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加星標
每天看好文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最親近的東西,其實也是最容易傷害我們的東西。
作者 | 劉喜汪
來源 | 大聲嚷嚷啦啦啦(ID:dissqueens)
00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
「世界上還有比毒品更容易上癮的東西?」
最高贊的回答是:「手機垃圾快樂。」
你不知道,因為此時此刻你就在抱著手機,尋找著成癮的垃圾快樂。
想趕緊工作,還是不小心刷了兩個小時短視頻;
前一分鐘看過朋友圈,一分鐘後又不自覺刷了一遍;
想要起來運動一下,刷了下微博,天又黑了……
一家團圓,面對面坐著,卻在天倫之樂的時間,人人捧著一部手機。
現在的中國人,無論在等車、等電梯還是等人,不管是中午小憩、聚會還是上廁所,總不忘記捧著手機。早上醒來第一件事,看手機,晚上睡前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手機。
有報導稱,中國網民達7億多,超9成是手機用戶,每人每天平均要看手機大約三個半小時。很多人,一小時不看手機比一天不吃飯還難受。
我們在生活中像是鴕鳥一樣,背負著生活的苟且卻把頭深深地扎進手機帶來的垃圾快樂中,享受著,麻痺著。
我們讓它操縱著,被它綁架著,它成了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了我們逃避現實的理想國度。
我們苦心經營著自己的線上形象,為一條簡短的動態深思熟慮,我們對生活不再過多關注,只在乎那個虛擬的「理想國度」中的自己是以何種形象存在。
尼爾· 波茲曼說:「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這已經是一個人人都離不開手機的時代。
將所有生命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屏幕背後去,而屏幕之外的時間已經寥寥無幾。
去年春節,有人寫了春節回家筆記,驚訝於農村孩子們的狀態:孩子們不再關心踢毽子彈彈珠之類的遊戲,而是捧著手機窩在沙發上,哈哈傻笑,他們對短視頻微信耳熟能詳。
而就在上周,我們為了試驗人在沒有手機的24小時的狀態,特意從網上徵集了很多試圖參與活動的朋友,我們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一名網友的24小時,沒有手機的時候,我們還剩下什麼?這種垃圾快樂是不是真的那麼難以擺脫?
01
沒有手機的第1個小時
總覺得自己忘了點什麼。
失去手機的時間裡,手已經無數次無意識地伸向口袋,要在往日這樣的時間,自己不會無所事事,而動作是連貫的:打開手機,點開微信。
批閱奏章一樣點開紅色標記的未讀群信息,再點開朋友圈,大拇指熟練地向上滑動。
自己有很容易得到的放鬆方式,打開短視頻軟體,有些內容又好笑又漲知識。這些總能殺掉無聊,讓自己獲得一些滿足。也不知道今天哪個搞笑的人更新了什麼視頻。
無聊和焦躁,像是丟了另一個自己,第一次感覺時間這麼漫長。
手機真是重要的好東西。
沒有手機的第2個小時
呆呆地坐在沙發上,腦海裡還在想著那個吃播主,剛剛到底吃了多少碗抄手。
突然又想起在上一條動態裡,自己表示,大家有急事請打家裡的電話,並且還煞有介事地公布了固話號碼。
可是電話一次也沒有響。
怎麼沒有朋友找自己?昨天那個還沒籤約的客戶會不會沒看到消息?
想著想著,忍不住在黑暗中衝著空氣揮起了拳頭。
第一次覺得自己迫切地需要被認可、被需要。
就像是朋友圈的一次點讚、微信上的一條語音。
沒有手機的第3個小時
實在太無聊了,只好走到窗戶前,看著隔壁小孩高高興興地將樹上剛成熟的杏核曬乾。
當然,這個杏核沒讓自己想起小時候匍匐在地上,贏杏核和彈珠的樣子,反而越發想念吃雞的味道。
所以,幾點了?
