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血糖監測可顯著改善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2020-12-17 科學網

持續血糖監測可顯著改善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22:32:33

美國佛羅裡達Jaeb健康研究中心Kellee M. Miller聯合哈佛醫學院Lori M. Laffel團隊探討了持續血糖監測對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響。該成果發表在2020年6月16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在全年齡人群中,患有1型糖尿病的青少年血糖控制最差。連續血糖監測(CGM)已顯示可改善成年人的血糖控制,但其對青少年是否有益尚不明確。

為了確定CGM對1型糖尿病青少年血糖控制的影響,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研究組在美國的14項內分泌實踐中進行了一項隨機臨床試驗,招募了153位年齡為14-24歲的1型糖尿病患者,經篩查血紅蛋白A1c(HbA1c)為7.5%-10.9%。將其按1:1隨機分組,其中74例接受CGM,79例使用血糖儀進行常規血糖監測(BGM組)。

153名參與者的中位年齡為17歲,50%為女性,中位糖尿病持續時間為9年,其中142名(93%)患者完成了研究。在CGM組中,68%的參與者每周至少有5天使用CGM,持續6個月。CGM組的平均HbA1c在基線時為8.9%,在26周時為8.5%,而BGM組在基線和26周時均為8.9%,組間差異顯著。

在20項預先指定的次要結局中,兩組間7項二元HbA1c結果中的3項,9項CGM指標中的8項,以及患者報告的4項結果中的1項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差異。兩組中最常報告的不良事件是嚴重的低血糖症(CGM組中有3名,BGM組中有2名)、高血糖/酮症(CGM組中有1名,BGM組中有4名)和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CGM組中有3名,BGM組中有1名)。

總之,對於患有1型糖尿病的青少年,連續血糖監測在26周內血糖控制改善幅度顯著優於標準血糖監測。

附:英文原文

Title: Effect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on Glycemic Control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uthor: Lori M. Laffel, Lauren G. Kanapka, Roy W. Beck, Katherine Bergamo, Mark A. Clements, Amy Criego, Daniel J. DeSalvo, Robin Goland, Korey Hood, David Liljenquist, Laurel H. Messer, Roshanak Monzavi, Thomas J. Mouse, Priya Prahalad, Jennifer Sherr, Jill H. Simmons, R. Paul Wadwa, Ruth S. Weinstock, Steven M. Willi, Kellee M. Miller

Issue&Volume: 2020/06/16

Abstract: Importanc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 exhibit the worst glycemic control among individuals with type 1 diabetes across the lifespan. Although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glycemic control in adults, its benefit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GM on glycemic control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nducted between January 2018 and May 2019 at 14 endocrinology practices in the US including 153 individuals aged 14 to 24 years with type 1 diabetes and screening hemoglobin A1c (HbA1c) of 7.5% to 10.9%.

Interventions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ized 1:1 to undergo CGM (CGM group; n=74) or usual care using a blood glucose meter for glucose monitoring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BGM] group; n=79).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change in HbA1c from baseline to 26 weeks. There were 20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ing additional HbA1c outcomes, CGM glucose metrics,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with adjustment for multiple comparisons to control for the false discovery rate.

Results  Among the 153 participants (mean [SD] age, 17 [3] years; 76 [50%] were female; mean [SD] diabetes duration, 9 [5] years), 142 (93%) completed the study. In the CGM group, 68% of participants used CGM at least 5 days per week in month 6. Mean HbA1c was 8.9% at baseline and 8.5% at 26 weeks in the CGM group and 8.9% at both baseline and 26 weeks in the BGM group (adjusted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0.37% [95% CI, 0.66% to 0.08%]; P=.01). Of 20 prespecified secondary outcome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3 of 7 binary HbA1c outcomes, 8 of 9 CGM metrics, and 1 of 4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adverse events in the CGM and BGM groups were severe hypoglycemia (3 participants with an event in the CGM group and 2 in the BGM group), hyperglycemia/ketosis (1 participant with an event in CGM group and 4 in the BGM group), and diabetic ketoacidosis (3 participants with an event in the CGM group and 1 in the BGM group).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ompared with standard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resulted in a 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glycemic control over 26 week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the findings.

