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歷史才100多年?民國時還曾被禁止,這是為什麼?

2020-12-17 桃花石雜談

大家知道,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所以在許多人的認識裡,春節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恐怕許多朋友也知道,春節在古代並不叫春節,它就是新年,所以「春節」這個名稱其實歷史並不長,而且在它誕生之後,還曾經一度被禁止。那麼為什麼農曆新年在近代會被改稱「春節」,它又為何會被禁止呢?

「春節」的來歷

其實春節這個節日確實歷史已經很長了,從四、五千年前的遠古開始,中國的先人們就會在冬盡春來之際宰殺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在古代,春節一般被稱為「歲首」、「新年」或者「元旦」,比較固定的春節慶典基本上在漢朝時就已經成型了。而在唐朝時,還曾經實行過新年放七天假的制度,不知道這是不是現代黃金周的靈感來源。

到了宋朝,隨著火藥的發明,新年放鞭炮開始成為了普遍的習俗。可以說從這時起,中國人春節的習俗就基本上和近代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了。所以類似慶祝新年的習俗就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末年。但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次年初民國的建立,農曆新年在中國卻突然成為了一個問題。而大家知道,民國的建立是中國社會一次重大轉型的開端,所以民國初年其實是實行了相當數量非常有革命性的政策。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剪辮子,雖然這在現代看來不是什麼大事,但在當時卻也堪稱一項社會衝擊力很大的社會革命。另外還有變更服飾等。但其實當時剛剛成立的民國政府還出臺了一項很具有革命性的措施,就是變更曆法,將實行了數千年的農曆,或者叫夏曆變更為公曆。在當時,這項變更可不只是使用1912年這個紀年年號這麼簡單,而是希望以此來劃清與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界限,要將附著在曆法裡的傳統思維也一併去除。所以當時實行公曆其實也就包含著廢止農曆年的含義在裡面。

而在1912年初,當時的民國政府還只能控制南方數省,甚至南北內戰都還沒有結束。因此當時民國政府的決定並不可能通行全國。但在民國政府控制最為嚴密的廣東省,當時的政府甚至出動了警察廳人員,對民眾過農曆年進行了嚴厲幹涉,以執行「嚴禁商民慶賀舊年」的規定。而在南北統一之後,農曆年在法律上確實已經被廢除,在官方已不再被視為節日。

但農曆年在中國是有幾千年傳統的節日,而且當時的中國基本上還是個農業社會,所以官方對於節日的規定其實對民間並沒有太大約束力,所以官方雖然禁止,但民間該過年還是過年,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等於官方的禁令受到了無視。但官方如此看重的一個禁令在民間受到無視,畢竟面子上很不好看。而且在南北和議統一為民國之後,大局由袁世凱掌控,而袁世凱是一個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的人,也覺得廢除農曆年並不合適。所以在1913年7月,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遞交了一份報告,其中建議:

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

也就是將農曆年定為春節,雖然不再將它視為新年,但認可它節日的地位,同時給公務人員也放假一天,讓其可以和家人慶祝農曆年。所以這等於就以變通的形式,重新承認了農曆年的特殊地位,因此袁世凱對這一設計非常滿意,很快批准實行,農曆年在中國恢復成為節日,而且被正式定名為「春節」。

1928年二次被禁

但在1928年,蔣介石在名義上接近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之後,卻又拿春節開起了刀。1928年5月7日,他手下的內政部又提交報告說「十餘年來,依然沿用舊曆,罔知改正」,並特地制定了8條辦法,以徹底消除農曆的影響。而在這8條辦法之中,第2條的內容是嚴禁私售農曆及公曆與農曆對照的曆書。第3條是嚴禁全國各個機關、學校和團體在一切農曆節令放假。第4條則是要求民眾將一切與農曆年節相關的娛樂慶祝活動按照公曆日期舉行。

所以此後已經改名叫春節的農曆年也就再次被政府取締了,而且這次的禁令非常詳細,可以說是一個真正想要操作的規定。而且在1930年,國民政府還再次發布通知,要求各地人民將所有農曆年相關慶祝活動全都轉移到公曆年前後舉行。並要求全國所有機關不得在農曆年放假,以變通名義放假也不允許。

