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點院校錄取工作已經完成,包括復旦、交大、同濟在內的上海市全國本科重點院校,其上海生源超過了其他全國各地生源總和。在復旦,更是10個學生中6個上海人,且此種情形已在復旦延續多年,除了日常教學,上海話更是成為學校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因此百年復旦被記者戲稱為「阿拉復旦」。
近年來,國家重點大學「地方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反響,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質疑。百年復旦變「阿拉復旦」則是國家重點大學「地方化」的一個縮影。筆者認為,儘管重點大學「地方化」在短時間內可以有效解決當地升學難,為地方政府培養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同時也為學校贏得更多的地方財力物力的支持,但從長遠來看,重點大學過分「地方化」將貽害無窮。百年復旦變「阿拉復旦」並非好事,而是在固步自封、作繭自縛,甚至是自我扼殺。
首先,百年復旦變「阿拉復旦」嚴重損害教育公平,拿著全體納稅人的錢建設的復旦卻讓當地人享受著「最惠待遇」,這是典型的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事實上,近來社會各界對教育不公的質疑和詬病,很大程度上是指的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已經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重新審視教育改革政策的呼聲日漸高漲。
其次,百年復旦變「阿拉復旦」將會嚴重損害學校聲譽,影響教育質量,削弱發展後勁,跟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將會越來越遠。60%的上海生源讓復旦不再是一所名符其實的「全國重點大學」,而成了十足的「上海重點大學」。這一方面造成學生的同質性強,損害兼容並蓄的大學精神,同時「近親繁殖」傾向也會助長狹隘的地域觀念,扼殺創新精神;另一方面由於高校的這種過分「本地化」的環境,無形中給那些處於少數地位的「外地人」以壓力甚至歧視,使他們無法保持自己的風格,不斷被同化,文化和學術的多樣化趨勢被遏止。它反過來又強化了學校的「本地化」色彩,形成惡性循環。與此同時,「全國重點大學」概念的淡化和弱化,「地方重點大學」概念的強化,必然會失去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客觀上阻止一些高層次人才的進入。其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阿拉復旦」的形成是復旦對地方政府依賴性日益增強的必然結果。這種依賴性意味著大學精神日益矮化,大學目光日益短視,大學獨立性日益喪失。因為經濟上的依賴性,必然形成文化和思想上的受制和盲從。而世界一流大學的品格恰恰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不僅不應委身於大學的所在地政府,它的目光甚至也不局限於本國範圍內的優秀人才,而是廣招各國賢才,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事實上,「阿拉復旦」的不良後果已經引起了復旦管理層的重視,廣大教師也深有感觸。因為教師們深知,大學是一個需要各種思想火花碰撞的學堂,與高中完全不同。但本地生源一高,招進來的學生都是「本幫菜」的料。教師們的切身體會是,要發掘並融合各地特色,拓展學生視野和閱歷,這些年來越來越難。
總之,百年復旦變「阿拉復旦」對於復旦來說決非幸事,它的不良後果將是無形的,漸變的,也許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看不出,但一旦看出危害,要想調頭轉向,同樣非一日之功。復旦如此,其他全國重點大學也面臨同樣的形勢和境遇,如果不能及時到位地認識到它的危害性,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局和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