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說,書籍是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裡,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閱讀是一個人依靠腦中原有知識,主動獲取信息的過程,從文字 中建構意義的過程。而人的主要閱讀能力,是在3-8歲期間形成的。通過閱讀能開拓孩子心靈空間,促進認知能力,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加強語言能力,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剛要》也對學齡前孩子的的閱讀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對大班幼小銜接提出的閱讀目標如下:1.孩子專心閱讀故事書,能想像,理解畫面內容,並能用語言講述畫面內容 和故事情節。2. 會用多種活動(如表演)表達對故事作品的體驗和理解。3. 引導孩子喜歡閱讀各類能理解的圖書及其他圖文信息。4. 在選書上,以圖文並茂,畫面較小,主題深刻,題材豐富的書籍為主。
一位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感慨說,閱讀不好的孩子不僅語文拿不了高分,政治、歷史等,甚至需要讀懂題意的數學、物理、化學的成績也會受影響。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學習更輕鬆!對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只要在關鍵時候稍加點撥,他立馬就能理解。未來也更容易脫穎而出。因為這些孩子的詞彙量更豐富,擁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商也會更高。原由很簡單,人是用語言思維的動物,語言越清晰,思維就越清晰;喜愛閱讀的人,在分析問題、陳述問題和學習知識的時候,往往比從不讀書的人快得多。
現在的時代,無論是學校還是父母,都很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從娃娃就開始抓了。
很多父母從小就重視孩子的閱讀,基於孩子幼小,認知能力不足的特點,很多父母沒有科學的引導方法,陪孩子讀了很多書,好像作用並不大。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有類似的感覺。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即將上小學。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又不認識字,相對於小學生來說,不能獨立自主的閱讀。作為我們父母,如何在3-6歲這個年齡段陪孩子高效閱讀,讓孩子收穫更多呢?下面,我來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讓一本書讀出十倍的效果。倍增你的陪讀效率。
孩子在看繪本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閱讀前讓孩子對故事進行猜想會激起孩子強烈的閱讀欲望。先讓他看封面圖片,主題,封底。然後再根據標題讓孩子去想像裡面的內容,最開始時可讓孩子向你*講述他所想像的內容。這樣訓練了孩子的思考力,想像力,同時他在後面閱讀時,自然也就會去對照文中內容與自己所想像內容之異同,所以孩子在閱讀時,專注度也就會自然提高了。
如《魔法親親》這本書,封面上畫有一大一小兩隻熊。大熊摸著小熊的手,仿佛在說什麼。根據這幅圖畫,可以引導孩子猜想他們對話的內容,從而引出故事的題目--《魔法親親》。再如《100萬隻貓》繪本,封面是穿著黑色衣服的一個人,張開兩隻手,面前的一坐山上到處都是貓,腳下的路上有的貓在跳舞,有的貓好像對著人在喊叫什麼?還有的貓在竊竊私語!這麼壯觀的場面,讓孩子猜一猜,孩子一定很好奇!
當孩子說出了自己猜想的的內容時,不管猜想的內容如何,父母要給孩子肯定、認可、鼓勵。如:「你的想法太奇妙了」、「我這麼都沒想到呢」?
孩子在聽完父母講故事,理解了故事的內容、熟悉了故事的發展情節、角色對話之後,將故事重講一遍。就是複述故事。在孩子學習複述故事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故事的情節、糾正字詞的發音、完善故事的完整性。孩子學習複述故事,既能提高孩子有目的,自覺的有意記憶,又能提高孩子連貫性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還能提高孩子對故事的注意力。因此,父母在為學齡前孩子選擇故事的時候,應注意選擇語言精練優美、有較多重複句、篇幅長短適中、故事角色對話精彩、段落層次清楚、孩子容易接受、掌握的富有情趣、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三隻小豬造房子》《牙婆婆》《金髮姑娘和三隻小熊》等等。
有時孩子由於對表達內容的不確定、不熟悉的原因,出現說話時斷斷續續。父母要用語言和眼神多給孩子欣賞、肯定、鼓勵。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礙,以便孩子能大大方方複述故事內容。
怎樣讓小朋友複述故事呢?如果你直接問,「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呀?」這樣籠統的提問,孩子會一臉茫然的看著你。或者只能回憶出故事中的一些隻言片語。」
在小朋友還沒有養成故事複述的好習慣之前,需要採用一些有趣的方法讓孩子們愛上這項活動。如:
五指複述法。
• 大拇指:要說出故事的主角人物Characters
• 食指:說出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Setting
• 中指:說出故事裡出現的問題Problem
• 無名指:說出故事中的事件Events
• 小拇指:說出結果或是解決辦法Solution
還可以讓孩子把無名指所代表的事件分成三部分來說:開始,中間和結尾。這樣,故事就能描述的更加細緻具體。
使用五指法,可以這樣提問:
這個故事裡都有誰呢?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故事發生在哪裡?
