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0年樂天宇教授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民辦高校九嶷山學院開始,我國民辦高校已經有40年的歷史,目前已經達到800所左右,這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是一種補充,也使很多年輕人有了實現大學夢想的機會。
但是,現實情況下,我國的民辦高校並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深受青睞。很多考生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報考民辦高校。究其原因主要是如下。
1、就讀民辦高校費用較高
民辦大學沒有國家的財政支持,運轉主要靠學費收入,所以學費比較昂貴。學費通常根據學校、不同專業的不同,大多數在13000-18000元/年,個別民辦大學會超過20000元,而公辦高校學費多數在5000元/年左右。所以,相對公辦高校,要高出10000元/年左右。而且讀大學除開學費外,還有住宿費,書本費生活費,一年下來怎麼也要四五萬,所以,一般工薪的很難負擔,而不敢報考民辦高校。
2、一般的民辦高校教師的責任心都不是很高
多數民辦高校的教師隊伍專職教師少,兼職教師比例過高,因此,教師隊伍自然缺乏穩定性。
而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待遇和公辦高校不一樣,公辦高校的教師屬於體制內,公積金、養老保險等都有足夠的保障。雖然少數民辦高校已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師資隊伍,但是,因為公積金、養老保險等待遇無法和公辦高校同等。所以,很多民辦高校的專職老師往往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有機會多半都要往公辦跑。至於兼職教師,當然更加不會一心一意的工作。
3、民辦高校的教育水平一般都不是很高
對於大學,人才培養是其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但由於民辦高校辦學主要靠學費,以學養學,學校又要賺錢,所以,投入一般不足,為了節約成本,課程設置不具備獨立性而是有極大的模仿性。
民辦高校在教學經費上投入不足,一方面難以引來高水平的教師,另外一方面,基礎設施、人才培養質量、教學實訓條件、實踐能力培養也往往是「得過且過」,一完成為標準,從而無法在教育水平上下足功夫。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普遍低於公辦高校。
4、民辦高校學習風氣不夠好
一般民辦高校的招生條件寬鬆,錄取分數線都相對較低,生源質量相對不如公辦大學。因此,學生的質量良莠不齊,魚目混雜,加之個別學生家庭條件優越,攀比之風存在,而學校的監管和管理能力經常不足,因此,民辦高校的學風相對不濃,從而影響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認可度。
當然,民辦高校也有自身的特點,比如專業設置靈活,注重市場對接,畢業就業往往能夠趕上「熱點」。而有些民辦高校經過發展,辦學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所以,是否選擇民辦高校就讀,還是要看自己的情況,比如,在民辦高校的本科和公辦高校的專科之間,我們還是要選擇本科,畢竟這個社會對文憑的要求越來越高。況且,即使進入民辦高校,只要自己努力,將來考研,也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