根據當時的一些記述,在春節期間,國民政府還專門派出警察到一些關門歇業的店鋪,強制其重新開業。同時只要發現有人設置供奉果品等慶祝春節的跡象,就立即將搗毀,發現有賣農曆的小販也立即抓捕拘禁,一時間搞得人心惶惶。但即使如此,持續了幾千年的習俗也還是無法禁止,當時大量的民間商鋪以店鋪整修或者親友聚會等名義,仍然停業。而在政府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地區,則更是一切照舊,春節期間民眾仍然是大肆慶祝,禁令完全成為了空文。而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年之後,國民政府也明白了禁止春節是不可能的,因此在1934年廢止了強制廢除農曆的規定。

春節為何會成為目標?

所以確實春節在民國時期曾經至少兩次被禁,而且至少第二次是非常認真地被禁止,只是最終因為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而沒有成功。那麼為什麼春節會這麼不招民國政府的待見呢?

在桃花石雜談看來,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因素。首先的一點是想日本學習。因為日本在古代也是漢字文化圈及儒家文化圈的一員,所以日本在古代也和中國一樣,實行農曆(在日本稱為和歷),其年節習俗和中國也有很多類似之處。但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引入了大量西化舉措。最終在公元1882年12月31日廢除了農曆。當然當時與世界接軌也是日本政府廢除農曆的理由,但也有人認為,因為農曆會存在閏月的現象,所以有時會使政府必須給公務員1年發13個月的工資,而改成公曆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了,所以日本將農曆改公曆可能也有節省財政支出的現實目的。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可能跟孫中山及蔣介石兩人的個人因素有些關係。具體來說,就是這兩人的宗教信仰。許多朋友可能也知道,孫中山和蔣介石兩人都是基督教徒,而基督教對於中國春節的態度在歷史上其實一直是有些曖昧。

許多朋友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因為禮儀問題和羅馬教徒發生過激烈爭執。當時在中國傳教的一些傳教士認為中國民間習俗中的敬孔和祭拜祖先違反基督教教義,因此要求其信徒不得再從事此類活動。開始這件事只是在中國的教會內部引發了不同傳教士之間的爭吵,但後來這事被上報到羅馬教廷,最後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在公元1704年和1715年兩次發布通諭,要求在中國的傳教士禁止其教徒祭孔、祭祖和在家保留祖先牌位。並曾在公元1705年派特使到中國南京專門發布禁令。

而當時在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根據中國的現實,認為在當時完全禁止中國信徒祭孔、祭祖和保留祖先牌位不現實,因此又發布了8條變通辦法,其中第7條明確說允許中國信徒在新年和其它節日在按照基督教要求改正的祖先牌位前叩頭。所以這也就點出了民國時期春節被禁的另外一個可能原因,即春節總是與祭祖等一系列中國傳統民間信仰密切相關的,春節慶祝活動很難完全繞開中國民間的信仰,而這與基督教一神教的教義有牴觸的地方。

一些春節習俗可能是它被禁止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中國的這些傳教士的變通辦法也很快在公元1735年被教皇克勉十二世廢除,天主教會再次嚴禁中國教徒參與祭孔和祭祖等民間信仰活動。而最終這種做法使清廷無法忍受,在雍正時期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雖然這件事上衝在前面的是天主教會,但對於不是基督教宗教節日的相對牴觸在20世紀中葉以前可以說也是基督教世界的普遍認識了。

而孫中山和蔣介石卻都是比較虔誠的基督教徒,特別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從小接受美式教會教育,所以可能對中國的春節也不太感冒,特別是對當時春節慶典中伴隨的各類祭祖等傳統信仰活動比較反感。因此孫中山和蔣介石執政時期兩次取締春節,可能也與這兩人的個人背景有一定關係。

