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讀鑑·大學》試聽音頻
如果說普通人追求成功,成功者追求幸福,那麼成功而且幸福的人還會追求什麼呢?還可能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大學》怎麼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呢?
生命價值最大化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明明德」,就是開發我們內在的生命的力量。
「親民」,就是把我們內在的生命的力量,運用到社會上,給別人帶來利益。
「止於至善」,就是在「明明德」和「親民」兩個方面,都盡力而為,不留遺憾,同時還要恰到好處。
能夠「止於至善」,用中國文化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大人」或者說「聖人」。「大人」或者說「聖人」,就是生命意義和價值最大化的人。
明明德於何處
生命最廣的價值在於:「明明德於天下」。
「明明德於天下」,不僅是從外在利益上幫助一切人,還要從內在境界上啟發一切人,讓一切人都能夠「自明其明德」,實現其人生價值。
如果我們沒有條件「明明德於天下」,也可以先明明德於國,這就叫「治國」;如果沒有條件「治國」,還可以先明明德於家,這就叫「齊家」;如果「齊家」也沒有條件,那麼至少可以先明明德於自己的言行,這就叫「修身」。
因此,無論我們在什麼行業,處於什麼位置,都可以在自己現有的條件下「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彰顯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孔子的境界
中國人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實,這句話也可以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聖賢。」「聖」,就是已經圓滿做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人;「賢」,就是已經走在「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路上的人。
在中國文化看來,真正的聖賢不一定是執掌權力的人,執掌權力的人也不一定是聖賢。
比如孔子,他並沒有執掌權力,卻是舉世公認的聖人。孔子自己說,他達到的生命境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就是終極自由;「不逾矩」就是不會破壞規則,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會傷害別人。
「從心所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也想這樣啊!然而,我們不能!
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也「從心所欲」的話,就很容易變成對別人的傷害、對規則的破壞,進而招致別人對自己的報復和規則對自己的懲罰,最終變成一場災難。
所以,能夠「從心所欲」不算什麼,能夠「從心所欲」卻「不逾矩」,才是聖人的「明明德」和「親民」功夫之所在,才是真正的至善境界。
《經典讀鑑·大學》微課招生啦!
近日,文運老師根據古人註解,結合實踐體會,講解並錄製了《禮記·大學》的音頻課程,力求通過聽得懂、用得上、有依據的解讀,幫助有緣的朋友理解、運用經典智慧。
為了準備本課程,老師通讀了《四庫全書薈要》中從東漢到清朝有關《大學》的古文註解800多頁以及王陽明《大學問》、張居正《大學直解》、憨山大師《大學綱目決疑》等資料。
按照老師倡導的「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系統化學習」的共學理念,本課程通過微信群語音形式學習:
1.課程內容發布群,周一至周五每天發送10分鐘左右的微信語音,可反覆收聽。
2.課程內容討論群,文運老師在線答問,學習夥伴互動研討。
【報名方式】微信聯繫「共學書童」(微信號:mdgxzby),請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