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是中國人夢想,託起這個夢想的基石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群體,也是最最普通的群體。他們中有百歲老人,有剛剛出生的孩子,因為有共同的夢想,他們告別祖祖輩輩生活過的故土,被時代賦予了一個共同的名字——三峽移民。
三峽移民,不是百萬人口的簡單重組。它所引發的巨大社會變遷,不亞於三峽自然景觀的滄海桑田變化。
1993年,國務院發布《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把開發性移民方針寫進了條例的第一章。三峽庫區人多地少,後靠方式安置的農村移民,耕地分配不足,一度出現新的坡改梯運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為此,1999年,國家進一步調整三峽工程移民政策,把本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自找門路安置相結合,庫區13萬多移民分別被安置到11個省市。
三峽工程建設,升高的不僅僅是水位,還有庫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客觀地說,建設三峽工程,使三峽庫區人民的生活環境至少進步了五十年。
三峽工程建設,讓移民告別故土,也讓移民告別了封閉、貧困和落後,這是三峽工程給予廣大移民最好的饋贈。
百萬大移民——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壯舉,被中國人創造。
人類改造了自然,也被自然改造。三峽庫區,在新的時空背景下,家園被賦予了全新的涵義。
盛世峽江天地變,城鎮舊貌煥新顏
三峽水庫淹沒區,湖北省涉及宜昌市之夷陵、秭歸、興山,恩施州之巴東;重慶市涉及巫山、巫溪、奉節、雲陽、萬州、石柱、忠縣、開縣、豐都、涪陵區、武隆、長壽、渝北區、巴南區、重慶主城區和江津市。
江流東去,歲月的腳步不曾停止,伴隨三峽大壩水位的節節上升,一座座古老而破舊的沿江,在居民眷戀和期待的目光中轟然倒下,一座座美麗而現代的新城在山水之間拔地而起。
而今,20個受淹沒影響的縣、區、市都因三峽建設的天賜良機改變了現狀, 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新庫區,已閃亮展現。
魅力重慶
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重慶,已有3000多年悠久歷史。
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後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重慶古稱江州,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重慶仍為直轄市。
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闢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997年3月14日,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
鬼城豐都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長江北岸。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時初建城垣、弘治年間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守智門),南會川門(管驛門),西陽和門(大西門),北屢豐門(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鬼城名山鎮亦是全淹縣治,現己喬遷至江南。多少年陰間與陽界混雜,如今終算是「人鬼」脫離。
巴國涪陵
距今5000年以前,涪陵已有人類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為濮人居住區。春秋中後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地(曾為巴國國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戰國中後期為楚國地。戰國後期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民國初(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
新中國成立後為涪陵地區,轄10個縣,1995年撤地設涪陵市(地級),下轄兩區一市三縣,l998年重慶直轄後改設涪陵區。
忠縣今昔
忠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300多年,周朝為巴國地,秦蜀巴郡,漢置臨江縣,西魏設臨州,唐貞觀八年為紀念州人巴曼"刎首留城"壯舉,唐太宗賜名忠州,清雍正12年升為直隸州,民國二年設忠縣至今,是巴文化發祥地之一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
忠縣縣城也是後靠,舊貌已換新顏。新修的長江大橋與新城聯成一體,顯得異常嬌豔。
商埠萬州
萬州以「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而得名。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朐忍縣。東漢劉備分朐忍地置羊渠縣,治城今長灘,為萬州建縣之始。唐武德二年置南浦郡,領梁山、南浦、武寧 3 縣;武德八年改南浦郡為浦州。貞觀八年改浦州為萬州。元省南浦縣入萬州,領武寧一縣。明並武寧縣入萬州。
1949年至今,萬州歸屬亦變化多端。現萬州重慶市的一個區,乃移民重鎮。
開州巨變
開縣古屬梁州之域。唐為開州,明降州為縣,開縣之名自此始。
因南河古稱開江,州、縣由此得名。清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前開縣均屬四川省轄。1997年重慶市劃歸為中央直轄後,開縣始屬重慶市所轄。現改為開州區。
不老雲陽
雲陽縣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以後先後屬巴國和楚國;戰國後期屬秦國,始置縣名朐忍。北周更縣名為雲安。元謂雲陽州明降州為縣,屬夔州府。
