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2020-12-17 談藝錄

中唐時期的805年,剛剛登基的唐順宗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國政改革,就是中唐有名的「永貞革新」(其實這個事件說了好多遍了,但因為相關的人太多,每到一個詩人,就得把他在革新中的境遇說一遍)。

這次革新的實質一是想要抑制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二是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三是懲貪鄙,用賢能,免苛徵,恤百姓。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次革新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但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也包括改革集團成員自己的問題),這次「永貞革新」前後不過只有146天,就受保守勢力的反撲,迅速失敗了。唐順宗被幽閉,被迫稱病讓位給太子(也有一說是他突患中風,經過治療之後啞掉了,失去了執政能力),接下來的事情自然就是打擊革新派人物,受打擊最厲害的是「二王八司馬」。

「二王」是改革首領,於是王叔文和王伾早早就死掉了(一個病死,一個賜死),「八司馬」是重要人物,分別是劉禹錫、柳宗元、韓泰、陳諫、韓曄、凌準、程異及韋執誼,這八位分別被貶到了邊遠的州地做了司馬(前文說過,其實這個官職就是地方軍事部門的一個不痛不癢的參謀,絕無實權),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韓泰被貶為虔州司馬,陳諫被貶為台州司馬,韓曄被貶為饒州司馬,凌準被貶為連州司馬,程異被貶為郴州司馬,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其實就是一貶到底,做了最最底層的勉強還算作官的官罷了,這是人在仕途的絕大失敗,也是人生的重大打擊,我們說,苦難成就人,於是,一次革新的失敗,出了一大波文學成就突出的文人,其中優秀的當然要數劉禹錫和柳宗元。

(現在柳州的柳侯公園)

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一去10年,基本處於無事可做的狀態,閒時深入民眾,於是寫了《捕蛇者說》,《永州八記》等重要作品,這是柳宗元重要的體驗生活時期。815年年初,柳宗元與劉禹錫、韓泰、韓曄、陳諫等五人(其他三人韋執誼、凌準已死在貶所,程異因為善於理財已得到新皇帝唐憲宗重用)終於收到朝廷旨意奉詔回京,因為路途遙遠,等到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也有一說是因為劉禹錫寫了那首重要的「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的不服軟的詩的緣故。)將他們五人分別貶到了更為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連州做刺史,官是升了,也有實權了,但依然與朝政無關,前面的文章說過,這次被貶的人裡又多了一位大詩人白居易,不過白跟他們不是一回事,不大相關。

柳宗元飽經顛簸,一路勞頓,甫到柳州,就寫了一首詩,詩名就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全詩如下:

(詩詞書法)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詩意圖)

顯然,這是寫給他的難兄難弟的。「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城上已在高處,更何況城上又有高樓,顯見詩人立身之高,站得高,看得遠,為什麼要登高呢,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被貶之地,抒發一腔無法明言的情愫。「接大荒」,足見柳州城當時的荒涼,詩人舉目所見,只有遼闊無垠的荒涼。這樣的情景,想必戰友們也是如此吧,於是,他不禁起了愁思,這種愁思正與城外的大荒一樣茫茫無邊,望不到邊際。

(驚風亂颭芙蓉水)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颭」,指風吹物使其顫動。遠望不見,詩人把眼光收回,這是詩人近處所見的景物,是夏日急雨之下的自然景物,「驚風」,足見風來得急,來得突然,來得劇烈,於是不僅已經出水的荷花被吹得打顫,就連荷花下的似乎也跟著被掀動了;接著又是一陣急雨,雨滴斜斜地甩打在緊緊攀援在牆面上的薜荔( 薜荔又名涼粉子,木蓮等,攀援或匍匐灌木)上。詩人寫這樣的場面當然不僅僅是寫景,他的感情也是融於其中的,時局的暴風驟雨下的詩人,心裡如何安定得下來,自己和戰友們不正如出水的荷花,附牆的薜荔一樣正在承受風雨的摧殘。

(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自己眼前的景象如此,遠在他方的朋友們又是什麼樣子呢,於是,詩人又把心思拉到遠方,但遠方根本不能看到,山上的樹影重重遮住了詩人遠望的視線,能看到的只有江流曲折如九轉的迴腸。這裡的樹影遮望眼與水像九曲迴腸都是有象徵意義的。現實的殘酷使好友不得見,自己的一腔愁思可不正團在一腔九曲迴腸裡。