又無意識去了摸口袋,翻包,回過神來心裡又是一陣動亂。
突然想起來「手錶」這個看起來古老的物種,想不起來什麼時候不再用手錶了。
越來越焦慮。
沒有手機的第4個小時
突然看到小區有人在跑步,一下子想起自己的朋友圈最近也在打卡,想到早上剛剛發的一條動態,現在點讚一定不少了,畢竟朋友圈有好幾千人。
每次發送時,都期待看到點讚和評論,像孩子期待看到糖果。
而朋友圈打卡,微博打卡,好像成為一種儀式,手機在手時,每隔5分鐘就會點開一次。
點讚少,心裡又騰起一點失落;點讚多,心裡就有莫名的欣慰。
可現在,所謂無手機無社交,不過是這樣。偌大的世界猛然變窄,自己像是被孤立的小島,一個人在孤島是籍籍無名。
一個向來崇尚熱鬧的人有一天突然被冷落,就像是大熱天突然給你一盆冰水,看似涼爽,內心冰涼。
接下來該做點什麼好呢?問自己,但不知道。
沒有手機的第5個小時
想到一個好辦法,睡覺。
百無聊賴,躺在床上想用睡覺來麻木自己,期待一起床就是24小時已到,手機又安安靜靜地躺在身邊。
但結果是,在床上輾轉反側,翻來覆去怎麼都睡不著。
之前都是睡前刷一刷愛豆的微博,或是看看電子書的。
有多久沒看過紙質書了?自己也忘了,好像也看不進去。
不知道愛豆今天有沒有更新動態,搶不到熱評第一太難過了。
……
在床上的那一個小時裡想了很多很多,床單都被蹂躪得不成樣子,乾脆坐起來,不睡了。
去買點東西吃,至少吃東西能讓自己快樂。
沒有手機的第6個小時
進了小區附近經常光顧的餐館,今天好像人格外多。
老闆娘好像化了妝,很開心,正試圖誇一句,結果聽到旁人說,這和往日並沒有什麼不同。
哦,原來自己只是平時只顧低頭玩手機。
排隊點餐的時候,又一次下意識摸口袋,想掃碼,微信支付寶都可以。
可兜裡什麼都沒有,幸好上衣口袋還有一點現金。
午餐看起來很有食慾,第一反應就是拍一個圖片分享出去。
吃飯的時候也是刷微博和微信的好時機,這是一種不浪費任何碎片時間的「精緻感」。
可是此時,連吃飯都變得好孤獨。
感覺,這是一次失敗的外出經歷。
沒有手機的第7個小時
吃飯的時候,旁邊有女生在八卦某個明星。
想起這樣的話題放在交友群裡,又是一個可以討論一天的好話題,她的這番評論定會引來朋友們的共鳴。
線上的「口若懸河」總是能彌補日常的木訥,這一刻自己承認:
那個群裡的活躍分子實際上依然不善言辭。
聽到旁邊還有人組團打遊戲。想起每到這個點,遊戲群的夥伴也應該@自己了。
有微信的日子,一個人也不會太寂寞。只要有信號,或生或熟的朋友,地球的這端或那端,都保持著在線。可是好像好多年沒見過這些朋友了。朋友圈裡的好友這麼多,真正的朋友有幾個呢?
沒有手機的第8個小時
自己去了小區的超市,買了酒。
突然頗有興致地站在落地窗前想看看風景,映入眼帘的是滿天繁星點點。
心裡猛然一震,這是多久沒有抬起過頭,站在天空之下卻遠離自然?
