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三峽,城市新貌|中國三峽工程巡禮⑥

2020-12-23 三峽孬張
今朝宜昌

三峽工程是中國人夢想,託起這個夢想的基石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群體,也是最最普通的群體。他們中有百歲老人,有剛剛出生的孩子,因為有共同的夢想,他們告別祖祖輩輩生活過的故土,被時代賦予了一個共同的名字——三峽移民。

三峽移民,不是百萬人口的簡單重組。它所引發的巨大社會變遷,不亞於三峽自然景觀的滄海桑田變化。

1993年,國務院發布《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把開發性移民方針寫進了條例的第一章。三峽庫區人多地少,後靠方式安置的農村移民,耕地分配不足,一度出現新的坡改梯運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為此,1999年,國家進一步調整三峽工程移民政策,把本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自找門路安置相結合,庫區13萬多移民分別被安置到11個省市。

三峽工程建設,升高的不僅僅是水位,還有庫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客觀地說,建設三峽工程,使三峽庫區人民的生活環境至少進步了五十年。

三峽工程建設,讓移民告別故土,也讓移民告別了封閉、貧困和落後,這是三峽工程給予廣大移民最好的饋贈。

百萬大移民——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壯舉,被中國人創造。

人類改造了自然,也被自然改造。三峽庫區,在新的時空背景下,家園被賦予了全新的涵義。

盛世峽江天地變,城鎮舊貌煥新顏

三峽水庫淹沒區,湖北省涉及宜昌市之夷陵、秭歸、興山,恩施州之巴東;重慶市涉及巫山、巫溪、奉節、雲陽、萬州、石柱、忠縣、開縣、豐都、涪陵區、武隆、長壽、渝北區、巴南區、重慶主城區和江津市。

江流東去,歲月的腳步不曾停止,伴隨三峽大壩水位的節節上升,一座座古老而破舊的沿江,在居民眷戀和期待的目光中轟然倒下,一座座美麗而現代的新城在山水之間拔地而起。

而今,20個受淹沒影響的縣、區、市都因三峽建設的天賜良機改變了現狀, 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新庫區,已閃亮展現。

魅力重慶

百年前重慶

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重慶,已有3000多年悠久歷史。

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後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重慶古稱江州,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重慶仍為直轄市。

重慶新貌

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闢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997年3月14日,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

鬼城豐都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長江北岸。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時初建城垣、弘治年間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守智門),南會川門(管驛門),西陽和門(大西門),北屢豐門(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豐都新貌

鬼城名山鎮亦是全淹縣治,現己喬遷至江南。多少年陰間與陽界混雜,如今終算是「人鬼」脫離。

巴國涪陵

距今5000年以前,涪陵已有人類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為濮人居住區。春秋中後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地(曾為巴國國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戰國中後期為楚國地。戰國後期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民國初(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

涪陵新貌

新中國成立後為涪陵地區,轄10個縣,1995年撤地設涪陵市(地級),下轄兩區一市三縣,l998年重慶直轄後改設涪陵區。

忠縣今昔

忠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300多年,周朝為巴國地,秦蜀巴郡,漢置臨江縣,西魏設臨州,唐貞觀八年為紀念州人巴曼"刎首留城"壯舉,唐太宗賜名忠州,清雍正12年升為直隸州,民國二年設忠縣至今,是巴文化發祥地之一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

忠縣新貌

忠縣縣城也是後靠,舊貌已換新顏。新修的長江大橋與新城聯成一體,顯得異常嬌豔。

商埠萬州

萬州以「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而得名。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朐忍縣。東漢劉備分朐忍地置羊渠縣,治城今長灘,為萬州建縣之始。唐武德二年置南浦郡,領梁山、南浦、武寧 3 縣;武德八年改南浦郡為浦州。貞觀八年改浦州為萬州。元省南浦縣入萬州,領武寧一縣。明並武寧縣入萬州。

萬州新貌

1949年至今,萬州歸屬亦變化多端。現萬州重慶市的一個區,乃移民重鎮。

開州巨變

開州新貌

開縣古屬梁州之域。唐為開州,明降州為縣,開縣之名自此始。

因南河古稱開江,州、縣由此得名。清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前開縣均屬四川省轄。1997年重慶市劃歸為中央直轄後,開縣始屬重慶市所轄。現改為開州區。

