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即將迎來第36個教師節。
對於教師來說,他們被譽為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對他們無私奉獻的讚譽,「桃李滿天下」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是對他們職業的崇高追求……
然而有這樣一群老師,他們被稱為「特教老師」,他們同樣付出著汗水、揮灑著青春、培育著孩子,但是,面對被教的孩子,他們卻很難得到一句來自孩子們的「感謝」和「祝福」,並不是因為這些孩子不懂感恩沒有感情,而是特教老師面對的是來自「星星的孩子」,即:俗稱為自閉症(孤獨症)的兒童——他們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
「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為「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家庭困境:一千萬數字背後的心酸
在「星星的孩子」這個美好稱謂的背後,是不為大眾所了解和熟知的自閉症的尷尬處境以及自閉症家庭所面臨的困境。
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有哪些症狀?自閉症家庭面臨的困境是什麼樣的?成年自閉症究竟該何去何從?
這些老生常談的疑問已經說了很多次,僅僅我國21世紀初統計的1300萬自閉症患兒就已經是無法忽視的一個現象。
而自閉症患者大都在語言發育和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不諳世事、思維單純直接,發病原因不明,且不可治癒。
這種不可徹底治癒的定論就足以摧毀每一個自閉症家庭,並將他們推向深淵。
而與超一千萬自閉症家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在中殘聯註冊的自閉症服務機構共1345家,其中近50%的機構由家長特別是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創辦,俗稱「媽媽型」康復機構。
暫且不論這些「媽媽型」小機構的媽媽和特教老師的專業水準如何,收費及運營如何,僅僅從兩者數量的對比顯示,我國實際自閉症服務老師只能覆蓋1.3%的人群,剩下98.7%的人群暫無法得到有效服務訓練。
這必然會導致一系列顯性和隱性的矛盾不斷爆發,讓一個又一個自閉症家庭承受來自家庭、社會以及經濟、精神和身體的種種壓力。
這種壓力導致自閉症家庭的困境和數字背後的心酸短期內成為無法調和的矛盾,悲劇必然無法中止。
特教老師困境:同樣的付出卻被區別對待
網上有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當自閉症兒童康復老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高贊回復是:「這是個不完美的世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解決辦法,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溝通。而我接受這一切。」
也許有人會說,特教老師不就是和幼兒園老師一樣,陪孩子玩耍,照顧他們在機構各種訓練嗎?那有什麼難的啊?
是啊,對於不了解自閉症兒童和特教老師的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正如普通幼教老師一樣,一切似乎都是「老媽子」似的簡單照顧,可是,如普通幼兒園老師一樣的辛苦之外,這種簡單照顧背後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卻是他們很少看到和光靠道聽途說根本無法真正深入了解的。
對於一個行業來說,如果進入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其實反而是壁壘越來越高。
因為,當任何水平的人都可以看似輕鬆進入的時候,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競爭,那麼,只有那些有責任心愛心和同理心的人才會贏得家長的信任、孩子的喜歡。要長久的發展,只有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特教老師的專業水平和技能,才會更持久地贏得家長的長久信任以及孩子的康復訓練肉眼可見的效果。
這不光是有責任心愛心和同理心就能夠達到的。
由於自閉症兒童的特性和特殊症狀,他們需要語言、口肌、認知、精細、感統、情緒行為、融合教育等等各種綜合的康復訓練,如果說教一個普通幼兒只要教一兩次就可以學會,那麼自閉症孩子想要學會簡單的「爸爸媽媽」和「上廁所」就需要至少五、六十次乃至數月以及數年。
自閉症的康復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幹預過程,所以特教老師們沒有正常學校的暑假寒假。而6歲之前是自閉症孩子康復的黃金幹預期,是搶救性幹預,老師和家長們都是爭分奪秒,恨不得一天48個小時進行康復訓練。
其次,對於自閉症兒童康復特教老師來說,他們還需要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一個優秀的自閉症康復特教老師不僅要會心理學、教育學、特殊教育、應用行為分析,還要懂遊戲、教認知、做康復計劃等等,沒有強大技能,是做不好一個優秀的特教老師的。
再次,特教老師還要面對家長的不理解和質疑。
如果說特教老師也有段位,那麼,初入行的特教老師,往往很難面臨和承受家長的質疑,從「這個老師沒經驗」、「這個老師怎麼這麼年輕」、「某某老師能力不行」到對專業技能的質疑「孩子好不容易穩定的情緒又讓教出來了」、「怎麼教這麼多天一點進步也沒有」,等等,如果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是無法長時間勝任特教老師這職業的。
