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Vogue》雜誌結緣多次後,蕾哈娜這次登上英國版《Vogue》封面的意義尤為不同——她是該雜誌成立102年來第一個出現在九月刊封面的非裔。對於時尚界來說,九月刊最厚、廣告也最多,像是前一年的時尚趨勢總結,因此最為人重視。而這一次,彩妝藝術師 Isamaya Ffrench為她設計的眉毛造型成了本刊最大亮點,不僅又細又長,還以誇張的弧度肆意彎曲著。從這一造型引起的熱烈討論來看,今年的九月刊可能要脫銷了。
自從7月31日英國版《Vogue》主編Edward Enninful公布了封面照後,社交媒體上對眉毛的評價就有兩極化的趨勢。
有人覺得太戲劇化不夠日常,甚至還有媒體專門寫了篇文章提醒人們不要衝動模仿。《赫芬頓郵報》專門採訪了毛髮行業研究者Elizabeth Cunnane Phillips,後者稱不斷剃眉毛會破壞毛囊,最少也需要3、4個月才能長回來。其實蕾哈娜的眉毛是化妝師先用遮瑕膏蓋住,再根據骨骼線條徒手畫上的。可能在跟風流襲來之前,《赫芬頓郵報》對粉絲們發出善意的提醒也有一定作用。
圖片來源:voguebritish
對細眉認可的人們認為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Vogue》只是在致敬復古眉形。
細眉潮在1920年代就出現了。那時,好萊塢性感女星Clara Bow和演員Jean Harlow就是這樣畫眉的。到了1980年代,美國歌手Donna Summer、英國歌手Twiggy以及常出沒在Studio 54的時尚名流們把這股風潮引領了起來。1990年代末,超模Kate Moss和美國演員Drew Barrymore演繹了更為光滑和精緻的細眉。
接下來的十年裡,眉毛的畫法逐漸趨於自然,人們回到了根據臉型和眼形畫眉的習慣之中——直到英國鬼馬超模Cara Delevingne那兩條天生濃密的粗眉出現。
從左至右:Marlene Dietrich、Kate Moss、夢露(圖片來源:vogue)
正是因為Delevingne,粗眉在2010年後變得越來越火,美妝博主、KOL們爭相效仿,一度讓像睫毛膏一樣的眉毛膏躋身於熱門化妝品之中。
不過粗眉也有歷史可循,只是比細眉潮的出現晚了十幾年。1940年代末,美國演員Lauren Bacall前粗後細、前重後輕的眉毛讓人記憶深刻。後來,1960年代的Elizabeth Taylor和奧黛麗赫本等女星都讓濃密的眉毛成為審美標準。
Cara Delevingne
Lauren Bacall
Elizabeth Taylor和奧黛麗赫本
即便超細眉毛曾出現過,今天許多人對眉毛的認知還是受到了蕾哈娜造型的衝擊。
不過,想到這一大膽造型是出自Isamaya Ffrench之手,便也不奇怪了。如果回顧她此前的妝容作品,會發現她的審美標準一點都不大眾化,臉上爬滿了黑色的「蟲子」、或是「印滿」了格紋,眼睛被「縫起來」……這些以假亂真的彩妝手法和道具造成了極強的視覺衝擊。相比這些,兩條細長的眉毛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BBC的採訪中,眉毛工作室Shavata Brow Studios的創始人Shavata Singh說,已經有很多人想要擺脫厚重的眉毛了,她希望蕾哈娜的造型可以再一次為眉毛妝容帶去「輕時尚」的感覺。「反正眉毛會長回來的,」她說,「嗯……十有八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