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著微創外科、麻醉技術、循證醫學、精準護理的飛速發展,如何讓患者術後併發症更少、住院日更短、患者舒適度更高,醫療費用更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即快速康復外科應運而生!
快速康復是一個理念,需要手術醫生、麻醉醫生、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其中對病人的要求就是早期下床活動,這也是很多病人最不理解的。手術後都不敢翻身就叫我下床活動,醫生都這麼殘忍都嗎?早期下床活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許多人在手術後,由於心理畏懼和手術切口疼痛而害怕活動,甚至手術後傷口已經結疤了還不敢翻身,更不敢在床上或下床運動。手術後常常很虛弱,必要的休息和睡眠能使手術消耗的體力得到恢復、傷口傷得到修補。但是,如果休息和睡眠過多,就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因此我們主張早期活動,是促使早日恢復健康的一個關鍵問題。
醫生評估過可以下床活動後,病人就應該聽以為導,打消害怕傷口裂開或病情會加重等顧慮,愉快地以床上起來,否則會出現不少弊端,影響康復。
早期話動有哪些好處呢?
一、防止肺部感染
手術後由於神經反射,胸腔活動減弱,又因麻醉的原因,使胸腔與腹腔之間的橫鬆弛而上升,肺內呼吸的量及氧氣交換的量減少,加主臥床、刀口疼割刺痛,害怕咳嗽,積聚在呼吸道裡的分泌物就不容易排出,墜積在肺裡引起「墜入性肺炎」。術後能早期下床活動,腹腔內浮物下沉,橫膈下降,空氣進出肺臟的量增加,呼吸幅度增大,使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容易咳出,從而有利用於防止肺部感染。
二、減少深靜脈栓塞形成
手術後倘使臥床不動,下肢的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的速度減慢,加上手術後飲水不多,進食少或禁食,體內水分就少了,血液變得濃縮,粘稠,血液中的紅細胞因流動緩慢而凝集在一起,手術的應激也會引起血液的高凝,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腦栓塞,這個可是很嚴重的併發症,嚴重的時可危及生命。術後能早期活動,腿部血流速度就會增加,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減少血栓形成。
三、減輕腹部脹氣
手術的刺激可造成植物神經素亂,使腸蠕動減弱,腸管正常的蠕動能力減低,出現一定程度的腹脹、胸悶、不放屁,如果手術後能早期活動,可以推動腸子的蠕動,提早恢復腸蠕動和放屁,減輕腸內積氣積液、減輕腹脹。
四、預防腸粘連的發生
在施行手術中,腸子受到手術的刺激,腸管蠕動不好,彼此容易發生粘連,這就叫腸粘連。腸子粘連嚴重會出現腸梗阻、慢性腹痛點表現。早期手術後活動,腸子可以快速康復,彼此就不容易發生粘連,即使有粘準,程度也輕很多。
五、促進傷口癒合
手術後有人發生了刀口裂開,一般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營養太差、刀口發炎、腹部脹氣等,早下床並不會導致傷口裂開,因為醫生縫合傷口的醫用縫線很牢固,每針的距離又相當密,縫合又要好幾層,足以耐受一般的坐、站、散步等下床活動,何況術後24小時左右,刀口各層已有一定程度的癒合。因此,不必顧慮早期下會使刀口裂開。早期下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腹部脹氣,增進食稱、改善背養狀況和促使炎症消退,反而有助於刀口周圍的血液供應而促使切口早日癒合。
六、減輕刀口疼痛
手術後早期活動,對肌肉、關節都可得到鍛鍊,而且能給病人自己以精神鼓舞,增強信心,縮短恢復日期,這種精神因素可以轉移對刀口疼痛的注意。當然起床、臥下的時候可能會牽扯到傷口,引起疼痛。
早期下床活動有那麼多好處,那麼手術後怎樣早期活動呢?
通常手術病人清腿後就應該爭取早期活動,並逐漸增加活動量和範圍,可是有些家屬不了解這一點,認為手術後應該老老實實地靠在床上,不敢活動,怕傷口裂開,其實臥床不活動上面已說過有許多害處。但要很據手術病人的耐受程度, 一般手術後病人清醒即可做深呼吸,手術後6小時只要血壓正常平穩,沒有出血情況,可以開始每2-3小時翻一次身,床上作伸屈臂和歡腿、握拳、屈足、翹趾。手術後24小時後,,應該在床上坐起。24-48小時後,便要下床活動,由家屬扶著先坐在床沿上,慢慢地下床,由別人扶或自己扶著床沿走動,或扶著牆壁獨自在室內外慢走。開始時每天下床活動1~2次,每次半至一小時,以後可逐漸增多。
當然,有些病人年紀比較大,身體十分虛弱,或同時患有心臟病者。醫護人員不會讓病人早期下床。這時也應該在床上做一些鍛鍊,家屬可協助作下肢向心臟方向按摩(從病人足底向上按摩)來促進血液循環。另外,還可揮動手臂,抬起軀幹或下肢,收縮某一部位的肌肉、翻翻身。
快速康復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術後併發症、加速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優點很多,但也不要急於求成,需要在醫生的評估和指導下進行。當然了,活動時間、強度及頻率還是由患者主觀意願決定的。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醫生卻建議不用切?6不切原則收藏一下
三種食物被列為致癌「黑名單」,如果家裡有,儘早丟掉
體檢發現脂肪肝,需要治療嗎?做到這6點,藥都不用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