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常見的急性傳染病,6月齡到5歲內的兒童是高發人群,常令寶爸寶媽頭疼不已。那麼,在防治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當前有沒有適宜接種的手足口病疫苗?12月22日,記者採訪了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郎志存。
郎志存介紹,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目前已經發現有20餘種腸道病毒可導致該病。它的流行與氣溫等氣候條件有較大關係,因為腸道病毒喜歡溼熱環境,所以北方地區夏秋季高發,南方地區春夏出現主高峰,感染腸道病毒後是否發病,取決於人體的抵抗力。由於成人免疫系統功能比較完善,感染後一般不發病,即隱性感染,但很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孩子或帶到環境中,5歲以下孩子免疫力較弱,容易被感染髮病。
手足口病一般有密切接觸傳播、呼吸道飛沫傳播和糞口傳播三種途徑傳播,其中密切接觸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方式,臨床表現以發熱,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現皮疹可伴有厭食、疲倦、咳嗽、流涕等症狀,皰疹內液體較少且不疼不癢為特徵。手足口病按照臨床症狀和體徵分為5期,即出疹期、神經系統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和恢復期,按照病情輕重分為普通型和重型,「一般來說,潛伏期是平均是3至5天,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一般在一周內痊癒,無後遺症,少數會在病程5天內發展成手足口病重型。」郎志存說,一旦發展為重症,會傷及神經、呼吸和循環系統,出現精神萎靡、嗜睡、頭痛、驚厥、抽搐、意識障礙、口唇暗紫、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等症狀,嚴重者導致腦幹腦炎、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衰竭等併發症。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郎志存為嬰幼兒做檢查。
手足口病一旦發展為重症病情兇險,近年來報告病死率在6.46/10萬至51/10萬,那麼該不該接種疫苗呢?
「手足口病是多病原、多傳播途徑的疾病,引起手足口病的20多種病毒之間沒有互相交叉免疫,同一種病毒導致的手足口病痊癒後也不能獲得終身免疫。對於手口病,關鍵是預防和及時識別和治療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的關鍵。」郎志存說。
他介紹,我國手足口病病原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A71)最常見。目前,EV-A7I型滅活疫苗是由我國首創、全球唯一上市的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主要針對EV-A7I型。鑑於EV-A7I所致手足口病的特點,6月齡至5歲的兒童可以接種疫苗,早期預防保護率能達到90%以上,1歲前完成接種為宜。基礎免疫一般是2次,間隔1個月。但已感染過EV-A71的兒童會獲得免疫力,沒有必要接種。接種疫苗可能出現輕度發熱、局部紅腫、疼痛,3天內可自行緩解。關於腸道病毒的其他血清型的疫苗尚在研製中。
手足口病可防可治,重在預防,從它造成流行的3個基本環節入手,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就能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的發生與流行。因此,他建議,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多通風、曬被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適當消毒很有必要,腸道病毒對紫外線是很敏感,如有條件可用紫外線給室內消毒。要提醒大家的是,常用的75%的醫用酒精對殺滅腸道病毒是沒有作用的,含氯消毒劑對皮膚刺激比較大,所以家庭中要少用。」郎志存說。(寧夏日報記者 王溦/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李志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