最美的是什麼?有人說是黃山六點的日出,還有曼哈頓的落日,再者就是夜晚的星辰。
人最可悲的,不過是活在生活之內,卻總是處於生活之外。
而此時此刻,突然覺得微風吹過來那一剎那非常愜意。
有點兒困了。
沒有手機的第17個小時
是什麼時候睡著的已經忘了,但這是自己第一次睡得這麼踏實。
幸虧今天是休息日,
難以想像已經沒有手機17個小時了,朋友會不會找自己這件事好像變得開始無所謂。
「那又能怎麼樣呢?」沒有手機好像也能睡得著,身體各個部位不痛不癢。
看了看空空的床頭櫃,又把視線移向窗外,太陽照在樹梢上,小區的環衛工人在除草。
之前不工作的日子,應該是靠在床上玩半天的王者榮耀,或者無所事事刷抖音,看會兒直播,不小心就到了中午。
但現在,自己居然看到,外面那棵石榴樹都開花了。
感覺——哎——好像挺好的。
沒有手機的第18個小時
決定起床,去小區走走,住進小區3年多了,第一次把小區完整地溜達了一圈。
發現小區東門附近居然有個咖啡館,想起來畢業那兩年還經常跟同事約一起逛街喝咖啡,好像很久都沒安靜地去咖啡館喝杯咖啡看完一本書了。
為什麼生活裡都忘記這件事了?決定進去坐一坐。
在便利貼上動筆寫了一個心願,動筆的樣子太青澀了,像個剛剛學會寫字的小學生。
即使自己經常在手機上打那麼多字,但依舊覺得文字很陌生。
突然希望時間慢一點,和老朋友多見個面
沒有手機的第19個小時
回去的時候路過菜市場,被吸引了進去,看著身邊的阿姨討價還價,看著水裡的生鮮活蹦亂跳,聽著商販儘可能地吆喝更多的人買菜,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突然感覺到了什麼是生活。
挑了菜,決定中午給老爸老媽做一頓飯,做飯的時候,回想閒下來的時光,似乎總是習慣點外賣。
就算做一頓飯,渴望被朋友圈評論的期待也遠遠超過了做飯本身。
想了很多,也忙活了很久,桌子上一桌菜總算沒辜負,家人也給面子,一頓飯,不似往常右手拿筷,左手拿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餘光都不曾落在身邊人的身上。
突然開始主動回應父母的話,他們還有些驚訝,媽媽感慨已經好久沒有這麼聊天了,讓爸爸也趕緊放下手機多聊一聊。
哭笑不得,生活本真的美好。
沒有手機的第20個小時
約了幾個朋友,一起去看了場電影,沒有拍照沒有發朋友圈。
坐在火鍋店裡,真真切切地開始討論剛剛的劇情。
以前總是習慣發朋友圈各種曬,但是現在覺得這樣面對面的聊天更自在,其實聊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發現已經很久沒有這樣面對面,和人們認真聊過天了。
這感覺真快樂。
有人翻出了昨天打卡朋友圈時發的自拍,笑著說P得很精緻了,這一刻,突然覺得,照片裡精緻的樣子好像也不是自己。
有P圖的工夫還不如多跑兩圈呢!
朋友圈可以P,生活好像不可以。
沒有手機的第21個小時
決定去買一張音樂會的門票。
以前總是等著手機視頻的更新,戴著耳機覺得這種感覺就很好,可當自己路過劇院看到還有售票的時候,就有衝動想要進去感受一下。
這是第一次現場感受他們的演奏,突然覺得這些聲音之前都沒聽過,那麼熟悉又陌生。
這種現場的空靈與震撼,隔著手機屏幕的時候怎麼也感受不到。
難怪每次在手機裡聽完都覺得沒意思。
不是音樂會沒意思,也不是生活沒意思,是我們自己越來越沒意思。
「24小時沒有手機」活動結束後,我們跟這個網友聊感受,她說她真的認真想了一下這兩年的生活,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和手機的關係。
意識到某種程度上,自己好像真的已經被手機控制了很久,縮小生活範圍,也縮小了奮鬥的激情。
在手機裡,自己就是那位自信的少女,幾乎每天都參與話題,口若懸河,偶爾運用看到的段子把群裡的朋友們逗樂,與日常的寡言判若兩人,那裡有認可和回應,那裡有自己日常裡沒有的自信和快樂。
但是,這些快樂是真的快樂嗎?