哪怕到了一兩年以及十年以上段位更高的特教老師,他們承受的來自患兒、患兒家屬、社會、親朋的不理解乃至鄙夷,都不比自閉症患兒家長少,都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面對自閉症孩子的不配合以及同樣的內容要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反覆教習,加之特教老師無法享受與普教老師同等的政策福利、並不高的待遇和需要不斷地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努力,綜合因素都成為特教老師之所以流動大、離職率高、不斷轉行的理由。
袖珍精靈之愛:他們是影子老師卻不是影子
除了普通特教老師之外,在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中有一群身高平均一米,卻已成年的「孩子們」,他們發揮身高特點,擔任自閉症兒童的玩伴和特教老師的助教,他們被稱為——「袖珍人」——通過系統培訓,已經成為合格特教老師,在實現袖珍人就業過程中,助力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訓練的同時,解決了自身就業難的問題,使其人生價值得到體現,有尊嚴的生活。
這種由袖珍人組成的特殊教育助教已經在國內廣州、上海、鄭州等地形成了良性循環。據了解,鄭州市康達能力訓練中心有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袖珍人組成的助教隊伍,多年來進行大膽創新和有益嘗試,取得顯著效果。
康達袖珍人擔任自閉症特教老師這種以殘助殘的模式,一方面可解決袖珍人的就業難題,另一方面又可促進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同時袖珍人融合教育新模式,也在自閉症康復領域開啟了一個嶄新的篇章,為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做出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多年來,已經助力眾多自閉症兒童融入主流社會和普校融合教育。
袖珍人融合教育的新模式將會開啟新一輪以殘助殘的浪潮。袖珍老師不僅多才多藝、肢體語言豐富,而且表演誇張、討喜,很多愛鬧脾氣從不說話的孩子也漸漸露出了笑臉,他們的付出也得到了自閉症兒童家長的認可。
這群被稱為「袖珍精靈」的袖珍人用自己的愛與專業成為自閉症孩子的影子老師的同時,他們並不是影子,他們也需要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包容。他們也是需要呵護的「孩子」。
特教老師未來:他們不想成為孤寂的「啟明星」
有人說,特教老師是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的天使,可是,對於教育行業的特教老師來說,作為一個從事自閉症行業的一線教師,很多在接受過採訪的老師眼中和口中,他們更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偉大。
他們是普通的老師,雖然加了一個「特教」,但是他們一點也不特殊。
種種無奈和背後的心酸,透過星兒家庭的悲歡離合直接導致了特教老師有著同樣或不同的境遇和選擇。
故事太多,唯一的核心和相同大概就是,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都成為每一個特教老師工作和生活的縮影。
有行業專家做過統計,特教行業入門是極其艱難的,新入行老師第一年淘汰率高達70%。三年內淘汰率甚至可以超過80%。
而從入職到成為一個優秀老師的時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從平均基本工資2000多到達到5000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想要月入過萬,更是一種奢望和只有金字塔尖的優秀老師可以實現。
很多特教老師談及她們的夢想和未來時,其實都有一個樸素而簡單的想法:
有人認為他們是星星的孩子,而我認為他們只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學生,需要老師傳授給他們知識的學生;
有人認為他們是折翼的天使,而我認為他們就是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他們不是弱者,相反,他們比別人想像的還要堅強。
他們需要的,是當你們談到孩子時,會是這樣一句:「我孩子特別皮,不像你孩子那麼乖,那麼聽話。」這樣很普通的一句話,這些我們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聊天內容,而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這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句話。
同樣地,對於特教老師來說,他們不怕吃苦,他們只怕吃苦後的一切付出都得不到承認和同等待遇,他們是守護星星的天使,卻也是最孤寂的「星星」,只是希望未來沒有特殊,有的只是一群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生活軌跡、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卻仍然努力的在社會中生活的普通人。
特教老師只是身份特殊,他們需要的並不多,他們也不想成為永遠孤寂的「啟明星」,他們也需要被認可、被鼓勵、被欣賞、被點讚!
他們也需要得到屬於他們的「特教老師資格證書」。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祝福所有的特教老師節日快樂!幸福快樂!成為最耀眼最燦爛的啟明星!
【本文系頭條號孤獨症網。頭條號:孤獨症網。微信號 cautism ,國內權威的自閉症(孤獨症)譜系及腦癱、智力殘疾等特殊群體服務平臺。發布最新最全的自閉症資訊及康復訓練技巧,為星兒成長,我們一直在努力。本文為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