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分享一個自己的真實經歷,小時候同桌是個全科優勢的超級學霸,某天我問他:「你家長是不是管學習管得特別嚴呢?」
他卻搖搖頭:「我爸媽都不怎麼管我學習啊。」
令我一陣語塞,當時的我還認為同桌在吹牛,直到後來遇到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他們優秀的表面和背後的付出,才知道:
學霸的家長確實從來不管他們學習。
2020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總分726分,語文136分,數學149分,英語148分,理綜293分。
被問到學習秘訣時,謝欣穎的班主任說,「她的學習習慣特別好,讓我都感覺很佩服。」
比如:
她不刷題,不上輔導班,但上課時保證100%專注力;
她非常注重細節。她寫學習經驗分享,不僅邏輯嚴謹,還會逐一校正錯別字。
這樣的孩子是怎麼培養的?
謝爸爸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沒有培養過。
但這個「沒有培養」,並不是兩手一攤的撒手不管,而是從小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孩子一歲多開始,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
「她看不懂的時候,家長就給她講,讓孩子看圖;慢慢的,她自己看了給我們把故事講出來。」
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學習的習慣,父母5歲起就帶她學習鋼琴,最終通過了鋼琴十級考試。
當然,學霸的養成是方方面面的,邏輯能力、鑽研能力、認真細緻的習慣......這些好習慣。
如果父母從小都逐一幫孩子去鍛鍊、刻意培養,即使天賦上不到狀元的程度,相信未來也一定不會差到哪兒去。
的確,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家長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
但是如果能夠將孩子的習慣養成,那麼成績的進步也會是顯而易見的。
如今社會不再是以前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環境,我們已經看到過非常多的例子,由於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過度幹涉,而導致情緒的崩潰,分數的暴跌。
哪些行為是過度幹涉?
● 反覆強調
&34;很多家長喜歡這樣反覆的催促孩子。
但是這樣的反覆強調很容易變成嘮叨,從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催我學,我越不學」,讓孩子對學習的反抗情緒越大。
● 監督式陪寫作業
全程指導,看到哪裡不對,立刻指出來,讓孩子擦掉重寫,不僅不利於孩子獨立思考,還導致孩子特別依賴,沒人陪他就坐不住。
● 數落、抱怨
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覺得自家孩子什麼都不行。讓孩子產生壓力,失了自信。
● 疲勞式教育
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再增加學習時間,學習題目,這就是疲勞式教育。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學習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最終只能是欲速不達,從而導致孩子越來越學不好。
● 包辦、陪讀式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都替他操心,問長問短,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
曾經有一張照片引發家長圈討論,有位母親在地鐵上看書,身邊的孩子也自然地捧著書看。
在他們邊上另一位母親正盯著手機玩遊戲,坐在她身側的孩子也探著頭一起看手機。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你暴露給孩子是什麼樣,他就會吸收什麼樣。
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優秀的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質幾乎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而懶孩子的很多毛病也能在家庭裡找到根源。
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不一定多優秀,但家長至少會管住自己,向孩子示範好的生活習慣,那些不好的習慣,父母也儘量遠離,教育孩子時顯得更有說服力。
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如果朋友們認可本篇的觀點,希望多多點讚支持哦,如果有其他看法也可以在評論區提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