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華定州電廠全景
近日,記者從定州東火車站出發,驅車前往神華集團國華定州發電廠。還沒到目的地,遠遠就望見兩個正向天空噴吐白色「氣體」的巨型煙囪。同行的發電廠工作人員說,這是電廠排放廢氣的煙囪,高240米,其中一個與剛改造完的「近零排放」燃煤發電機組連通,「排放的幾乎都是水蒸氣。」
隨著國華定州電廠3號發電機組綠色改造工程完成,京津冀地區首臺600兆瓦等級的「近零排放」燃煤機組誕生,實現了大氣汙染物排放濃度削減90%的目標,每年減排煙塵880噸、二氧化硫369噸、氮氧化物1709噸、二氧化碳11.96萬噸。其中,前三項指標均優於燃氣發電機組排放值,每標準立方米的排放濃度比一臺家用小汽車還要低。同時,電廠用電率降低0.43%,每年節約標煤4.72萬噸。
讓「廢氣」脫胎換骨
戴上安全帽,記者跟隨工作人員進入了定州電廠的生產廠區。
3號機組綠色發電「近零排放」改造工程總投資2.4億元,共實施11個改造項目,其中有8項新技術和創新實踐為國華電力系統同類型機組中首次應用。站在主廠房四座40多米高的大型機器前,電廠生產技術部副部長李珍興如數家珍:在燃煤發電過程中,鍋爐燃燒產生的廢氣是經過四大步驟才「脫胎換骨」的。
第一步「脫硝」,在煙氣中噴入尿素、氨等還原劑,將氮氧化物還原為無害的氮氣和水;第二步「電除塵」,讓帶電的粉塵被電極板牢牢吸附。
接下來是任務艱巨的「脫硫」。由於燃煤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已接近全社會排放總量的50%,清除二氧化硫成為清潔發電的重點環節。定州電廠3號機組將脫硫塔的兩層平板式除霧器,改為兩層屋脊式加一層管式除霧器模式,從塔邊「逃逸」的二氧化硫也能被充分吸收掉。
最後一步「溼式除塵」,則是PM2.5、PM10和重金屬的「剋星」。
比燃氣發電還潔淨
位於主廠房3層的集控室,是電廠的「心臟」,十幾臺電腦和七八名工作人員控制著整個發電機組的運轉。
集控室牆上有5塊電子屏,最中間的一塊電子屏顯示電廠主要環保參數,「變身」後的3號機組煙囪出口排放濃度赫然映入眼帘:煙塵2毫克/標準立方米、二氧化硫6毫克/標準立方米、氮氧化物17毫克/標準立方米。
「這樣的數值已經優於燃氣發電機組,是全國同類機組的最優值。」李珍興言語中透著自豪。
仔細比照電子屏上顯示的參數,記者注意到,沒有經過改造的1號、2號和4號機組的汙染物排放值也優於國家規定的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為什麼要在國標基礎上「再跨一步」呢?
「我們要讓公眾看到,燃煤電廠可以達到燃氣電廠的排放標準,一樣能實現清潔發電。不僅要達標,還要實現『近零排放』。」國華電力總工程師陳寅彪告訴記者。
清潔高效的燃煤發電是治理京津冀霧霾的最有效手段之一。APEC會議期間,國華京津冀區域的電廠沒有停工,加足馬力保障供電,卻一點兒沒有影響「APEC藍」的成色。
國華定州電廠去年已完成對4號機組的改造,今年和明年再完成其餘兩大機組的改造。目前,國華電力在京津冀區域有1140萬千瓦的裝機總容量,佔京津冀地區總容量的六分之一。預計2017年之前,國華電力京津冀區域所有燃煤機組都將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實習記者 董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