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給我快速康復就是趕我下床活動?

2020-12-19 羅醫生健康說

這些年,隨著微創外科、麻醉技術、循證醫學、精準護理的飛速發展,如何讓患者術後併發症更少、住院日更短、患者舒適度更高,醫療費用更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即快速康復外科應運而生!

快速康復是一個理念,需要手術醫生、麻醉醫生、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其中對病人的要求就是早期下床活動,這也是很多病人最不理解的。手術後都不敢翻身就叫我下床活動,醫生都這麼殘忍都嗎?早期下床活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許多人在手術後,由於心理畏懼和手術切口疼痛而害怕活動,甚至手術後傷口已經結疤了還不敢翻身,更不敢在床上或下床運動。手術後常常很虛弱,必要的休息和睡眠能使手術消耗的體力得到恢復、傷口傷得到修補。但是,如果休息和睡眠過多,就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因此我們主張早期活動,是促使早日恢復健康的一個關鍵問題。

醫生評估過可以下床活動後,病人就應該聽以為導,打消害怕傷口裂開或病情會加重等顧慮,愉快地以床上起來,否則會出現不少弊端,影響康復。

早期話動有哪些好處呢?

一、防止肺部感染

手術後由於神經反射,胸腔活動減弱,又因麻醉的原因,使胸腔與腹腔之間的橫鬆弛而上升,肺內呼吸的量及氧氣交換的量減少,加主臥床、刀口疼割刺痛,害怕咳嗽,積聚在呼吸道裡的分泌物就不容易排出,墜積在肺裡引起「墜入性肺炎」。術後能早期下床活動,腹腔內浮物下沉,橫膈下降,空氣進出肺臟的量增加,呼吸幅度增大,使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容易咳出,從而有利用於防止肺部感染。

二、減少深靜脈栓塞形成

手術後倘使臥床不動,下肢的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的速度減慢,加上手術後飲水不多,進食少或禁食,體內水分就少了,血液變得濃縮,粘稠,血液中的紅細胞因流動緩慢而凝集在一起,手術的應激也會引起血液的高凝,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腦栓塞,這個可是很嚴重的併發症,嚴重的時可危及生命。術後能早期活動,腿部血流速度就會增加,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減少血栓形成。

三、減輕腹部脹氣

手術的刺激可造成植物神經素亂,使腸蠕動減弱,腸管正常的蠕動能力減低,出現一定程度的腹脹、胸悶、不放屁,如果手術後能早期活動,可以推動腸子的蠕動,提早恢復腸蠕動和放屁,減輕腸內積氣積液、減輕腹脹。

四、預防腸粘連的發生

在施行手術中,腸子受到手術的刺激,腸管蠕動不好,彼此容易發生粘連,這就叫腸粘連。腸子粘連嚴重會出現腸梗阻、慢性腹痛點表現。早期手術後活動,腸子可以快速康復,彼此就不容易發生粘連,即使有粘準,程度也輕很多。

五、促進傷口癒合

手術後有人發生了刀口裂開,一般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營養太差、刀口發炎、腹部脹氣等,早下床並不會導致傷口裂開,因為醫生縫合傷口的醫用縫線很牢固,每針的距離又相當密,縫合又要好幾層,足以耐受一般的坐、站、散步等下床活動,何況術後24小時左右,刀口各層已有一定程度的癒合。因此,不必顧慮早期下會使刀口裂開。早期下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腹部脹氣,增進食稱、改善背養狀況和促使炎症消退,反而有助於刀口周圍的血液供應而促使切口早日癒合。

六、減輕刀口疼痛

手術後早期活動,對肌肉、關節都可得到鍛鍊,而且能給病人自己以精神鼓舞,增強信心,縮短恢復日期,這種精神因素可以轉移對刀口疼痛的注意。當然起床、臥下的時候可能會牽扯到傷口,引起疼痛。

早期下床活動有那麼多好處,那麼手術後怎樣早期活動呢?

通常手術病人清腿後就應該爭取早期活動,並逐漸增加活動量和範圍,可是有些家屬不了解這一點,認為手術後應該老老實實地靠在床上,不敢活動,怕傷口裂開,其實臥床不活動上面已說過有許多害處。但要很據手術病人的耐受程度, 一般手術後病人清醒即可做深呼吸,手術後6小時只要血壓正常平穩,沒有出血情況,可以開始每2-3小時翻一次身,床上作伸屈臂和歡腿、握拳、屈足、翹趾。手術後24小時後,,應該在床上坐起。24-48小時後,便要下床活動,由家屬扶著先坐在床沿上,慢慢地下床,由別人扶或自己扶著床沿走動,或扶著牆壁獨自在室內外慢走。開始時每天下床活動1~2次,每次半至一小時,以後可逐漸增多。