DOI: 10.1001/jama.2020.6940

Source: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67160

相關焦點

  • 2型糖尿病患者必須要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嗎?
    自我血糖監測(SMBG)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用可攜式血糖儀監測自己血糖的變化情況,醫生和患者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糖尿病的治療方案進行調整。自我血糖監測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多少幫助?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嗎?
  • 抗過敏藥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普通的抗過敏藥可以幫助患有糖尿病的實驗鼠減肥並控制血糖。這項研究也許可以為人類開發新的糖尿病藥物提供思路。   北京天壇醫院:控制血糖的方法  運動療法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北京天壇醫院內分泌科自 2001 年 1 月開始,堅持對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健康教育並輔以有效運動療法,療效顯著,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充分肯定,病友們都說:「這裡既是病房,又是學校」。
  • 閉環系統可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閉環系統可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8 14:24:01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糖尿病技術中心Boris P.
  • 糖尿病血糖監測:智能血糖監測技術助力擺脫血糖波動恐懼
    第一部分TIR背後的科學原理和臨床意義Steven Eelman教授在報告中指出,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較大,患者的血糖變化往往無法預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目標血糖控制範圍是70~180mg/dl,患者的TIR控制目標應當是70%或以上;血糖高於目標範圍(>180mg/dl)的時間比(TAR)目標值應當<25%;血糖低於目標範圍(<70mg/dl)的時間比(TBR)的目標值應當<4%,而血糖低於目標範圍(<54mg/dl)的時間比(TBR)的目標值應當<1%。
  • 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二維聯合,快速降糖
    轉自《國際糖尿病》編者按對於病程7年、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如何有效控糖呢?下面,我們結合具體案例來分析。在本次調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PP-4抑制劑±二甲雙胍是針對FPG有效控制的優選方案,應用比例最高(38%)。研究發現,空腹血糖對HbA1c的貢獻率達76%~80%,且與大血管及微血管併發症風險明顯相關。因此,管理好FPG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本次展示的案例採用的降糖方案中,即應用了DPP-4抑制劑中控制FPG效果顯著的維格列汀進行治療。
  • 賽諾菲:Lyxumia聯合基礎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顯著改善血糖控制
    )水平的顯著降低。EASD摘要#808【每日1次Lyxumia對胃排空的影響及其與2型糖尿病餐後血糖(PPG)的關係】該項為期28天、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組2型糖尿病研究(Lyxumia n=19,安慰劑 n=22;滴定劑量從5~20ug起,每4天增加2.5ug,至達到最終劑量),與安慰劑相比,經過標準化早餐後,接受最終劑量的每日一次Lyxumia及2種口服降糖藥,能顯著延遲胃排空的速度
  •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在家監測血糖?
    所以,在近期的文章裡,我主要是教大家在保障母嬰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減少去醫院的次數,以及如何在家做好各種自我監測。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如何在家監測血糖。從「三駕馬車」到「五大要素」對於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來講,傳統的處理方法是「三駕馬車」:運動、飲食控制、藥物治療。
  • AACE/ACE:血糖監測技術專家共識
    GM 和糖尿病併發症研究已表明,控制血糖能夠降低患者的短期和長期併發症。而改善血糖控制的主要工具之一是 GM。隨著科技的進步,患者可以進行全天自我血糖監測(SMBG)以及使用 CGM,新興技術使得 GM 還能夠與胰島素給藥系統相結合。
  • 2 型糖尿病血糖譜,你真的了解嗎?
    2 型糖尿病患者中,接受口服藥治療的僅 1/3 患者達標,而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僅 1/4 患者達標[2],血糖控制不佳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從病理生理角度了解血糖譜,或許可以為血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 ADA2016:諾和諾德速效門冬胰島素治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降血糖...
    數據顯示,治療1型糖尿病時,與NovoRapid相比,速效門冬胰島素使HbA1c實現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更大降幅;治療2型糖尿病時,速效門冬胰島素降低HbA1c幅度與NovoRapid相當;治療1型和2型糖尿病時,與NovoRapid相比,速效門冬胰島素具有改善的餐後血糖(PPG)控制。
  •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飲食調養、四季養生?全方位改善血糖控制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逐漸升高。每年新發糖尿病人群數量的增加對糖尿病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糖尿病患者因對糖尿病養生保健知識了解不足,導致其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生活質量持續下降,因此,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及養生保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 血糖監測是指導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各種監測方法有啥區別
    HbA1cHbA1c是反映既往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標,是臨床上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也是臨床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治療的重要依據。指南推薦,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之初應至少每3個月檢查一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查一次。
  • 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應該這樣控制血糖
    楚天都市報5月4日訊(記者柯稱 通訊員程佳)研究表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如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往往風險更高,死亡率也更高。那麼,糖尿病患者得了新冠肺炎該怎麼辦?血糖控制和新冠肺炎可有什麼關聯?
  • 妊娠期糖尿病(GDM)如何在家監測血糖?
    所以,在近期的文章裡,我主要是教大家在保障母嬰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減少去醫院的次數,以及如何在家做好各種自我監測。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如何在家監測血糖。妊娠期糖尿病是「黃牌警告」,是警示,是警醒,告訴你得學習和改變,不然的話,在你四五十歲的時候就會給你「紅牌」,那就是一輩子都跟著你的「II型糖尿病」了。
  • 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監測伴隨治療全過程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不過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的有效治療和控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患者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理。
  • 患新冠肺炎2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範圍確定
    已有研究表明,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損害及肝臟疾病基礎疾病是導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和愈後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基礎疾病往往使得新冠肺炎患者的風險更高,死亡率也更高。那麼,糖尿病患者得了新冠肺炎該怎麼辦?血糖控制和新冠肺炎可有什麼關聯?糖尿病患者要怎麼做才能在新冠肺炎的威脅下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
  • 1型糖尿病成人血糖快速升高可降低心率變異性
    1型糖尿病成人血糖快速升高可降低心率變異性 2020-12-16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成為糖尿病「重災區」 滬逾七成病人控制不好血糖
    糖尿病患者需終身監測及治療,如果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可引起全身各臟器併發症,並最終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失明、腎功能衰竭和截肢等嚴重併發症,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顯著增加。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報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達3.82億,所有類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數目將增加55%。
  • 血糖多少算高?醫師:對抗糖尿病,先看懂血糖標準值!
    因此,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例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有多囊性卵巢或曾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年過四十歲之後,每年除了要驗空腹血糖外,也要加驗糖化血色素及飯後血糖值,以免有漏網之魚,錯失了血糖控制的黃金期。
  • 醫之傑:糖尿病如何監測血糖也是種學問,你日常真的做對了嗎?
    控制飲食確實是糖尿病人繞不開的一點,但真正懂糖尿病的人會說:三分靠飲食,七分靠監測。要知道,從舊「五駕馬車」(飲食、運動、藥物、教育、血糖監測),到「新五駕馬車」(降壓、調脂、抗血小板、減輕體重、控制血糖),唯一沒有摒棄的就是對血糖的監測和控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