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劉真去世的新聞時常掛在微博熱搜。
從入院治療到突然離世,僅經過短短兩個月的時間。
人們在懷念國標舞女王的同時,也為她只有四歲大的孩子感到揪心。
據媒體報導,劉真的老公在她去世後,一直瞞著女兒,靈堂送別也沒有讓女兒參加。
他說,不能再讓女兒受到傷害了。
大家雖然理解其愛女心切,但內心也有不少擔憂。
在這條新聞評論區,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
孩子早晚會知道真相,到時候會因為沒能見媽媽最後一面而更難過嗎?
死亡對於我們來說,似乎一直是個忌諱的話題。
不敢輕易觸碰,也不敢提及。
於是,一場必然來臨的告別,在我們面前變成了突如其來的事件,變成了不合時宜的行為,變成了近乎殘忍的體驗。
我們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讓「生命教育」成為了教育中的缺失部分。
今天正好是清明節,就跟大家一起好好討論下這個話題。
我們為什麼要跟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之前,我們家正因為遷墳的事情鬧的不可開交。
已經去世三十多年的祖父母,正面臨著自己會不會被刨出來的風險。
看著長輩們爭的面紅耳赤,身邊的小孩們卻一臉懵逼。
這場面真是混亂又荒唐。
關於「生死」,我們究竟在跟孩子傳遞什麼樣的概念啊?
「別說這個,掛在嘴邊多不吉利。」「你還太小了,等你長大了再告訴你。」……
親人剛離世時為了避免悲傷,選擇閉口不談。
離世久了,又怕所謂的不吉利,避而遠之。
當我們都無法直視死亡,不能正確對待,孩子會從我們這裡學到什麼呢?
日劇《非自然死亡》裡,所長勸老人收下妻子的骨灰時曾說:
他們只是碰巧死了,我們也只是碰巧活著。
碰巧還活著的我們,不能把死亡當作不吉利的東西。
如果我們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隨著長大,孩子當然也會理解「死亡」的含義。
他會慢慢明白,死亡是彼此最後一次道別。
他會知道,有些人再也見不到。
但情感上該怎麼處理,心理上該如何寬慰,遺憾該如何彌補,未來該怎樣紀念?
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他長大了,就自然而然懂了。
只會埋進內心深處,或是等時間來慢慢消除,或者成為舊疾隱隱作痛。
而那些曾經給過我們美好和感動的人,竟然變成了不敢提及的傷口。
這絕非他們所願。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死亡是一個必然來臨的節日。
因為它必然來臨,所以我們的生命有了長度,這段路程才變得珍貴,做出的選擇才有了價值。
想起前段時間尹建莉老師的一次講座。
有媽媽問尹老師:疫情當前,應該怎麼進行「死亡教育」?
尹老師回答說:「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害怕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竭力迴避的。死亡告訴我們要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疫情期間我們不能出門,很多的親人也不能見面,那我們想到平時能夠隨意出門,隨意的下館子,想見誰就去見誰,這樣的生活是不是足以讓我們非常珍惜?
所以生命教育不是說是教孩子去不怕死,而是教給孩子,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我們的生活。」
死是生的反面,但同時也是生命的補充說明。
我們讓孩子理解死亡,其實更是為了讓他明白生命真實。
因為時間有限,眼下的相遇相處才變得彌足珍貴,勇敢和犧牲才變得讓人動容,歷史和傳承才會富有意義。
說到底,死亡教育,或者說生命教育,都是為了讓我們理解身邊一切的美好。
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孩子年齡不同,理解力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幫他們樹立起「生命」和「死亡」的概念。
■ 孩子很小時,可以用讀繪本和故事的方式。
幼兒園之前的孩子,理解能力還比較弱,無法形成過於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讓他慢慢有相應的意識。
比如,他最愛的零食,吃完後就沒有了;他喜歡玩的小汽車,報廢后就不能修復了,告別之後就再也見不到了;他喜歡的小金魚,死去後就再也不會醒來了,但這段時間他和小魚帶給了彼此快樂。
也可以給孩子讀一讀相關的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小寬,你要堅強》《獾的禮物》《一片葉子落下來》……
這些溫暖的小故事,說不定既能幫孩子打開視野,也能治癒你的心靈。
■ 上幼兒園後,要逐漸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貴。
這時,孩子會開始建立自己的小社交圈,也開始感受到壓力。
他慢慢構建起了「死亡」的概念,也會有些焦慮和不安。
我們要告訴他們生活的一些危險,讓他們劃出危險和安全的界限,也要撫平他的焦慮感。
而消除他們不安的最好方法,還是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
來自父母的愛,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寶貴,自然會帶來陽光的生活態度。
《大耳朵圖圖》裡有名為「永遠活著」的一集。
講的是圖圖明白死亡的概念後,開始擔心身邊的人離開自己。
爸爸媽媽感受到他的焦慮,便在周末的時候帶他去逛美術館。
爸爸用畫家作為例子,告訴圖圖:「老爺爺雖然已經不在了,可是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漂亮的畫作為禮物。他的生命就活在這些禮物裡,永遠陪伴著我們。」
圖圖想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既不是美術家也不是音樂家,他們又能給世界留下什麼禮物呢?
