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莫溝記住鄉愁

2020-12-24 大河網

    □本報記者馮佳志通訊員毋昆

    初秋九月,沿著青石板路走進孟州市西虢鎮莫溝村,映入記者眼中的儘是明清時期風格的建築,青磚石瓦中,民居、茶館、酒吧、咖啡屋、工坊、圖書館、農村淘寶店,應有盡有。隔著路旁柵欄向遠處眺望,鬱鬱蔥蔥的樹木環繞著碧波蕩漾的湖水,光影跳動中閃現出幾處窯洞,自然淳樸的田園風撲面而來。

    莫溝,這座兩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經過改造,變身為「鄉愁」的寄託——「老家莫溝」,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尋找「老家記憶」。

    找到心中的「根」

    莫溝村裡有183孔窯洞,其中131孔是明、清、民國時期遺留,是個地道的古村。

    這個古老的村莊曾被當地列為產業集聚區建設整體搬遷對象,差一點就消失了。2015年4月,孟州市決定放棄大拆大建的老路子,轉而以「一修復三實現」的思路就地進行改造,建設「老家莫溝」。

    莫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凱說:「傳統文化,是莫溝村的根,是莫溝村的魂,也是這座古村落的魅力所在。莫溝村能夠保留下來,靠的就是傳統文化。」

    莫溝村的「古」,不僅在其表,更在其裡。走在莫溝村,記者仿佛置身舊時街道上,兩旁一家一戶的門牌上幾乎都掛著家訓,傳統文化的符號在莫溝處處體現。「家訓時刻提醒自己注意一言一行,還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家家戶戶的傳家寶。」村民萬紅舉說。

    莫溝人的精神面貌在悄悄地發生改變。村民主動將河床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交還給集體,能工巧匠放棄外出務工的機會投入到村子建設中,鄰裡糾紛少了,家家和睦了。

    村民們說,村裡開展的「和睦家園」行動,讓大家找到了心中的根。在「和睦家園」大講堂,知名專家講課,村民們現身說法,通過學習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精髓,將忠、悌、孝、信、禮、義、廉、恥「傳統八德」牢記在心,讓文化血脈得以傳承,精神家園得以堅守。

    古村煥發青春

    「老家莫溝」不僅鐫刻著傳統文化印記,還承載了現代文明符號。

    村裡引來了天然氣、自來水,通上了網際網路,建成了醫療所、養老院、小學、銀行網點,還有了公交車……身處這座古村,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眼中儘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交融的景象。

    「自從村裡有了圖書館,娃兒們每天晚上都願意去看書,圖書館裡很安靜,有的小孩還在裡面寫作業。」村民苗建莊告訴記者。

    在莫溝村大大小小的窯洞中,藏著一座中國首家24小時開放的村級窯洞圖書館。這裡有兒童閱覽室和成人閱覽室,館內5萬多冊藏書全是愛心人士捐贈。館內配備的電子借閱機,存儲了大量電子書目,只要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書籍的全部內容就會免費下載到手機上。

    房前栽花,屋後種樹,樹葉漚肥……在莫溝村,記者看見的是一幅「藍天、碧水、綠地」的美麗鄉村畫卷。村民莫從發告訴記者:「原來村裡廢舊電池、廢舊燈管隨處亂扔,現在咱村裡一節電池換一瓶礦泉水,老百姓主動去拾垃圾、撿電池,汙染減少了,老百姓素質也提高了。」

    自從村裡有了垃圾分類處理點,曾經隨處亂堆垃圾的現象不見了,街道上、角落裡都變得乾乾淨淨。可回收垃圾有償回收、分類存放,不可回收垃圾統一無害化處理,莫溝村將各類垃圾綜合處理回收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在莫溝村南,東溝下遊,一片人工溼地讓村民吃上了更加乾淨的水。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村裡的生活汙水,經過管網收集,被輸送到汙水處理池,經過濾之後再進入溼地處理系統,通過溼地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氨、氮等物質,能夠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淨化。