當然,有些病人年紀比較大,身體十分虛弱,或同時患有心臟病者。醫護人員不會讓病人早期下床。這時也應該在床上做一些鍛鍊,家屬可協助作下肢向心臟方向按摩(從病人足底向上按摩)來促進血液循環。另外,還可揮動手臂,抬起軀幹或下肢,收縮某一部位的肌肉、翻翻身。

快速康復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術後併發症、加速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優點很多,但也不要急於求成,需要在醫生的評估和指導下進行。當然了,活動時間、強度及頻率還是由患者主觀意願決定的。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醫生卻建議不用切?6不切原則收藏一下

三種食物被列為致癌「黑名單」,如果家裡有,儘早丟掉

體檢發現脂肪肝,需要治療嗎?做到這6點,藥都不用吃了

相關焦點

  • 醫生說給我快速康復就是趕我下床活動?|醫生|康復|活動|手術|刀口|...
    這些年,隨著微創外科、麻醉技術、循證醫學、精準護理的飛速發展,如何讓患者術後併發症更少、住院日更短、患者舒適度更高,醫療費用更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即快速康復外科應運而生!
  • 手術後何時能下床活動?下床活動要遵循哪些原則?
    手術後的患者都會有個疑惑:我什麼時候可以下床呢?由於手術的床上、精神和體力的消耗,再加上有的患者害怕活動會牽扯到傷口不僅會疼也會影響癒合,一般患者都願意臥床休息,照顧的家屬一般也是要求患者儘量臥床休息,避免傷口出現感染或者是崩開。其實,患者手術後,並不就是靜養就好,只要條件允許,早日下床活動,對傷口的恢復是有好處的。
  • 剖腹產第三天下床走路,醫生說年輕就是好
    我懷孕第一次做四維彩超的時候就確定是帆狀性胎盤了,不能順產,因為怕臍帶下面有根大血管,生的時候如果壓迫大血管那麼孩子的血就會流光,這樣把孩子順利生下來孩子也活不了,所以我必須剖腹產,我不敢冒險,我怕孩子有危險,我愛孩子,不能拿他冒險不能拿他做賭注要是能自己順產我想應該沒有寶媽願意剖腹產吧
  • 康復醫學專家:中風患者下床練走路並非越早越好
    中風後,家庭康復該怎麼做?康復醫學專家提醒——  中風患者下床練走路並非越早越好  隨著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發病率的提高,由這些基礎性疾病導致的中風患者數量也在飆升。最新資料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就是腦血管病。
  • 「不怕,有我在!」棉褲刷屏照中的「暖男」醫生
    紅網時刻2月23日訊(記者 易徵洋 劉丹 通訊員 陳科文 劉敏)「阿姨,您現在病情較前好轉,需要多下床才能更快的康復。」「不,我不想下床,我怕我一活動又會『出氣不贏』.....」「黃醫生,阿姨下床會不會引起氧飽和度下降?」「不怕,有我在!」
  • 洛陽醫生馮雲:「患者康復的笑聲就是對我們最大的獎勵」
    這是個和其它病房內病患臥床休息、家屬在一邊「伺候」不同的地方,醫護人員會督促病患術後要儘早下床、多走走路、多抬抬手,動起來、美起來、快樂起來的地方。這就是在豫西地區患者口中享有盛名的洛陽市中心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11月30日上午,我們專門來到位於洛陽市中心醫院6號樓22樓的乳腺甲狀腺外科,對這裡進行了採訪。
  • 骨科微創手術+快速康復理念 更多患者在市人民醫院獲益
    術後當天可以正常進食,第2天,患者就可以下床活動?術後也不用插引流管、尿管,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移除支具?……不要以為這是美好的幻想,近年來,重慶市人民醫院骨傷骨病研究中心(簡稱「骨科中心」)推行的先進的微創技術和快速康復理念,已讓許多的骨傷骨病患者受益。
  • 手術後該臥床休息還是早期下床活動?終於有答案了!這7點是關鍵!
    手術後該臥床休息還是該早期下床活動,這個問題曾經困擾著醫學界。在上個世紀,醫學界普遍認為術後應多臥床休息,要限制早期活動。但是,隨著術後快速康復(ERAS)理念的興起,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的逐漸成熟,患者術後的疼痛感明顯減輕,使術後早期下床活動成為可能。
  • 手術結束後,為加速術後康復,麻醉醫生還可以做這些
    原創 CHN-MZ 麻醉MedicalGroup快速康復外科(ERAS)已被大量臨床循證醫學研究所證實,其通過減少手術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創傷應激和併發症,對圍術期處理的臨床路徑予以優化,以達到改善患者預後和減少住院時間
  • 常平一位8旬老人髖關節置換術後 3小時下床行走
