,OG17我做完了,prep08中途進度,again對於做過的題,可以記住答案。邏輯備考,依舊分了三個階段。
只關注自己做過的題目,將邏輯題目也要進行分類整理。整理的時候,重新看題,在這個階段對於題幹要精讀,同時也要注意即便是精讀,讀題幹也不要超時。讀完後,整理邏輯鏈,分析錯誤選項和正確選析的原因。
和語法不同的是,對於階段一的整理只是單純地溫習一遍就可以,有了一個熟悉程度後,開始做新的題目,通過新的題目鍛鍊自己在陌生的題幹環境下對邏輯鏈的反應能力(可以根據對題幹的掌握程度以及準確率,自己選擇是否整理),我認為清晰的邏輯鏈是為正確率提供了80%以上的保證,邏輯鏈可以幫你直接排除答案中有題幹單詞出現的幹擾選項。如果能做到看過題目後,根據問題要求可以直接抓取一兩句關鍵句或片段,那麼恭喜你已經通關。
我在考前兩天開始了第三階段,看自己之前整理的邏輯鏈,沒有做新題,主要是為了保持邏輯題的解題思路對大腦的刺激。
在集中學習之前,我的狀態是拿到一篇閱讀讀到一半就沒有耐心繼續讀下去了,做每道題的時候還要不斷回去從頭讀文章,直接導致了三個致命傷:不知道文章到底想要講什麼,耗時以及準確率低。
雖然在一戰備考時,也看到類似經驗貼說閱讀主要是靠層級結構,恕我愚鈍,自己真的是無法參透閱讀的結構到底指的是什麼。對於二戰備考期間,不得不承認對於閱讀沒有像對語法和邏輯花費時間那麼多,這裡大致說一下我的時間軸吧:
跟著老師的節奏走,根據我個人需求情況,可以保持每天兩至三篇文章結構的梳理;
除了課上練習文章之外,課下僅是按照「梳理結構-做題」這個步驟完成作業,基本每周三四篇完整閱讀加習題;
將之前完成的作業以及帶有老師批註的結構完整看一遍,主要是為了重新熟悉做題方法以及技巧;
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做了OG18上的大約10多篇文章,外加GWD三四篇的樣子;二是,看了一下CD上整理的機經,對於機經的態度是主要關注閱讀的文章結構,了解文章大致類型,並沒有看機經上的題目。
一戰之前,做了OG17的閱讀;二戰備考期間,沒有重新看之前的習題,只做了上述考前五天內提及的習題。而且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閱讀最好就以OG為準。
高中是理科生,而且屬於比較喜歡數學的那一卦……所以對於數學,主要是一戰之前刷了一下OG17, 二戰備考的時候,PS主要就是靠那三套模擬題;DS部分刷了prep和GWD。
哈哈哈我們都懂!這部分不算分!IR是在一戰的時候做了市面上最普遍的那套題,二戰整個備考過程中沒有做過IR。AWA我也沒有像是其他經驗貼博主那樣認真準備,主要是自己看了參考了一位好心博主的模版,自己總結了一份,主要就是一個行文框架,個人覺得內容以及角度和邏輯差不多,和IR一樣,考試之前並沒有練習過。
首先是單詞:我一戰的時候有單獨每天背一會單詞,大約就是進展到一半書的樣子吧,後來那本書就沒怎麼動過了…
再來是模考:一戰那個時候做的題目比較雜,所以目前的模考題中語文部分基本都有我做過的習題,所以我覺得可信賴度不高。考試之前只做過三套(語文+數學部分),只是想大概感受一下時間長短。
最後是 pace:對於 pace,我只是以前聽人說過你的p ace要儘可能的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對此我一直持有懷疑的態度(穩定的速度?what?我會的題自然20秒左右就能搞定啊,邏輯鏈不清晰的話自然時間要久一些,而且閱讀我還要先讀文章呢)。我的觀點是,我們首先要確保的是你的準確率以及你是否能在固定時間內做完題。個人做題速度偏快(但GWD的閱讀真的是打消我的積極性,不過做OG閱讀的時候,就完全不用擔心時間問題了),在備考期間沒有想過提速的問題,甚至一度想的是怎麼放慢一點保證準確率。
很不幸,我考試當天北京下著大雨(橙色預警可還行?)對於當天的考試,分享幾點體會吧:
A.提前確定好路線,根據自己偏好選擇交通工具,對出行時間有個大致規劃。
B.三小時高度集中的機考,眼睛的情況是成績的首要條件啊!(眼藥水,蒸汽眼罩可以根據需求自行選擇啦~)
C.一戰的經驗告訴我,不要過早到考場,首先等待的時間很難熬,其次由於你開始答題時間比較早,陸續進來的人難免對你產生印象。
D.平時的學習狀態使得我在這場考試中不需要選擇休息,所以對於休息方面沒有什麼建議可供大家參考(不過我感受到後來考場內部的人對我的怨氣,主要是因為我屬於中偏前這樣一個次序進入考場的,外加中途放棄兩個休息,所以我會比選擇休息的人提前進入最後的AWA階段,其餘的人大約應該是在數學的最後部分吧。想像一下,你在判斷充分必要條件的時候,周圍有人不得不敲鍵盤,你的內心……
能想到的大致就是這些啦!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大家自行參考啦~不過有對我備考期間的方法感興趣的或是有其他更好學習方法建議的同學們,也歡迎大家找我私聊哦~!
堂姐有話說在堂姐跟Joanna聊天的過程中,堂姐深深地覺得Joanna是個真的很能享受到學習過程的寶寶。雖然她覺得這樣說會招大家打,不過堂姐還是要說:享受做一件事情,才能在這件事上找到樂趣,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學習是這樣,考GMAT也是這樣。所以,還在苦苦備考的小夥伴們,如果你一定要考GMAT,那就不要把它當成一件「差事」,像Joanna一樣去好好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吧!夥伴們加油!
推 薦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