    「我們的汙水處理系統投入使用之後,每天處理生活汙水500立方米,使莫溝的汙水達到了零排放的目標。」楊凱說。

    「鄉愁」化為生產力

    為了吸引青年人積極加入「老家莫溝」建設,莫溝村成立了熱血青年群、青年突擊隊等志願者組織,讓青年人留得住、幹得好,成為「老家莫溝」建設的主力軍。

    村裡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立了餐飲民宿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老年互助合作社,吸納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由村集體控股,並對積極吸納社員和為養老院捐款的農戶和公司進行返點讓利。

    近期,莫溝村正在營造水滸文化氛圍,需要製作各種旗、牌,工作量大,支部委員萬紅舉便在熱血青年群裡做動員,於華華、苗爭光、苗錚錚、苗建民等一批年輕人立即響應,短短兩天時間,全村的門牌、旗、地標全部安裝到位。

    村內要建一批文化牆,如果工程外包要花費將近兩萬元,並且工期很長。得知這種情況,村幹部張流與村內能工巧匠老萬商量,開車到洛陽進木料,發動村民動手做。安裝現場,村民們有的挖土基,有的熬瀝青,有的抬木架,有的和水泥,能幫上忙的都來搭把手,僅用了三天,古色古香的文化牆便做好了,總造價僅有外包價的五分之一。

    莫溝村的變化和發展有目共睹,村莊有了活力,文化有了自信,許多青年人開始回鄉創業。今年31歲的謝靜在村中經營著一家農村淘寶店,她向記者介紹:「農村淘寶對村民的作用可大了,在網上購買大件家電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能送貨上門,省了村民跑腿磨嘴的工夫。不光是咱村,附近村的人都在這買東西,物流車每天都要往村裡來。」

    目前,莫溝的許多村民通過經營賓館、農家樂、茶館等走上了致富路。

    在莫溝人的努力下,村子變得越來越美了,越來越美的村子,讓莫溝人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相關焦點