(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也有一說是「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文身」指的是身上刺花,古時南方少數民族有「文身斷髮」的習俗。「共來」,大家一齊被貶到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既然望而不可見,怎麼辦呢,只好寫封信互通消息了,但陸路山嶺重疊,水路江流曲折,就連寫信互通消息顯然也是不現實的了。好友同時被貶,各自都在荒城,既不得見,也不得互通消息,怎不讓人痛心!顯然此處可以展開大發感慨,但詩人沒有多說,就只寫到自己音書滯一鄉就收束了,再不多言,看似言語不足,實則餘音嫋嫋。

(詩意圖)

關於做文章,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裡說:「喬吉博學多能,以樂府稱,嘗云:『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尤貴在首尾貫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樂府矣。」這種寫詩的方法當時只用來說樂府的創作,後來就被拓展成寫文章的「鳳頭、豬肚、豹尾」的「作文六字法」。這六字其實是詩文創作開頭、主體以及結尾的比喻:詩文的起頭要奇句奪目,引人入勝,柳宗元的這句「城上高樓接大荒」足夠了,像鳳頭一樣俊美、響亮、精彩;詩文的主體要言之有物,緊湊而有氣勢,如同豬肚一樣充實豐滿,柳宗元這首詩中間兩聯實在有足夠豐富的細節;詩文的結尾要簡潔有力,有餘韻,如同豹尾一樣雄勁瀟灑,「猶自音書滯一鄉」可供聯想的餘韻實在足夠悠長。

柳宗元不愧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寫出了文章的那種豐富悠長的味道,好讀、耐讀,也足夠感人。

(【唐詩閒讀】之105,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十大唐詩史上巔峰之作,冠絕古今,這十首你都能背誦下來嗎?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 唐詩閒讀:「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在唐詩的國度裡,有的是解釋不清的詩,比如李商隱的《無題》,除了語言上的用典使詩意幽遠難明,除了修辭上的指代隱喻不明,除了人的過度解讀,還有讀詩的人的不同立場,因此,讀唐詩好讀,寫讀唐詩的文章就費點事,因為總有人跟你的理解不一樣,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於是,這個系列的文章,還會硬著頭皮寫下去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這首詩是杜甫所寫,將其列為唐詩七律第一,爭議不大。前面說過,李白和王昌齡是最擅長寫七言絕句的,而杜甫就是最擅長寫七言律詩的,其他詩人的七律雖然也有不少佳作,但是從整體上都無法和杜甫相提並論。而這首《登高》,又是杜甫最精到的作品。
  • 唐詩閒讀:「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如果你是為了在唐詩裡尋找愉悅之美,那你可以讀王維的詩,甚至你可以讀一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但如果你想在唐詩裡尋找真情實感,找尋最樸實的感情,那我勸你一定要讀杜甫的《贈衛八處士》,這是一首年少時讀毫無感覺,甚至覺得他絮絮叨叨,不知所云,但人過中年,經歷一些世事之後,一讀就忘不掉的詩
  • 唐詩閒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王兆鵬在2011年搞過一個《唐詩排行榜》,就是給整個唐代詩人寫的所有詩歌排定座次,我覺得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原因是中國歷來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唐代又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最繁盛的時代,《全唐詩》收詩近5萬首,每個讀者各有所愛。但也正因此,這個排行榜就有了極強的話題性。
  • 唐詩閒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歐陽修請他舉出例子來,梅堯臣舉了唐代詩人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兩句詩為例,就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問歐陽修:「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言下之意,這兩句詩非常好,好就好在,字面上寫的東西有文字之外的意思。今天我們就來通讀一下溫庭筠的這首《商山早行》全詩如下: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 唐詩趣話:李白愛「茫茫」,樂天喜「嫋嫋」,唐詩疊字排行榜二
    白居易的人生,總體上是呈現上升狀態的,即便官場未必如意,但是自己的生活卻過得非常精緻精彩。人生沒有大起大落,如一縷清香繚繞上升,所以白居易愛用「嫋嫋」,又何嘗不是他人生的寫照呢。排名第六位「茫茫「李白最愛的疊字,《全唐詩》中出現304次。茫茫,廣大而遼闊。模糊不清。
  • 唐詩七律之最,你肯定沒聽過
    煙波江上使人愁。四、借鑑最成功的七律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十、最樂觀的七律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聚緣書香:唐詩、宋詞、元曲10大巔峰之作,大境界,真情懷!
    唐詩10大巔峰之作10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李白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04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