相關焦點

  • 1929年,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政府要禁止過春節?
    但即便如此,春節也被視為是一個千家萬戶團聚的重要節日。但是,鮮為人知的是:1929年的時候,當時的民國政府曾下令禁止老百姓過春節,甚至老百姓如果說祝福語,都容易遭到處罰。這其中有什麼緣故?話說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心態出現了天淵變化。在甲午戰爭之前,雖然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都被洋人打敗,但是清朝人始終覺得洋人也就是武器厲害一些,至於文化啥的都不如中國。
  • 歷史上唯一一次禁止過春節,所有人都不放假,慶祝的直接被抓
    但是,在曾經,歷史上有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禁止過春節,所有人都不放假,慶祝的人直接被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1.春節的來源我們對於春節這種傳統節日,現在有的不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直依賴,一種信念的寄託。
  • 韓國造星嚴厲 UNIQ中國成員多年被禁止春節回家
    韓國造星嚴厲 UNIQ中國成員多年被禁止春節回家    偶像團體UNIQ中的人氣成員王一博,於今日開通了個人微博帳戶,引來大批粉絲圍觀。該微博雖然沒有被官方認證,但從頭像與第一條博文判斷確是本人的可信度極高。
  • 上海禁止拍照的老街,榮毅仁老宅的所在地,姚明還曾在這運動
    上海禁止拍照的老街,榮毅仁老宅的所在地,姚明還曾在這運動上海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老城,在這座城市當中還保存著很多歷史的建築物,一些住宅、建築等,還有一些老街,充滿了上海迷人味道的歷史老城。這些地方這麼多年過去了,見證了無數的歷史故事,也記錄了很多上海本地人的故事。但是這條馬路存在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很神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條老街道就是徐匯區的康平路,這條路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沒有被改造過,還保存著以前的樣子。
  • 歷史上曾禁止人們過春節,全部人都不放假,過節的直接被抓
    在春節,人們可能煩惱於火急火燎的春運大潮,人們可能煩惱於景區人山人海,甚至煩惱於如何度過長假。可是你知道嗎,在歷史上,竟然還有禁止人們過春節的時候。要知道,全部人都不放假,看起來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想想這個情景,那幾天外面本應該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的時候,卻不準過節,過節的直接被抓,你能答應嗎?
  • 我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禁止過春節,不僅不能放假,偷過還直接被抓
    ——戴復古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國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流傳下來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節日,而在這些節日中,最喜慶,最值得高興的節日自然就是春節。在我國的歷史上也有很多描寫春節的詩句,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詩,但卻能夠非常清楚地把詩人的那種開心喜悅之情所描寫出來,讓很多的人都對古時候的春節有所了解。
  • 「春節」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其實它只有一百多年歷史
    說到我們傳統的春節,我們就必須了解一下這個曆法,現在我們國家現行的曆法有兩套,一套是我們現在用的公曆俗稱陽曆。還有一套,是我們中國自己的農曆,我們的春節是農曆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曆的元旦,一月一號那是公曆的元旦。
  • 中國史上唯一不準過春節的5年,所有人取消休假,慶祝的一律逮捕
    我們經常說,近代是中國歷史上,充滿矛盾與衝突的一段時期。 在這長達近百年的時間裡,文明與思想不斷衝突碰撞。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成立,就對社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而筆者要說的春節被禁止的5年,也發生於這段時期。
  • 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民國才有「春節」這個稱呼?
    這些觀念反映了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也由其間發展出了豐富的禮樂文化,並隨著歷史的沉澱,最終演變成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節日。(出自《爾雅》)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古人通過天幹地支,已經可以準確地表達某年某日某時等等,並根據十天幹、十二地支形成六十甲子,以立春為歲首,以交節日為月首,以子時為一天之首。
  • 武漢最老高檔住宅區,建成已有100多年,曾匯聚漢口半數富甲名流
    多年的歷史了。這片建築群,在民國時期曾是那些社會精英、白領、名流和望族們的聚集區。這些人中有幹實業的實業家、搞金融的銀行家、有富商,甚至還有一些當紅的藝人等。其中最出名的住戶,就要屬輪船巨頭盧作孚、漢劇大師陳伯華以及藥業大亨陳太乙了。這些人,都曾居住於此。只是後來這片建築慢慢的沉寂下去,悄然落幕了。這裡,便是鹹安坊,一個被譽為「優秀歷史建築群」的曾經的高級住宅區。
  •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