  • 記住鄉愁,老家莫溝
    古樸潔淨的村中街景    □本報記者楊遠高文/圖    1月7日,記者在孟州市西虢鎮莫溝村採訪時發現,莫溝村的旅遊觀光業已初見規模    從2015年開始,莫溝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本著「不砍樹、不填窯、不扒房,讓農村回歸自然樸實狀態」的原則,對村莊重新定位,一改過去大拆大建的做法,將原本納入孟州市產業集聚區拆遷規劃的村落保留下來,打造「產村融合」發展的美麗休閒鄉村,留住鄉愁留住根,將莫溝打造成「窯洞裡好漢坡,共富溝養生島」。
  • 《老家莫溝》(作者:喬望建)
    分外嬌嬈的百草園播散著村寨的陣陣芳香一條老街 一壺老酒漫步在樹蔭下暢想著心曲餐館裡鑲嵌著濃濃的鄉情這就是老莫溝久遠的縮影老家莫溝烙印出多少回憶莫溝老家雕塑著多少妙齡美景莫溝老家老的笑語非凡老家莫溝樂的熱血沸騰一道鄉間路
  • 老家莫溝:「內外兼修」讓鄉村更美鄉愁更濃
    莫溝村委主任苗東武說,進入三月以來,村裡利用春季綠化的大好時機,著力打造綠樹沿道、繁花遍地的景觀效果,把美麗鄉村建設得更美,讓老家莫溝的鄉愁氣息更濃。春節前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做了充足準備、計劃舉辦新春文化廟會的莫溝村一下子「停擺」,所有民宿、遊樂設施關門停業,汶水湖邊、小火車裡、玻璃天橋上,沒有了遊客的笑臉。
  • 老家莫溝又出名了!
    在「老家莫溝」項目建設過程中,該村黨支部始終堅持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和「1+3」工作模式。項目自啟動以來,共實施了49次決策程序,涉及5000多萬元資金(股金),從規劃、設計到招標、施工以及運營、管理等每個環節,都讓村民全過程參與,全程決策。
  • 老家莫溝慶佳節,精彩活動嗨翻天!
    老家莫溝慶佳節,精彩活動嗨翻天! 賞美景、看表演、品美食……10月1日,老家莫溝熱鬧非凡
  • 公告:相約春天、老家莫溝,我們恢復開放啦!
    尊敬的各位遊客:「老家莫溝」於2020年3月24日起全面恢復對外開放。為了給廣大遊客朋友們提供更安全的參觀遊覽環境,莫溝村對全村內外環境採取了全方位消毒防疫措施,對全體商戶進行了專業的防疫安全服務培訓,為更好滿足遊客需求,現對「老家莫溝」對外開放相關事宜做如下公告:一、開放時間自2020年3月24日起,「老家莫溝」全面恢復正常開放。
  • 河南莫溝為中國新農村建設探路
    大批參觀者走進莫溝。記者王頌攝河南莫溝,一座三面環溝、一面傍水的普通北方小村落。村內保存著許多完好的明清民居,斑駁的磚雕與歷經風雨的窯洞,真實記錄了一個傳統古村落的興衰歷史。莫溝坐落在孟州市產業集聚區內,四周蓬勃興起、不斷擴張的工業企業,使這個有著700多口人的中國北方村落更顯蕭條和破敗。莫溝該何去何從?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 水泥森林留不住鄉愁,農村老家要有一座房子
    最近跟一個在省城鄭州的同學聊天,同學說最近正打算在農村老家蓋房子或者縣城買房子。我很是奇怪,疑惑地問:「你不是在鄭州買了房子了嗎?為啥還在老家蓋房子?」同學:「你在村裡和縣城都有房子,所以你不懂!」他淡定地,不緊不慢地說:「看來你真的不懂」同學抽盡最後幾口煙,沉默幾秒鐘,打開了話匣子:「你逢年過節就帶老婆孩子回老家,我怎麼回?家裡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之前家裡窮,老房子都沒有翻新。真羨慕你呀,能經常跟村裡街坊鄰居喝個小酒,侃侃大山,聊聊村裡的家長裡短。如今我只能住在高高的水泥房裡,不接地氣,留不住鄉愁啊」同學的一番話,確實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裡話。
  • 老家的籬笆!能安靜閱讀鄉愁的都是大神?
    籬笆紮起來也不難,先是挖一溜半尺深的溝,再每隔一段距離埋一根木樁,然後將那些樹枝、竹棍什麼的在溝裡埋好踩實,用草繩或布繩編製成排,以木樁固定上,籬笆就算是紮成了。籬笆和厚道的鄉親一樣好說話,門前院後,土坡溝底,哪兒都可安家。在村裡,籬笆通常只有半人或一人高,主要用來防止禽畜。如果防人,決不是不可逾越,它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告訴人們,這兒是我的領地。
  • 河陽、誦——莫溝:四月桐花落砌香
    ——陳翥《西山桐十詠桐花》時至暮春老家莫溝的桐花競相開放花團錦簇 目不暇接桐樹花開 如少女情竇初開在春季裡晚開的花朵 有著恬淡的氣息
  • 遼寧撫順莫地溝:「鬍子溝」變形記
    走進莫地溝,眼前出現的是一座座布局有致的6層樓房。廣場上,有曬著太陽的老人、有拉著家常的婦女、有追逐打鬧的孩子。很難將其與曾經的棚戶區聯繫在一起。  當年的莫地溝是撫順乃至遼寧棚戶區的縮影。遼寧的棚戶區大體有兩種,一種在撫順、阜新等城市,叫做礦山棚戶區,主要因煤而生;另一種在瀋陽、鞍山等工業城市,棚戶區與重工業聯繫在一起。居住在這兩類棚戶區中的人數曾多達200餘萬。
