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今年,全黨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為獻禮建國70周年,多彩貴州網特別策劃系列報導——《閃光的初心》,以歷史為經、現實為緯,追尋初心的力量。7月1日起,該系列報導將陸續推出,敬請網友關注。
【閃光的初心】聽貴州烈士後人講述先輩故事 追尋初心力量
特邀嘉賓:
冷啟中(冷少農烈士長孫)
龍華根(龍大道烈士侄孫)
李朝貴(貴州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
主持人:多彩貴州網記者 張玥
主持人:在前期進行資料收集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冷少農烈士曾經給家裡寫過一封長達14頁的書信,是什麼原因,會給家裡寫這麼長的一封信呢?
冷啟中:爺爺(冷少農)本科畢業後,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1925年,聽說廣州的形勢很好,孫中山在那裡辦了黃埔軍校。爺爺放棄了安穩的生活,到黃埔軍校參加革命。當時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經周恩來、周逸群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爺爺受周恩來的派遣,到南京打入國民政府高層軍事要害部門,在何應欽身邊(為)共產黨搞情報工作。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對家裡面不能直說。家裡寫信幾次催促他回家,他也沒有回。所以他的母親非常著急。(回信給家裡時)爺爺又要安慰親人,又要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說清楚,所以寫了一封14頁5000字的長信。信的複印件,今天我帶來了。信裡面說,他看見外面眾多受苦受難的人。「我要使他們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完成這件事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實現。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所以就談不上回來不回來了。」
由於當時的特殊環境,(爺爺)不能向親人直說他的工作(是什麼)。只說為窮苦的人們做好事,為他們的生活謀求好轉。就是用這些淺顯的生活道理,跟家裡人說。家裡面人(一度)懷疑他在外面成家。他在信裡說:「我的工作是非常艱辛的,非常危險的。如果成家,又影響了另一個家庭,所以在外面是不可能成家的,請家裡面的人放心。」
主持人:「一個人除解決自身的問題而外,還須顧及到社會人類......」冷少農烈士在給兒子的回信中這樣說。對於這句話,您怎麼理解?
冷啟中:這句話,我們一直牢牢地記在心裡。雖然我的父親和爺爺沒有見過面,但是太奶奶用寫回家來的家書,教育我的父親。
解放初期,土匪肆虐。周邊縣的土匪頭子聯合起來要攻打縣政府,我的父親在親戚口裡得到了消息,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給當時縣人民政府的書記和縣長,匯報了這個事情。政府就主動出擊,消滅了周邊的土匪。
我的父親,也用爺爺書信上的內容來教育我們,要兢兢業業地工作。我在甕安縣從事教育教學、教師培訓工作,退休之後,我寫了一本專著《教師必備十大職業精神》,還到大專院校、機關宣講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勵青少年、年輕幹部聽黨的話跟黨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主持人:冷少農烈士原名叫冷肇隆,他為什麼想到要改名字呢?
冷啟中:因為他少年時代就立志要尋求救國濟民的道路,要為民族作出貢獻。所以當他成年懂事以後,他認為原來的這個名字不符合自己的理想。當時老人給他取了名字,就是為了叫他長大了以後把家庭搞興隆發達,但是他認識到要為社會做貢獻,就把名字音同字不同,改成多少的少,農民的農,把「肇隆」改為「少農」。
主持人:改名,為了立下初心,為了牢記使命。還有一位貴州籍烈士,在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之時,為了紀念自己走上光明道路,將原名龍康莊,改為龍大道。今天,龍大道烈士的侄子龍英文也來到了多彩貴州網演播室,我們想通過您了解一下,龍大道烈士出生在貴州錦屏縣茅坪鎮,道阻山高,他是如何接受到新思想薰陶,繼而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龍華根:龍大道烈士是我爺爺的親弟弟,我稱呼他為二爺爺。茅坪鎮是貴州和湖南的交界,盛產杉木,沿著洞庭湖上來就是沅江,再上面就是清水江,茅坪鎮就在清水江邊上,革命的思想就從湖南往貴州這邊傳播。
當時傳播革命思想的是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兩位會員,一位會員叫做吳志賓,另外一位會員叫黃竺笙,來到茅坪鎮辦學堂,當時我的曾祖父很支持我二爺爺到新學堂去接受新思想,二爺爺到新學堂裡面就接受了革命的思想。
(二爺爺)考入上海大學後,進一步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在上海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加入共產黨之後更加堅定了自己革命的初心。
主持人:龍大道烈士常年在外,投身革命,家人是否對他有過不理解呢?