1949年至今,先後屬萬縣專區、萬縣地區、萬縣市、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
今雲陽縣城西遷至雙江鎮。
詩城夔州
奉節歷史悠久,歷代為路、府、州、郡治地。唐貞觀23年,因旌表蜀丞相諸葛亮奉昭烈皇帝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名奉節縣。
奉節素有「詩城」美譽。我國歷代不少著名詩人,如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孟郊、劉禹錫、白居易、蘇軾、蘇轍、王十朋、陸遊等曾先後至此,留下傳世名篇。
奉節新城建設先是考慮「三不脫離」:不脫離故城方位,不脫離臨江環境,不脫離文化背景.這樣就把新城選在了草堂河,即白帝城一帶。後因地質困擾西撤至朱衣地段,布局較為分散。
雲雨巫山
戰國間,巫屬楚國之巫郡。秦昭襄王建巫縣。隋置建平郡,巫縣更名為巫山縣。
巫山縣歷史文化厚重,距今二百零四萬年前的龍骨坡「巫山人遺址」,是亞洲古人類起源地之一;距今五千年的「大溪文化」則是新石器文化的傑出代表。
巫山縣城系就地後靠,從新城之巔俯視舊城和巫峽,感覺人和城均懸在空中,是個名副其實的「懸」城。
神奇巴東
巴東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州,位於川鄂交界的巫峽與西陵峽之間,自古有「楚西厄塞、巴東為首」之說,「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巴東歷史悠久。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置縣,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北宋名相寇準曾任巴東縣令。
巴東老城就是沿江山坡一條街,嚴格說只有半條街,臨江面的樓房多半是長長的水泥樁支撐著,形成峽江邊上異常奇特的景觀-----吊腳樓。巴東從古至今因地域原因,是三峽地區唯一不設防的縣城。
巴東新城選址頗費周折, 因受地理條件限制,現依山就勢,按行業和社區功能分散建設不同小區,在老城以西的江岸山坡上散成—片,蔚為壯觀。
屈子之鄉
秭歸縣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鄉,屬楚文化發源地。商王武丁時代,秭歸為歸國所在地。 西周為楚子熊繹之始國,後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西漢置秭歸縣。北周置秭歸郡,唐武德二年置歸州,明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清升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轄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並容美、龍潭19個土司。十三年(1753年)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秭歸縣。1992年宜昌地區與宜昌市合併,秭歸縣隸宜昌市管轄。
選址在距三峽大壩僅兩公裡的上遊鳳凰山。1992年底開工,1998年底落成。
昭君故裡
興山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家鄉。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在興山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周曆王時(公元前857-842年),熊繹後裔,熊摯封至興山,築高陽城。秦、漢屬南郡秭歸,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立興山縣」。歷時1743年。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高陽老縣城將被淹沒。1992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山新縣城遷至距高陽鎮西北10餘公裡的古夫鎮豐邑坪。
四面環山,中央乃—難得的盆地,新縣城座落其間,馬路寬闊,街條整齊,形成幾縱幾橫格局,模樣兒十分氣派。
幸運宜昌
距今二十萬年前的「長陽人」,就是最早的「長江人」。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後為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
秦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東漢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國改夷陵為西陵。晉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時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改陝州。
隋復夷陵縣,並改陝州為夷陵郡,郡治夷陵。唐改夷陵郡為陝州;天寶初,復改陝州為夷陵郡。乾元元年,再改夷陵郡為陝州,領夷陵等縣。州、郡治均在夷陵。
五代,陝州與荊、歸二州同為南平國。北宋,陝州屬荊湖北路,領夷陵等縣。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夷陵等縣,路治夷陵。
明改峽州為夷陵州。清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昇州為宜昌府,並立東湖縣為附郭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
1949年縣城及近郊劃出設宜昌市(省轄市),宜昌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專區,。1975年,宜昌專區改稱宜昌地區。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併為宜昌市,宜昌縣屬宜昌市。
宜昌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建設,幸運地贏得了兩次發展機遇,城市高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甚強。
#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