媽媽對圖圖說:「很多啊,其中最大的一個禮物就是,送給世界一個可愛的孩子。」
圖圖在結尾時說,原來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給這個世界留下禮物啊,這樣我們就永遠能活在自己留下的禮物中。
爸爸媽媽給圖圖的愛,讓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貴,也撫平了他對「死亡」概念的恐慌。
■ 當孩子上小學之後,就已經具備了充足的理解力。
我們不需要再用各種隱喻的方法告訴孩子。
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紀錄片、去博物館,明白生物層面上死亡的概念。
也可以坐下來聊聊天,說出你對死亡的理解,探討生活甚至哲學層面上死亡的意義。
你對待生命、對待死亡的態度,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想法。
如果家長能夠平靜的跟孩子探討,孩子也可以欣然接受。
我之前看過一組漫畫,名為《人生的意義與甜甜圈》。
內容是一對姐弟站在墓碑前探討人生,中間有些喪,結尾卻意外的溫暖。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作者:PABLD STANLEY
就像上面漫畫中的故事,甜甜圈不是一直存在,但是我們有機會去品嘗它的美味。
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清明之日,桐始華
家裡遷完墳後,跟家裡的小孩一起去新的陵園掃墓。
她聽著爺爺奶奶在碎碎念,介紹著家裡走了哪些人,又添了哪些人,說時間過的真快,自己也越來越老了。
掃墓的人還有不少,有人帶了鮮花,也還有人在偷偷燒紙錢,有小孩清脆的嬉鬧聲,也有家長的低聲呵斥。
爺爺把白酒灑在地面上,瞬間蒸發的乾乾淨淨。
離開後,小孩悄悄的問我,太爺爺是真的住在裡面嗎?
我回答她,裡面沒有人住,裡面放置的只是掃墓人的念想和寄託。這份念想讓他們覺得親人從未離開,關愛依舊還在。
小孩突然就笑了,她說原來前段時間家裡人的爭執,是在比較誰更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一點。一群已經當了爺爺奶奶的人,還在為這樣的事情爭吵,真的好幼稚。
是啊,是挺幼稚的,但也許正是這份幼稚,他們會把自己感受到的溫暖,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孩子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生命中尤為重要的一位過客。
我們在他幼小時遇到了他,能做的只有給足他盤纏,告訴他前路漫長。
接下來的旅途中,也許有精彩,也許很艱辛。
但他要明白的是,他終歸要鬆開我們的手,獨自前行。
他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次次告別,何嘗不是在為自己的獨立做準備。
《逸周書》中寫:清明之日,桐始華。
冷冷清清的寒食反面,是萬物生長的開始。
因為有了死亡,我們才感到生命珍貴,做出的選擇才顯得重要,回憶才會充滿了溫度。
不要怕跟孩子談死亡教育,無論怎樣,這都是一生中無法迴避的必修課。
與其讓他原地等待,不如讓每一份愛,到最後都變成支持他前行的力量。
作者介紹蜜思李,閱讀量驚人的學霸級網癮「少女」,扛得了機器拿得了話筒寫得了稿子,作文大賽拿過獎,報社電臺採過訪。講最走心的故事,做治癒系好友,願我們的相遇,讓你更懂孩子,遇見更真實的自己。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