龍華根:最開始大家都只知道他在外面是求學,不知道他在外面是搞革命,直到1924年。因為他當時在上海大學讀書,黨組織準備把他派到蘇聯的莫斯科東方大學,進一步接受共產黨的思想(教育)。當時因為共產黨的經費比較緊張,如果到蘇聯求學,可能自己要自籌一部分經費。
1924年,龍大道回到自己的家鄉,籌措經費。我的爺爺也就是在那時候,跟他交談過程中才知道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家裡其實是特別支持他幹革命事業的。我們家是一個木商家庭,家裡有一定的家底,家裡老人為了支持他這個經費,就把我們家裡面特別好的一塊山賣掉了,給他籌出來1萬塊大洋。他就順利的到蘇聯去留學了。
20來歲就要結婚了,當時他已經20多歲了。我的曾祖母還有我的太祖母,對他的婚姻問題有點不太滿意。
主持人:他的哪一句話,對您的人生產生了影響?
龍華根:我出生在80年代,通過看(二爺爺)的傳記,還有聽家裡老人敘述他的故事來了解他。這個傳記我是看了很多很多遍,其中有一句話:「革命一定會成功,人民一定會勝利。」這句話對我的觸動是比較大的。(二爺爺)這種對革命的理想信念,堅定自己初心的這種信念,一直影響著我。
我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研究生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而且有幸在讀研究生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這種信念。最近單位派我到錦屏縣鍾靈鄉去做駐村幹部,做扶貧工作,我也要把我二爺爺龍大道烈士對革命的這種精神帶到工作中去,打贏脫貧攻堅戰,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持人:革命時期,貴州湧現出許多為爭取人民民主和民族獨立,為新中國解放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革命先驅。接下來的問題,想請問李朝貴老師,您認為,在貴州籍革命先烈的身上,有著哪些閃光的初心?
李朝貴:像剛才兩位烈士的後人說的,類似於冷少農、龍大道這樣的先烈在貴州還有很多,比如說周逸群、曠繼勳、還有王若飛等等。他們都是出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紛紛走出貴州的山門到外面去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直到後來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類似於這樣的還有很多無名的烈士,他們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比如說在楊成武的回憶錄裡,就提到在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攻佔臘子口的一位貴州人,為取得臘子口的勝利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在回憶錄裡,他只說只知道他是一個在雲貴川加入紅軍的小戰士,他們平時在隊伍裡就叫他「雲貴川」,或者叫「苗娃」,他的姓名都沒有留下來。
後來我在湖南一位長徵老戰士寫的一篇回憶錄裡,就講到這個人說到這些事,說他姓劉。就是類似於這樣的人,在我們貴州革命時期有很多。比如說整個長徵時期,跟著紅軍走的貴州子弟兵,據我們當時研究室統計就接近2萬人,後來有很多都下落不明。(很多人)在長徵途中都犧牲了,真正到陝北的也是其中的極少數。
這些貴州子弟兵,他們都是為了民族的解放,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都不忘自己的初心,奮勇前行。
主持人:貴州作為抗戰大後方,為前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這方面的情況,您可以向我們介紹一下嗎?
李朝貴: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局部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全面抗戰爆發。在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的影響下,東北華東還有東南沿海大片國土淪喪,就連國民政府的首都也遷到了重慶,大量的國土淪陷,沿海發達地區的工廠、學校、軍工企業,還有故宮裡面保存的很多國寶都紛紛遷往貴州、四川、陝西、雲南這一帶。
雖然說貴州本身的經濟力量比較薄弱,但是為我們的前線還是提供了很多的人員支持和物質支持。貴州為了前線的勝利籌集軍糧,為了從國外資源中國的抗戰物資運到抗戰前線,當時的24道拐也就是滇黔公路必經貴州,很多民眾為了修建這些公路橋梁,做出了大量的犧牲和奉獻。這些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也體現了他們為民族獨立,為人民幸福所作貢獻的無畏精神。
主持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對處於新時代新徵程道路上的我們,究竟有什麼意義?想請李老師繼續解答。
李朝貴:大家都知道,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經過了貴州,他們活動的足跡遍布了貴州的60多個縣市,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紅色遺址遺蹟,這些遺址遺蹟生動地再現了我們黨當年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作出默默無聞地犧牲和奉獻,也正體現了他們在加入共產黨時的初心和使命。
今天,貴州正在大力開展脫貧攻堅。我們更應該大力弘揚長徵精神,講究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主持人:追憶先烈不忘初心、繼承遺志繼續前進。感謝三位嘉賓的精彩分享,也邀請大家通過眾望客戶端、多彩貴州網,持續關注系列報導——《閃光的初心》。
策劃 :陳麟統籌、編審:熊鶯文案:張玥 李遠莉主持:張玥錄製:王曉 肖子燁片頭:謝縉後期:賈過之 張玥 李遠莉 文彬 特別鳴謝: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