不老雲陽

新城天梯:1975級臺階

雲陽縣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以後先後屬巴國和楚國;戰國後期屬秦國,始置縣名朐忍。北周更縣名為雲安。元謂雲陽州明降州為縣,屬夔州府。

1949年至今,先後屬萬縣專區、萬縣地區、萬縣市、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

今雲陽縣城西遷至雙江鎮。

詩城夔州

奉節歷史悠久,歷代為路、府、州、郡治地。唐貞觀23年,因旌表蜀丞相諸葛亮奉昭烈皇帝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名奉節縣。

奉節素有「詩城」美譽。我國歷代不少著名詩人,如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孟郊、劉禹錫、白居易、蘇軾、蘇轍、王十朋、陸遊等曾先後至此,留下傳世名篇。

奉節新城

奉節新城建設先是考慮「三不脫離」:不脫離故城方位,不脫離臨江環境,不脫離文化背景.這樣就把新城選在了草堂河,即白帝城一帶。後因地質困擾西撤至朱衣地段,布局較為分散。

雲雨巫山

巫山新城

戰國間,巫屬楚國之巫郡。秦昭襄王建巫縣。隋置建平郡,巫縣更名為巫山縣。

巫山縣歷史文化厚重,距今二百零四萬年前的龍骨坡「巫山人遺址」,是亞洲古人類起源地之一;距今五千年的「大溪文化」則是新石器文化的傑出代表。

巫山縣城系就地後靠,從新城之巔俯視舊城和巫峽,感覺人和城均懸在空中,是個名副其實的「懸」城。

神奇巴東

巴東新城

巴東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州,位於川鄂交界的巫峽與西陵峽之間,自古有「楚西厄塞、巴東為首」之說,「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巴東歷史悠久。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置縣,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北宋名相寇準曾任巴東縣令。

巴東老城就是沿江山坡一條街,嚴格說只有半條街,臨江面的樓房多半是長長的水泥樁支撐著,形成峽江邊上異常奇特的景觀-----吊腳樓。巴東從古至今因地域原因,是三峽地區唯一不設防的縣城。

巴東新城選址頗費周折, 因受地理條件限制,現依山就勢,按行業和社區功能分散建設不同小區,在老城以西的江岸山坡上散成—片,蔚為壯觀。

屈子之鄉

秭歸新縣城

秭歸縣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鄉,屬楚文化發源地。商王武丁時代,秭歸為歸國所在地。 西周為楚子熊繹之始國,後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西漢置秭歸縣。北周置秭歸郡,唐武德二年置歸州,明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清升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轄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並容美、龍潭19個土司。十三年(1753年)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秭歸縣。1992年宜昌地區與宜昌市合併,秭歸縣隸宜昌市管轄。

選址在距三峽大壩僅兩公裡的上遊鳳凰山。1992年底開工,1998年底落成。

昭君故裡

興山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家鄉。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在興山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周曆王時(公元前857-842年),熊繹後裔,熊摯封至興山,築高陽城。秦、漢屬南郡秭歸,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立興山縣」。歷時1743年。

新縣城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高陽老縣城將被淹沒。1992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山新縣城遷至距高陽鎮西北10餘公裡的古夫鎮豐邑坪。

四面環山,中央乃—難得的盆地,新縣城座落其間,馬路寬闊,街條整齊,形成幾縱幾橫格局,模樣兒十分氣派。

幸運宜昌

清末宜昌碼頭

距今二十萬年前的「長陽人」,就是最早的「長江人」。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後為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

秦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東漢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國改夷陵為西陵。晉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時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改陝州。

隋復夷陵縣,並改陝州為夷陵郡,郡治夷陵。唐改夷陵郡為陝州;天寶初,復改陝州為夷陵郡。乾元元年,再改夷陵郡為陝州,領夷陵等縣。州、郡治均在夷陵。

上世紀80年代之宜昌

五代,陝州與荊、歸二州同為南平國。北宋,陝州屬荊湖北路,領夷陵等縣。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夷陵等縣,路治夷陵。