故事以開始怎麼了,誰來了?
大家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最後故事的結局如何?
可以使用做遊戲的方式,用彩紙做成小手,對著手指一個一個項目的複述。慢慢的,孩子就熟悉了這樣的方法。也記住了複述故事的要素。
給孩子講故事就是要讓孩子通過故事來增強認知能力。不要像趕火車那樣著急,目不斜視、照本宣科。可以適當的提問。提問能鍛鍊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推理能力,同時也使他聽故事時特別專心。同時強化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講故事後的提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講故事過程中不提問,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有時故事講到主要情節的轉折時,可以提出問題,稍停頓一會兒,讓幼兒思考,父母再接著講,這樣可以促使孩子聽故事時積極動腦筋。
另一種方法是,故事講完之後,父母圍繞故事主題,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思考。這些問題最好能有啟發性。根據故事的不同 ,一般問問故事中的地點、時間和人物,然後根據人物的活動、人物間的關係、他們的表情、對話,等進行提問。如:這個故事發生在哪裡?都有哪些人?牙婆婆是白天工作還是晚上工作?狐狸為什麼沒有找到爺爺?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小白兔如何面對失敗的,你經歷過失敗的事情嗎?失敗時的心情是怎麼樣呢?
讓孩子隨著提問,進行思考,然後回答問題,學說故事中的詞語和關鍵的段落,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給孩子講故事並不是在上課,如果問題無趣又讓孩子無從回答,比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就很不妥。將提問當作遊戲,孩子講不全時,父母不要急著把答案告訴他,也不要一下子就否定他,而應該鼓勵他、啟發他。當孩子回答不出時,可以給出輔助性引導,以拓展他的思路。逐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好習慣。
04 表演故事。萌發孩子的表演意識。
講完了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一些故事的情節。既是鍛鍊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方法。同時,表演故事對孩子有特殊的吸引力。
提倡親閱讀的年代。表演故事,可以家人一起參與。父母一定不能過於拘束,總是「放不開」,不好意思和孩子一起做動作、表情。其實無論家長做什麼樣的動作和手勢,孩子都會覺得很有趣味性,也會主動去模仿,所以,我們父母不妨表現得誇張一些,充滿激情地投入到表演中,這樣才能讓孩子受到故事情節與氣氛的感染.同時也能在表演的過程中對故事本身產生更多、更新的理解。
以表演的方式讀書,主體當然是孩子而不是父母。讓孩子成為表演的主體。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事事親力親為,規定孩子應該演什麼角色,應該怎麼去演,而這些本應由孩子自己定奪。當然,由於孩子本身的認知水平、表演能力都很有限,有時想法會顯得非常幼稚,父母不妨以討論、協商的方式給孩子—-些有益的引導,啟發孩子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也有助於增強他的自信心。
孩子如果能夠在表演中加人一些自己的想法,那是最值得我們父母鼓勵的。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應當適時說聲:「孩子,你太聰明了!」父母的誇讚不僅滿足了孩子表演和閱讀的成就感,同時也增強了孩子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自信心等,能夠進一步激發孩子讀書的欲望。
孩子雖然不懂高深的理論,但憑藉自己的直覺,把自己最好的感覺,最好聽的聲音表現出來,在不斷的欣賞中,孩子不知不覺的得到薰陶,萌發了難能可貴的表演意識和興趣。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
如今,親子閱讀是每個家庭陪伴孩子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方法。為了把閱讀的效果最大化。針對學齡前的孩子,我們總結了四種擴大閱讀效果的方法。第一, 閱讀前,讓孩子猜想故事內容。有效的鍛鍊孩子的思考力,想像力。第二, 讀完後,使用有趣的五指法讓孩子複述故事內容。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針對性的向孩子提問。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理解力。第四,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萌發表演意識。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根據閱讀故事的類型,可以綜合的運用四種方法。只要父母陪孩子堅持實踐,你會發現陪孩子讀一本書後,孩子可能記住了故事中的角色,甚至能夠提煉某個場景發生的主要情節。這時,孩子已經通過故事認識整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