想想自己刷了一天的手機,得到什麼了嗎?好像這兩年沒有什麼記得住的東西。
她感慨說,你從來不肯承認這些快樂後是不能細想的空虛。那個段子不記得了,那天誰點的贊也不記得了。
現在進了門,手機就在床頭,可是怎麼都不想碰它了。
02
據尼爾森調研數據今年發布的《2019新線消費市場人群洞察報告》的數據顯示,將經濟發展趨勢良好,居民消費提升快速的城市,稱為新消費前線城市。
而目前全球範圍內,新線人群達到了6.4億,其中有近4.7億的人安裝使用了小視頻軟體,滲透率高達73%。
有51%的人群透過短視頻app來獲取信息,日均使用時長有56分鐘,日均使用頻率為7.4次/天,兩項指標都達到了全網均值近一倍。
這些數據分攤下來都是24分之1天,更別提絕大部分的成癮者和痴迷其中的癮君子。
有一本書叫《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作者用大量科學的心理研究為依據,揭開了一個個恐怖的現實:
任何人都可能對電子產品上癮,商業公司為了讓你在電子產品、網路遊戲中無法自拔,設下一個個陷阱,引誘人們一步步沉迷其中。
一年前,臉書創始人之一肖恩·帕克,就在一個活動上向大眾坦言:
社交媒體的誕生並沒有把人們聯合起來,而是更加貌合神離。
臉書的工程師利用了「人的心理弱點」,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讚或者評論時,你就獲得了一次「多巴胺的衝擊」。
而一些短視頻APP的15秒設置,就是他們以專業的「上癮」心理學基礎,消費心理學為支撐,通過背後的大數據「算法」推薦,在各種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認知神經科學等原理下設計出來的。
還有一群精英,他們利用多巴胺的作用,製作令人上癮的手機遊戲和社交軟體。因為,多巴胺就意味著「潛在的利益」:人們盯著屏幕的人越多,盯著屏幕越久,投資者就能賺越多的錢。
因此,這就是網際網路公司和你的多巴胺的一場較量:讓你一直刷下去,爽下去,欲罷不能。
顯而易見,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因為手機上癮的人們如同成為手機的奴隸,看起來可以得到一時的快樂和快感,但背後滋生卻是思想空洞和匱乏,以及時間溜走一事無成的焦慮感。
MIT的著名心理學家Sherry Turkle提出過一個概念——「群體性孤獨」。
她說:「人們發簡訊、上社交網站、玩電子遊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繫似乎更輕鬆、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叔本華也在《人生的智慧》中說過:
「精神遲鈍的後果就是內在的空虛。這種空虛烙在了無數人的臉上。並且,人們對於外在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現出的一刻不停的、強烈的關注,也暴露出他們的這種內在的空虛。
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內心空虛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
你看,手機的多種娛樂化功能造就了生活豐富多彩的假象。
苦心經營的朋友圈微博人設,讓我們有了一些虛假的身份標籤,一切都變得越來越虛假。
而等到放下手機時,其實我們什麼都沒有。
03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個高贊的答案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就像有人曾問,為什麼嗑瓜子可以嗑很久,工作學習卻不可以?
最高贊的答案很有意思:因為反饋周期。
人做事情是需要反饋的,反饋的周期越久,感覺上事情就越困難。
一個瓜子從嗑到吃只要幾秒鐘,吃進去就是你得到的反饋,但是工作學習你做了,不一定就能得到反饋,你就會覺得無聊。
我們喜歡沉迷於手機,就是因為它的反饋周期短,完全不用你動腦子,只需要機械地去做就好。
怪不得心理學家亞當 阿爾特曾說:「當你沉迷於遊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中,就好像吸食在毒品,一不留神就上癮、難以戒除。而吸食他們,無異於飲鴆止渴,遲早有一天會病入膏肓。」
十幾秒的短視頻,看完就能笑出聲;幾分鐘的小遊戲,打開就能帶來感官刺激;一部電影一條微博,有人談論就能收到反饋來的興奮。
但是,這裡面的付出來極少,其實別人正用著相同的時間在登峰造極,而所謂的貧富相差也是在這裡體現。
去年1月25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8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報告》,數據叢林中一眼讓人注目的,是閱讀時間上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閱讀時長為20分鐘,分別是是低、中、較高群體的3.2、1.9和1.3倍,高收入群體有21%有閱讀行為,而低收入僅有6.6%。
那低收入的群體中,人們在做什麼?很顯然,他們都在玩手機。
那些越有錢的越喜歡投資型的快樂,付出時間和精力去讀書看報,換取思想的樂趣來達到開心的閥值。這種快樂的時效性遠高於「垃圾快樂」所創造的瞬間。
聽過一句話說,人生有兩段路要走,一段是不知不覺被套路,一段是心甘情願被套路。
可怕的從來都是,知道被套路,還心甘情願地被套路。
04
脫離手機到底會怎樣?