明改峽州為夷陵州。清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昇州為宜昌府,並立東湖縣為附郭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

1949年縣城及近郊劃出設宜昌市(省轄市),宜昌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專區,。1975年,宜昌專區改稱宜昌地區。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併為宜昌市,宜昌縣屬宜昌市。

宜昌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建設,幸運地贏得了兩次發展機遇,城市高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甚強。  

今日宜昌

#三峽#

相關焦點

  • 宏偉工程,盛世華章|序《中國三峽工程巡禮》
    「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的數萬建設大軍,攻堅克難,以圓夢者的情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時代輝煌!而今,一項民族復興的偉大工程,一座水電建設的歷史豐碑,赫然聳立在萬裡長江之西陵峽中段,聳成舉世奇觀!三峽工程的夢想將近一個世紀,這樣的長夢,只有今天才能實現。三峽工程的論證長達五十多年,這樣的謹慎,只在中國才會成真。
  • 全國高校巡禮——三峽大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青春無限》,主持人張寶東(小東)、三峽大學招生及就業指導處副處長周成俊共同為你呈現:●在2020年聚焦三峽大學的推薦視角有哪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青春無限》策劃「全國高校巡禮」系列,製作全國電臺中第一檔「匯總式呈現高校信息的訪談節目」。用聲音詮釋中國高校精彩,提供關注高校風採的「伴聽性」途徑。三峽大學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是國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 中國三峽總公司介紹三峽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2005-04-28 14:46:48曹廣晶: 首先,我介紹一下中國三峽總公司出席今天座談會的各位領導:黨組書記、總經理李永安;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林初學;副總工程師兼三峽工程建設部主任張曙光;長江電力副總經理張定明;樞紐管理部主任馮正鵬;計劃合同部副主任吳海斌;科技環境部的尹庭偉處長;總經理工作部主任田澤新;新聞中心主任金長江,副主任孫長平。
  • 中國首次橫斷長江三峽 三峽工程進入最後攻堅
    11月6日電 (記者熊金超 劉紫凌)中國一流的水利、壩工專家指揮裝備精良的施工隊伍,於今天上午10時,成功截斷長江三峽,為在這裡興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作好了最後攻堅的準備。   在大江截流後的5年內,三峽工程建設在絲毫不影響長江航運的情況下,突飛猛進。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建設概況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水利水電工程之一。早在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過在三峽建壩的設想,以改善川江航運、開發利用長江水力資源。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三峽工程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三峽工程從1954年開始論證,至1992年批准興建,歷時38年之久。
  • 三峽逐夢記——寫在三峽工程興建20年之際 8大問題透視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宜昌抓住葛洲壩工程建設機遇,10年間由小城市發展成為中等城市;三峽工程啟動建設20年來,宜昌再次抓住機遇由中等城市發展成為大城市:城區人口由47萬增加到110萬,建成區面積由29平方公裡擴大到100多平方公裡。
  • 宜昌三峽機場榮膺「宜昌市勞動關係十佳和諧企業」稱號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馮智君 通訊員王婷婷 報導: 12月18日,第二屆「宜昌市勞動關係十佳和諧企業」評選結果揭曉,歷經8個月的企業自評、縣市區推薦、專家現場評審和網絡投票等環節層層選拔,宜昌三峽機場有限責任公司最終從
  • 雷鳴山:書寫中國夢的三峽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的幾代領導集體,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興建三峽工程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來抓。由於三峽工程規模巨大、技術複雜、影響深遠,自20世紀50年代至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40年間,有關部門和大批科技工作者對泥沙、航運、移民等重點問題組織科學論證,廣泛聽取不同意見,樹立了我國重大工程依法、科學、民主決策的典範。
