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在這個充滿童趣和歡樂的日子裡
你是否回憶起自己童年中
那些快樂時光
一起玩過的小夥伴
一起做過的那些遊戲
......
下面
就跟著小編一起坐著「時光機」
去看看小時候
我們玩過的那些遊戲
找尋最初的那份童心
海島童年
作家豐子愷說:「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
童心,燦若星辰,宛若天上的神明,勝似人間的藝術。成年人總是喜歡不時地回望童年,回望那段被愛與趣味環繞的、回不去的時光。
回望童年的「時光機」有很多種,可能是童年的河邊,挽起褲腿抓小魚的歡笑聲;亦或是某個春風沉醉的夜晚,觀賞星星點點的螢火蟲;亦或是一口故鄉的野菜,難忘的鹹鴨蛋……
而回望童年的遊戲,是最直抵童心的一道出口。值此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我們回望屬於年少時的遊戲,回望我們在跑跑跳跳中的倔強與寧靜,回望我們在肆無忌憚中的歡樂與自由,回望我們平凡往事中閃閃發光的童心。
有遊戲精神的趣味童年 翻紙牌抓石子打彈珠
不少「80後」「90後」的童年,還沒有手機和電腦,也沒有Ipad,最好玩的遊戲當然不是王者榮耀,而是和小夥伴手腦並用,蹦蹦跳跳,一起玩翻紙牌、抓石子、打彈珠等。這些不用花錢卻十分有趣的遊戲讓人回味至今。
「小時候我最喜歡玩的是翻紙牌遊戲。」現在在廣州一家國企工作的「90後」文昌小夥王業勤回憶道,這個遊戲「男女有別」,男孩子的玩法比較講究力量、技巧的較量,女孩子的玩法更常規化一些。
一般的玩法是先將一疊紙牌放整齊,然後雙方輪流用手掌拍,如果將紙牌的正面翻成背面,那意味著贏,獎品是翻過來的紙牌。另一種玩法,則是先用粉筆或樹枝在地上畫一個圈,將紙牌放入圈中,雙方在一兩米遠的地方,用鞋子瞄準目標將牌打飛圈外者,則為贏。
「有時候看到鄰居家小夥伴又入手了新的紙牌,上面有孫悟空、變形金剛、葫蘆娃等圖案,心裡就痒痒,就趕緊『組局』,迫切想把別人的紙牌贏到手。」王業勤說,如今回憶起來,這些紙牌做工並不精美,印刷甚至有點粗糙,但是孩子們只要玩得快樂,誰會在意其他的呢?也許這就是簡單的童趣。
1985年出生的符莉香從小在儋州白馬井鎮長大,家裡兄弟姐妹4人,爸媽忙著幹活也沒有時間照看他們。每天一放學,書包往家裡一丟,她就和兄弟姐妹席地而坐,一起玩「抓石子」遊戲。
「這個遊戲講究眼疾手快。」符莉香說,遊戲一開始,先將小石子(一般是六七個)鋪開,拿起其中一顆向上拋,趁著向上拋出去的小石子沒有掉落,抓起地上的第二顆小石子,再接住剛才向上拋的小石子,以此類推。
「這個遊戲,手掌大的小夥伴更容易贏,小時候我特別希望能快快長大,這樣我的手就會再大一些,玩石子就能穩贏了。」想起童年趣事,符莉香不禁笑了起來,她的弟弟在玩這個遊戲時由於總是輸,經常哭鼻子。
「抓石子」遊戲對石頭的個頭均勻、圓滑程度都有要求,所以符莉香小時候還特意珍藏了一套石頭「寶貝」:那是經過她在海邊精挑細選,大小均勻,且多次將稜角細細打磨過的小石子。雖然這是不花一分錢的「玩具」,但她十分珍惜。
玻璃彈珠。
一顆小小的玻璃球能玩出很多花樣。每天數一數、摸一摸,這些五顏六色的彈珠就是小夥伴們的寶貝「家當」。這些「家當」從哪裡來呢?
其實,很多小夥伴的彈珠是從家裡爸爸媽媽收藏的一套「跳棋」裡「偷出來」的。玩彈珠時,要冒著挨揍的風險,將彈珠拿出來,和小夥伴們一起分享這個緊張刺激的時刻。
彈珠的玩法有很多。或是在地上用彈珠按出一個小洞,然後在一米開外,將彈珠用手彈進去者勝出;或是在地上畫一個圈,每人擺一顆彈珠在圈裡,相互攻擊,出圈的要將彈珠輸給攻擊方……
玩的時候,大家的姿勢可謂千姿百態,蹲著、站著、趴著,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局下來,身上的衣服全部都混著泥巴沙土,回家又難免挨爸媽一頓罵。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遊戲特別像低配版的高爾夫和桌球運動。很多人投入的遊戲和運動精神在身上得以延續,也許是從童年玩彈珠遊戲就埋下了種子吧。」王業勤笑著說。
隨心奔跑的自由童年 跳房子「鬥雞」玩「木頭人」
「跳房子」。
一支粉筆,一塊空地,一群小夥伴,就是愉快的一天。
以粉筆為畫具,以地板為「畫紙」,畫出一個房子,房子上有九個格,標上數字「1、2、3、4、5、6、7、8、9」,孩子們就開始「跳房子」。每一步都很關鍵,單腳跳躍後要站穩,房子就歸你啦!