    意思就是說,如果骨頭傷著了,會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康復。日前,記者在常平醫院了解到,該醫院骨科最近為6位老齡患者做髖關節置換術,術後3 小時就能下床活動,堪稱奇蹟。  記者在常平醫院科骨住院部正好看到一位剛剛回醫院複診的患者周伯。今年68歲的周伯左腿不明原因疼痛,周伯剛開始以為不礙事,一直沒去醫院檢查,直到本月初疼痛加劇,不能下床直立,周伯才到醫院拍片檢查,被診斷為骨折。
  • 大手術快康復,94歲老人術後第三天康復出院
    老人在術後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動,並於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94歲老人排便不暢苦不堪言 原來是盆腔巨大包塊作祟長沙94歲的肖奶奶感覺今年以來小便次數明顯增多,近兩個月來越發嚴重:白天上廁所十多次,晚上也要折騰起來4、5次,還有尿不盡之感。
  • 產後幾天可以下床走動 剖腹產後幾天可以下床走動
    產後幾天可以下床走動有的人會說,生完寶寶要多躺在床上休息,畢竟生完寶寶,產媽媽的體力也消耗了很多。不過,醫生是建議產媽媽們在身體漸漸恢復的當口,多下床走走的。那麼,產後可以多下床走動呢?對這個問題不懂的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
  • 「ERAS快速康復上線 82歲高齡患者手術到出院才2天
    82歲高齡的老伯患「真菌性鼻竇炎」術前檢查+手術+康復出院只用了2天?!(不就是正常患者術前檢查的時間嗎!)而且術中、術後全程無痛感!此外,為消除羅伯手術恐懼,醫護人員積極與患者和家屬溝通,增強他們對手術的信心,及時推行快速康復(ERAS)理念,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愉悅度。「一無四二」、無痛的圍手術期了解一下經過一系列的手術排查和準備,羅伯14日一早被推進了手術室,賴明醫生給實施了精準的微創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病變組織已成功摘除。
  • 我沒「放屁」,但大便了算排氣嗎?剖腹產媽媽如何快速排氣?
    只要經歷過剖腹產的寶媽,都知道排氣的重要性,醫生護士也都會不斷叮囑產婦及其家屬,要讓寶媽儘快排氣,否則就不能吃東西。以前聽我妹說,「剖腹產的要排氣後才能吃東西」。那時都不理解,現在經歷過了才知道。為什麼要排氣後才能吃東西?剖腹產是創傷性手術,在手術過程中,腸管會受到刺激,同時會導致腸蠕動減弱。
  • 這位女士當天就下床走路了
    「醫生,我現在要注意什麼呀,側著睡可以嗎?能坐起來嗎?有什麼姿勢不能做呀?」很多做過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免不了會有這樣的疑惑。南京市第一醫院目前開展前方入路(DAA)髖關節置換術,不切斷任何肌肉,創傷極小,當天手術即可下床行走,實現了快速康復治療。
  • 趕作業趕出心臟病 這屆孩子表示我太難了
    趕作業趕出心臟病 這屆孩子表示我太難了時間:2019-09-07 13: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趕作業趕出心臟病 這屆孩子表示我太難了 家住杭州的小月,今年9歲,患有頻發室性早搏,一直在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
  • 腦梗塞中風還能康復嗎?如何治療好?
    說說我爸腦梗塞中風後康復的經歷,我是山東泰安人,在今年7月的時候,爸爸突發腦梗塞,一家人陷入恐慌之中。親身體會過親人大病才知道什麼叫煎熬,幸運的是,這段煎熬結束了,在濟南復元康復醫院通過治療爸爸已經康復了。
  • 「連線抗擊新冠肺炎最前線」(423)「不怕,有我在!」丨為患者穿棉褲...
    「阿姨,您現在病情較前好轉,需要多下床才能更快地康復。」「不,我不想下床,我怕我一活動又會出氣不贏......」「不怕,有我在!」說完這句話,黃康醫生立馬推來了一部輪椅,和護士一起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張阿姨攙扶下床,在輪椅上坐了一小段時間後,黃康開始指導阿姨深呼吸,鍛鍊肺部功能。擔心阿姨受涼,黃康彎下腰麻利地給她再加穿上一套棉衣棉褲。半小時後他將阿姨扶上床,又陪她說了好一會話,確認病情穩定後,這才放心地離開。
  • 海口一女子產後仍肚大如球無法排便 醫生"乾坤大挪移"解除痛苦
    醫生說我是遇上了「產後腸梗阻」,產生的原因可能與手術麻醉藥或平時是否有慢性便秘等有關。我回憶起17年前的那一場剖宮產,術後我沒敢快速下床,醫生說這有可能導致我術後盆腔粘連、胃腸粘連,加上我有十多年長期便秘的情況,胃腸功能本就不太好,肚子總是容易脹氣不通,由於既往手術導致盆腔粘連,長期埋下的「定時炸彈」終於爆發了,我遇上了【腸梗阻】。
  • 如果我努力康復,我會有個家嗎?
    喜娃是和我們貓爸公益合作的救助對象救助下來的一隻流浪貓,看完這個故事的我有點淚目,希望世界上的每一隻貓貓都是健康平安並且被溫柔以待。2018年2月27日晚上快10點,在上海浦東新區北蔡鎮滬南路北中路交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