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杭州人,我身邊有不少「老杭州」,對一些老地方有老成見。
我們的父母更是如此,偏執地認為只有西湖邊這方土地才叫「市中心」。
但城市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些老地方已開始書寫新故事。
1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想買婚房,看上了下城區的綠城春月錦廬,覺得各方麵條件都不錯,就提議讓父母一起去看看。
春月錦廬效果圖
結果父母一聽是「三裡亭」,就以「太偏了」為由拒絕了。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天一大早就有一波接一波的人從四面八方趕往三裡亭農都和蔬菜批發市場買菜。而在口口相傳的民謠中,三裡亭又是「艮山門外絲籃兒」。
不少父母輩已經對三裡亭有了「挑著菜籃兒、挽著絲籃兒」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眼裡,蝸居市中心老破小也好過偏居「城外」的百來方寬敞住宅。
不過,這不能怪他們「坐井觀天」,而是最近這20年的城市發展速度太快了,可能超過了過去100年的發展。
但也不可否認,本地人的固守,也讓他們錯失了順著城市發展浪潮前進的機會。
2
我跟朋友說,你換個思路跟父母溝通。
比如,同樣擁有鐵路樞紐的南星橋,搖身一變成為了杭州的豪宅區,新房價格逼近7萬元/平方米大關,部分二手房價超過10萬元/平方米,甚至遠超過他們眼中「最市中心」的西湖邊。
與其用「距離武林廣場X公裡」、「距離西湖X公裡」來判斷地段的優越性,不如更加關注板塊本身的實際水準。
嘗試告訴父母,他們兒時記憶裡的「遠方」早已成為城市的內環。
或者說,如果用他們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知道的地方都叫市中心,這個城市已經有很多他們不熟悉、不知道的新發展。
杭州城市實景圖
時代在變化,城市也在變化。杭州不再是武林或者西湖的單核心時代,「市中心」的範圍也已經擴大到十城門外。
對習慣了小區步行範圍活動的父母來說,杭州可能正在變成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重新熟悉這座城市,並且看到城市的未來。
艮山門外的明天,為什麼不會是望江門外的今天呢?
3
朋友跟我說,方法似乎奏效。一見父母有動搖,她就順勢讓父母先去看看。
一路走中河高架轉德勝快速路,不到半小時就從家裡到了售樓處,便捷的交通讓父母卸下了第一道防線。
一下車,三裡亭周邊的生活氛圍讓他們不免感嘆「變化太大了!」
最新消息顯示,原本擾人的艮山門鐵路或將成為總建築面積67.3萬平方米的全國首個鐵路上蓋綜合體,規劃有商住、公園、中小學、公園等多種功能。本被鐵路線阻隔的文暉和三裡亭這下就被一個綜合體聯結在了一起。
還有,北面的老農都即將華麗轉身成為30萬方「城市廚房」大型綜合體,在繼續提供新鮮食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些影院、餐飲等功能,為生活平添一份情趣;
西南面的杭氧杭鍋老廠區正迎來嘉裡置業繼湖濱嘉裡中心後的第二個高端綜合體。
周邊還有2所中學、7所小學、11所幼兒園、浙江省人民醫院、中國解放軍第903醫院、杭州市兒童醫院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環伺。
「城市廚房」大型綜合體效果圖
能同時集結多個高端綜合體、多家三甲醫院和多種公辦教育資源的板塊,可不就是市中心嗎?原來的「艮山門外絲籃兒」已然煥新,轉而成為下城南部城市核心武林商圈與北部新型產業示範區之間的成熟生活區。
春月錦廬效果圖
「聽銷售員介紹起房子,我媽就更滿意了。什麼綠城鳳起系「超纖細」立面設計、gad朱培棟親自操刀、朗道國際負責景觀設計之類的,她雖然聽不太懂,但是看看過往的作品也知道,這個項目的品質絕對有保障。」
朋友悄悄跟我說,「我媽當時還假裝要再考慮考慮,其實一出來就跟我說『不錯不錯』,讓我趕緊算算手頭的錢夠不夠。」
她這個從「市中心」搬到「市中心」的想法,應該很快就能實現;更讓她高興的是,父母真正開始接受這座城市的新發展和新變化。
艮山門外的三裡亭,從來都是杭州老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板塊價值重塑,三裡亭正在蛻變成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