    上古時代以星象空間變化來標示一歲(年)四季時間變化,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北鬥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的黃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氣候、物候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
  •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禁止過春節,假期一律取消,說句祝福語都被抓
    西方的文化漸漸流傳到中國,而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封建帝制的清朝統治之下,腐敗不堪。國力漸弱,於是當時有一群愛國人士,就有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想法。西學東漸,中國人在謀取富國強兵之路。本身這個想法是沒有什麼錯誤的,但架不住這種言論越傳越廣,於是一些偏激的想法也就漸漸出來了。比如說當初有人盲目的要求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母。
  • 中國唯一一次禁止過春節,說「新年好」一律被抓,所有人取消休假
    小時候最盼望的節日就是過春節了,似乎只要爆竹聲一響,人們就可以徹徹底底的辭舊迎新。春節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原本是在一年的年頭歲尾進行祭祖祭神的活動。這場活動也是一年當中最盛大、最熱鬧的活動,在活動之前,還要先行準備臘祭或者祭灶。
  • 命運多舛的清史:大清已經亡了100多年,它的歷史怎麼還沒修完?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已經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卻仍然沒有一部定稿的史書,現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作「清史稿」。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僅用了幾個月,清朝修《明史》雖也歷經百餘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譽為是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
  • 為什麼民國大師輩出,現在儘是磚家、叫獸
    專家、教授都是在某一領域浸淫多年的有著很高造詣的人,本來僅憑這稱號無端就能得到敬重。現在倒好,都成了磚家、叫獸了。 這名聲的敗壞,並非一人之力,也非一日之功。大範圍的專家、教授,發表各種雷人的意見,樂此不疲。久而久之,終於才形成的今天的景象。
  • 春節起源於何時?它原來的名字叫「元日」?
    據考證,它是起源於上古的「臘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堯舜時期,我國社會上就出現了「臘祭」的活動。所謂「臘祭」,就是在年終臘月祭祀百神,感謝神靈的庇佑,使人們獲得豐收。這種祭祀儀式是非常莊重的,人們要準備最好的祭品來祭祀百神。於是,人們就要去打獵,用鮮美的野味來作為祭品。在古代「獵」字是跟「臘」字同義的。
  • 專家:1月1日民國改稱元旦 蔣介石曾禁過舊曆年
    專家:1月1日民國改稱元旦 蔣介石曾禁過舊曆年   「元旦」本為大年初一 民國時被改在公曆1月1日  「元旦」一詞,古已有之,意指「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古時中國通行夏曆(又稱農曆、陰曆),元旦也就是通常說的「大年初一」、「正月初一」。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政府定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確認採用公元年法,元旦為中國的法定節日。
  • 大家容易誤解的春節小知識
    春節可以說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們信仰和文化的重要部分。雖然大家對春節都很熟悉,但還是有很多春節相關的小知識被大家誤解。誤解一:春節一直是農曆正月初一很多人潛意識裡一直認為自古以來就是農曆正月初一過春節,其實大錯特錯,所謂正月初一過春節實際上是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政府規定的。春節這一名稱也是民國時期才逐漸興起的,以前都叫元旦、元日、歲首等。
  • 農曆元旦明明還沒入春,為何被稱為「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我國和全球華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一直受我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如漢字文化圈的韓國、朝鮮和越南等國也將農曆新年視為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春節在公曆的1、2月份,以我國的氣候,除南方極少數地方外,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冬季,有的地區甚至還處於零下冰凍天。那麼,為何將處於冬季的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呢?
  • 傳統節日春節為什麼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叫「春節」?
    眾所周知,正月初一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鮮為人知的是,春節這個名字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辛亥革命之後的1913年,中國政府才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此春節在古代有上日、元日、正日、元辰等等名稱,但就是不被叫做「春節」。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民國正式以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為官方曆法,農曆正月初一也就不是元旦了。但中華民族千百年在正月初一過年的傳統不可能改變,正月初一依然還是重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