「『跳房子』最刺激的環節是,跳到8字的時候背過身子,雙手盲抓石頭,抓到了就算贏。」在海口一家職業學校就職的「80後」黃文茹說,有時候抓了半天還沒抓到石頭,雙腿撐不住,屁股就著地了,輸得很不服氣。「遊戲裡有童年滿滿的回憶。其實很多遊戲玩來玩去就是那樣,但是卻玩得特別開心和知足,那是屬於童年時期的較真,真讓人懷念。」
「鬥雞」。
想戰鬥嗎?那就來玩「騎馬」吧!這是很多男孩子鍾愛的遊戲,有的地方也叫「鬥雞」。「一般是單挑比較多,用一隻腳獨立,另一隻腳用手扳成三角狀,膝蓋朝外,用膝蓋去攻擊對方,如果對方雙腳落地,那我就贏了。」王業勤說,有時玩得起勁了,也會混戰,三人四人一起「騎馬」,場面十分混亂,「往往在幾局結束後,膝蓋就會很痛,但是大家仍然樂此不疲。」
如果說「騎馬」是男孩子的專屬遊戲,那麼跳橡皮繩就是女孩子的最愛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花開二十一……」「周扒皮、周扒皮,半夜起來捉小雞,小雞正在做遊戲,一把抓住了周扒皮……」
跳橡皮繩。
童年時期,每當院子裡響起小夥伴們跳橡皮繩的口訣聲,就知道遊戲時間開始了。
跳橡皮繩的挑戰性在於,隨著繩子的高度慢慢從腳踝、小腿、膝蓋、腰部調高到脖子、頭部,難度會越來越大。「尤其是繩子調高到脖子處,如果不小心碰到另一邊的繩子,就game over(遊戲結束)。」黃文茹回憶道,還有一個關鍵點是,如果對方的身高比你高,那麼你就很難夠得到慢慢升高的繩子。「所以我們總是喜歡和比我們大一點的姐姐結成隊友!」
「1、2、3,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西瓜!爆炸!爆炸!西瓜!」……
還記得嗎?這兩個遊戲,都是小朋友們關於奔跑和追趕的遊戲。喊到「不許說話不許動」時,最後的定格瞬間,總是有很多「戲精」小夥伴,擺出各異的造型:或張牙舞爪、或搞鬼臉、或單腳抬高等等,他們只是想向對方炫耀:「不管怎樣,我都沒有動!」
而「西瓜、爆炸」遊戲,則是由一個小夥伴喊「西瓜」時,其他小夥伴不能走動,喊「爆炸」時,大家就重新獲得了「自由」,盡情奔跑。
童年是隨性奔跑的,是隨心所欲的。在不同的遊戲中,我們肆意揮灑汗水,赤著腳的快樂,只屬於那樣的年紀。
指尖上的童年遊戲 做彈弓翻花繩疊飛機
在童年,有很多指尖上的遊戲,其樂無窮。比如,製作彈弓、玩東西南北紙、翻花繩、疊飛機等等。
砍一根合適的樹杈,綁上橡皮筋……自製彈弓可以說是農村男孩的一項必備技能,大家基本上都能無師自通,做出漂亮的「秘密武器」。「彈弓的子彈是什麼?當然是小石頭,瞄準目標,發射!但是每次拿著彈弓去瞄準在自家屋簷底下盤旋的燕子,總少不了挨大人罵。」回憶起小時候的調皮趣事,現在海口機關部門任職的「80後」趙中恆說。
還有摺疊「東西南北紙」。用一塊正方形的紙摺疊成的玩具,兩隻手操作,分別放進大拇指和食指,能張開、閉合,四面寫上「東西南北」。一般是兩個人玩,讓對方首先選擇東西南北其中的一個,然後開合幾次,翻開以後露出對方猜的那個字為贏。
「翻花繩」。
「翻花繩」的花樣就更多了。一個人把線繩繞於手指間,預先做好線繩的空間布置以編成一種花樣,另一個人觀察其形態,對線繩的空間形態進行變換,這種變換就叫「翻股」,也就是對手要挑出種種由線構成的「新花樣」的一種遊戲,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交替編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為止。
「翻花繩」的花樣有:「蚊子」「龜背」「小魚」「飛機」「漁網」「鞦韆」「降落傘」等等。「有些十分複雜,稍不留心,就會陷入死結。」黃文茹說,現在仔細回想,這個遊戲其實不僅要動腦筋,還是手工界的頂級遊戲,比如每根手指必須巧妙地分工,手指、手腕、雙側肢體的靈活性、精確性和實際操作能力,都能在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鍛鍊。
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當我們在回望童年,我們是在回望那位——「一個帶著項圈的少年,舉起鋼叉,猛地刺向地裡的猹」的「少年閏土」般漸行漸遠的玩伴;當我們回望童年,我們是在回望那份塵封已久卻希望它不時能在往後的歲月裡探頭探腦的童心;當我們回望童年,我們是在回望那段與之告別,卻不願告別的照亮整段人生的明朗歲月。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編輯:何子儀 彭楹
▍監製:翁世武 陳明思
萬寧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