  • 中國三峽集團雷鳴山:提塑三峽品牌形象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來源:新浪財經5月10是第四個中國品牌日,新浪財經特別策劃「品牌的力量」策劃。眾多中國有影響力的品牌企業領軍者親自執筆,通過分享對品牌價值的理解,展現品牌實力,為中國經濟賦能。近年來,中國品牌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疫情肆虐全球的當下,中國企業亦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擔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助力經濟、振興市場。文 / 雷鳴山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品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表現。
  • 新聞背景:三峽工程大事記
    新華網宜昌10月26日電(記者吳植 馮國棟)26日9時,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首次達到175米正常蓄水位,這標誌著其防洪、發電、通航、補水抗旱等各項功能達到設計要求,自此將可以充分發揮效益,全面接受檢驗。三峽工程從構想、設計、建設、運行到如今步入全面收穫期,十八年來,經歷了一件件值得記錄的大事件。
  • 揭秘汛期三峽工程你所關心的問題——來自三峽集團的回應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題:揭秘汛期三峽工程你所關心的問題——來自三峽集團的回應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  今年入汛以來,三峽工程已成功應對5場次洪水,總攔蓄水量達146億立方米  受長江上遊流域多區域暴雨洪水疊加影響,「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於7月17日10時抵達三峽樞紐工程,18日8時洪峰達61000立方米每秒,接近1998年最大洪峰63300立方米每秒,為三峽樞紐工程今年入汛以來最大的洪水。  本輪洪水期間,三峽集團3天內連續4次調整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為長江中下遊清江、洞庭湖區洪水行洪留出寶貴時間。
  • 王震推動三峽工程上馬
    在聽取了有關三峽工程發展歷程、綜合效益和科技創新的介紹後,習近平深情地對大家說:「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是靠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看了以後非常振奮。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重要標誌。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範,是中國人民富於智慧和創造性的典範,是中華民族日益走向繁榮強盛的典範。
  • 三峽集團首任總經理談人事震蕩:別讓三峽工程背黑鍋
    「我幹了很多工程,到現在最睡得著覺的還是三峽工程。」近日,三峽集團首任總經理陸佑楣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峽集團年初的風波主要集中在鋪張浪費、選人用人等方面,招投標暗箱操作方面報導的也都是外圍建設,如三峽壩區培訓中心改造、成都三峽大廈裝修工程等,與三峽工程本身沒有直接關係,「不能讓三峽工程本身因某些人的問題背黑鍋。」
  • 三峽往事:著名水利水電專家,持續為三峽工程"號脈 "
    2003:初期發電的三峽工程知道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緣何有質量保障麼?多年來,質檢專家組深入 壩區,在工程最隱秘處督察指導,發現了不少質量隱患,杜絕了重大質量事故的發生,應該說,工程建 設質量有眾多專家把關,國家幸甚,三峽幸甚!
  • 返回三峽工程頁面
    ·三峽工程概述 ·三峽工程之最·導流明渠截流·水布埡工程提前一年勝利截流·中國人民有能力建設好三峽工程[小資料]    一臺機組轉一圈,產生價值41元假定一度電0.3元錢,三峽電站就像印鈔機,一天可產出446.4萬元。由此推算,一臺機組每轉一圈,價值約41元。
  • 三峽工程概況是什麼?
    三峽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壩址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河段,控制流域面積達100萬平方公裡,年平均徑流量4510億立方米。壩址河谷開闊,基巖為堅硬完整的花崗巖體,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越地形、地質和施工條件。 三峽工程是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的多目標開發工程。
  • 淹沒的記憶 三峽工程紀實作品<175米>
    淹沒的記憶 三峽工程紀實作品<175米> 2011年08月18日 06:00作者:易攝志編輯:袁源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三峽工程截流紀念園記
    2004年9月28日,由長江三峽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三峽工程截流紀念園」,在雄偉的三峽大壩下遊平臺奠基。無論是作為宵衣旰食的建設者一員,還是作為運籌帷幄的工程建設管理者,中國三峽總公司新一任掌門人李永安欣喜地為紀念園掀一鍬土,感覺是填進了一代水電人的驕傲與祈盼。
  • 新聞背景:三峽工程建設進程
    新華網宜昌9月15日電(記者吳植、熊金超)今年可望達到175米水位運行的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已走過了17年輝煌歷程。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三峽之子 魂歸三峽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本網訊 2020年7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同志在武漢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