我突然想起有一天,我的手機壞了。當時我很焦慮。畢竟,每天有好多微信和電話,如果沒法回的話,那些事情該怎麼辦,那些人會怎麼想。
第二天手機修好,第一時間打開微信。我發現,其實也沒有幾個信息,我朋友圈裡的朋友們好像也不在意我是否還存在。
因為如果真的需要聯繫,或者有急事,其實大家有的是辦法能找到你。
而你所關注的別人的那些情緒啊,事情啊,其實對你的生活毫無影響,也毫無用處,反而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團糟。
而那個沒有手機的日子,我沒法刷視頻,沒法看美劇,也沒有什麼別人的朋友圈會打擾到我。只能翻開了一本落了灰的書。然後給自己慢悠悠地泡一杯茶。
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寧靜和歡愉,我突然發現,我們常常抱怨生活的無趣、平庸和瑣碎,但毫無質量的生活就是這樣造成的:
99%的精力和時間都在關心那些和我們無關的人和事,而忽略了那1%我們最該認真對待的部分——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愛的人,以及,我們自己。
而極致、簡單、高效的生活,才是生活幸福的關鍵。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詞叫做成本,你想要的越多,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你佔有的越多,維護的成本也越高。
你手機裡的好友越多,刷朋友圈的時間也就越長,你買的房子越大,你每個月要付的房貸就佔你支出的比例越高,你佔有的東西,同時也在佔有你。
曾有人算過一筆帳,一天24小時中,除了8小時睡眠,2小時吃飯,1小時洗漱上廁所,1小時交通,3小時閒聊、上網、打遊戲……滿打滿算,能你真正用來學習、工作、生活的時間,其實是不到8小時的。
而這8小時裡,我們又用了多少時間,去糾結「怎麼買東西才能省錢」,「晚上該吃什麼」,」他到底愛不愛我」,「今天開會沒發言好真的太丟臉了」這樣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
不是生活老為難我們,而是我們老為難自己。
汪涵在《野生廚房》節目中採訪過蘇見信,信說他從來不用智慧型手機,因為,他自己不喜歡被束縛,不希望被手機捆綁。
汪涵本身也沒有微博,他說:如果整天只在網上看美麗的花,你永遠聞不到花香。
歌手李健不止一次在節目中表示過:「我的手機沒有微信,但人比較有威信。」
快節奏的生活裡,殘酷的壓力之下,我們都在夾縫中尋求愜意。
然而梭羅說:「有時間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才是真的悠閒。」
我的一個閨密,一年前,停了手上的工作,跑去國外浪了一年。這一年,她基本上屬於失聯狀態。前兩天,她回來了,問我們,她離開的這一年,有沒有什麼新鮮事。
我們告訴她,誰誰誰又出軌了,誰誰誰又離婚了,誰誰誰現在很火啊。她聽完後,淡淡地說,好像和我也沒什麼關係啊。
所有人都沉默了一下,然後問她,你這一年在外面玩得怎樣啊?
她說,這一年,她基本上把整個地球跑了一遍。從歐洲到南美洲,從杜拜到北極圈。她在尼泊爾坐三角翼滑翔機飛入喜馬拉雅,在巴貝多潛入亞特蘭蒂斯,在亞馬遜河漂流順便看星空,在死海玩漂浮,在西班牙參加鬥牛節……
她居然清清楚楚地記得每個月每一天怎麼過的,見過什麼人,拍了什麼樣的故事。
她問我們,你們呢?
大家面面相覷,我張口想描述什麼,居然發現除了說出幾個新聞八卦之外,完全想不起來這些日子都是怎麼飛速流走的。
她走之前,我們在刷朋友圈,可以隨口說出來各種八卦,娛樂新聞。
一年後,我們還是在說別人的生活,而自己是怎麼過的,卻是一片空白。
後來我問她怎麼想的,她回答的一句話我特別喜歡:
「別在生活裡找你想要的,而是要去感受生活所發生的。」
要知道,所有幸福的生活都必然指向安靜,因為只有在安靜的氣氛中,人生才能產生真正的樂趣。
就像之前看到過董卿的一個採訪。
她說,她的臥室裡,沒有電視,也從來不會把手機帶上床,反而睡前雷打不動的一個小時閱讀,才是她一直有的習慣。
這個時候所有人才知道,這個一直被稱為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人,我們總能見她在舞臺上怡然自得、任何狀況下都是不慌不忙,頭頭是道。原來背後,有著如此「自律」的生活狀態。
所以,其實這世上哪有不能放下、必須要玩的手機?
畢竟,時間花在哪裡,生活就會給你帶來什麼結果。就算手機已經是生活裡的必需品,但我們也可以主動去成為有選擇性的一方。
美好和真正的生命的快樂體驗近在咫尺,前提是,你要看見。
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聯繫我方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