  • 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襄陽篇開機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韓犁夫 實習生李詩帆)12月10日,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襄陽古城——匯通南北 崇文尚義》在襄陽薈園舉行開機儀式。副市長龍小紅出席活動。龍小紅對央視攝製組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襄陽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和發展現狀。
  • 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徵集主題歌歌詞 溫州作者入圍
    央視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徵集主題歌歌詞,日前確定30首入圍作品,樂清作者趙小明以一首充滿鄉愁的《江城子·鄉愁》成功入選。趙小明,64歲,樂清人,現居住上海,喜歡書法、詩詞。他的詩詞作品曾入選浙江大學110周年校慶詩集《詩詞浙大》等刊物。「飛星趕月夢中遊。
  • 央視《記住鄉愁》欄目組來大美襄陽四中拍攝取景啦!
    有著2800年建成史的襄陽,憑藉著貫通南北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積累,在中國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和文人薈萃之地,也正因為襄陽是一座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城市,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欄目組近日來到了襄陽,透過他們的視角和鏡頭來紀錄襄陽城的風採和傳奇。
  • 以花為媒詮釋遠方,夢裡老家講述詩畫般的鄉愁故事,上新了婺源
    (圖文\幸福花園兒)「夢裡老家」或許才是「烏託邦」式的理想家園。而就在江灣這個古老的村鎮裡,一個集吃喝娛樂購為一體的演藝小鎮,眼見它拔地而起,眼見它賓客滿盈!這一手筆,猶如錦上添花,讓寧靜安逸的賞花之旅頓時增添了熱鬧歡愉的氣息......(圖文\幸福花園兒)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錯!
  • 西安玄鳥樂隊將亮相央視《記住鄉愁》元旦晚會
    騎白馬,帶腰刀……」記者獲悉,來自西安的玄鳥樂隊講帶著原創歌曲《月亮爺》走上央視的《記住鄉愁》元旦晚會,這首充滿陝西傳統文化韻味的歌曲,將會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領略陝西音樂的無窮魅力。騎白馬,帶腰刀……」記者獲悉,來自西安的玄鳥樂隊將帶著原創歌曲《月亮爺》走上央視的《記住鄉愁》元旦晚會,這首充滿陝西傳統文化韻味的歌曲,將會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領略陝西音樂的無窮魅力。
  • 和《鄉愁》一樣動人!著名詩人瘂弦把南陽老家「槌衣石」搬到加拿大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有這樣一位詩人,在耄耋之年,把幾十年漂泊的鄉愁和餘生對故鄉全部的思念,默默安放在一塊槌衣石上。他,就是河南南陽籍著名臺灣現代詩人瘂弦。晚年移居加拿大的瘂弦,從老家南陽運來一塊其祖母和母親生前用過的槌衣石,安放在溫哥華的家門前。
  • 「記住鄉愁——漳浦剪紙精品展」在漳州圖書館展出
    10月22日上午,「記住鄉愁——漳浦剪紙精品展」在漳州圖書館展出,此次展出的剪紙作品有80餘幅,其中包括已故的「四大名剪」和漳浦剪紙的傳承人的作品。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充分展現了民間花姆的精湛技藝和崇高的藝術成就。
  • 鄉愁,一根精神的臍帶——讀《一碗米粉的鄉愁》有感
    導語——生於1922年的饒平如老先生寫《一碗米粉的鄉愁》,娓娓道來的敘述筆調,像春天的風輕柔地吹過水麵,在讀者的心湖裡泛起層層漣漪……《一碗米粉的鄉愁》邱建國/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讀鄉愁患者、米粉達人丘山的詩《南城人與米粉》:每一個南城人/生下來時/一根臍帶剪斷了/另一根叫做米粉的臍帶
  • 【鄉愁小文】老家
    歲月不居,記憶中很多故事都模糊不清了,而越來越清晰的卻是農村老家的影像。到城市生活打拼,是曾經很多農村孩子的理想,其中也包括我。那年,在一片期許中,我考上了大學,來到了城市。有人認為,老家就是父母,回老家就是看望父母。如今,自己過了不惑之年,這幾年回老家的願望逐漸增強,頻率也在增加。農村人實在,回鄉沒有太多的儀式感,就是買些生熟食、青菜,陪父母吃頓飯、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