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等通過數值模擬為FAST脈衝星觀測提供目標源

2020-12-18 中國科學院

國家天文臺等通過數值模擬為FAST脈衝星觀測提供目標源

2016-10-19 國家天文臺

【字體:

語音播報

  925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正式竣工,開始進行脈衝星的測試觀測。

  目前,試觀測使用超寬帶接收機和漂移掃描觀測模式,超寬帶接收機頻帶覆蓋範圍大,高低頻比達到61,可極大提升望遠鏡脈衝星觀測靈敏度。針對使用超寬帶接收機和漂移掃描觀測的特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用於脈衝星觀測數據模擬的程序,通過使用脈衝星搜尋標準流程處理模擬數據,並結合球狀星團脈衝星產生率經驗公式對FAST天區內40個有恆星碰撞率的球狀星團進行了脈衝星探測率的詳細估算。

  模擬結果如圖所示,FAST覆蓋天區(-14°< FASTsky < 66°)內約有10個球狀星團,只要通過較少的漂移掃描次數(10次以內)就可以期待發現新的脈衝星,其中NGC 7078 被模型預計為是FAST脈衝星探測率最高的球狀星團。此外,NGC 6517NGC 6402NGC 6254是位於Arecibo覆蓋天區(-1°< Asky < 38°)之外,FAST脈衝星探測率較高的球狀星團。此項工作為FAST早期科學階段進行脈衝星漂移掃描觀測提供了理想的優先觀測目標源。該成果發表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RAA Vol 16, No 10)雜誌上,第一作者為西華師範大學與國家天文臺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張蕾。

    文章連結

 

  實心圓圈為低於1000次漂移掃描就可能探測到脈衝星的球狀星團(共19個)。紅色空心圓圈表示預計結果中無脈衝星存在的球狀星團,共10個。藍色空心圓圈表示需要多於1000次掃描來探測脈衝星的球狀星團,共11

  9月25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正式竣工,開始進行脈衝星的測試觀測。
  目前,試觀測使用超寬帶接收機和漂移掃描觀測模式,超寬帶接收機頻帶覆蓋範圍大,高低頻比達到6:1,可極大提升望遠鏡脈衝星觀測靈敏度。針對使用超寬帶接收機和漂移掃描觀測的特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用於脈衝星觀測數據模擬的程序,通過使用脈衝星搜尋標準流程處理模擬數據,並結合球狀星團脈衝星產生率經驗公式對FAST天區內40個有恆星碰撞率的球狀星團進行了脈衝星探測率的詳細估算。
  模擬結果如圖所示,FAST覆蓋天區(-14°< FASTsky < 66°)內約有10個球狀星團,只要通過較少的漂移掃描次數(10次以內)就可以期待發現新的脈衝星,其中NGC 7078 被模型預計為是FAST脈衝星探測率最高的球狀星團。此外,NGC 6517,NGC 6402和NGC 6254是位於Arecibo覆蓋天區(-1°< Asky < 38°)之外,FAST脈衝星探測率較高的球狀星團。此項工作為FAST早期科學階段進行脈衝星漂移掃描觀測提供了理想的優先觀測目標源。該成果發表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RAA Vol 16, No 10)雜誌上,第一作者為西華師範大學與國家天文臺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張蕾。
    文章連結
 
  實心圓圈為低於1000次漂移掃描就可能探測到脈衝星的球狀星團(共19個)。紅色空心圓圈表示預計結果中無脈衝星存在的球狀星團,共10個。藍色空心圓圈表示需要多於1000次掃描來探測脈衝星的球狀星團,共11個。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天眼科學目標:脈衝星的觀測與研究意義
    10月10日,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和國家天文臺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其中包括新發現的兩顆脈衝星。這也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新發現脈衝星。  脈衝星是FAST的重要科學目標,其發現與研究意義備受關注與期待。
  • FAST最早明年嘗試捕捉銀河系外射電脈衝星,正做技術準備
    10月10日下午,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目前人類已發現銀河系內2700多顆脈衝星,而FAST有望打破這一紀錄,第一個捕獲銀河系外的射電脈衝星。實際上,FAST已經在為觀測河外星系射電脈衝星做技術上的準備,最早於明年進行嘗試。
  • FAST首次發現並認證毫秒脈衝星
    今天(2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布消息,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了觀測研究的新突破——FAST於2018年2月27日首次發現了一顆毫秒脈衝星,並得到國際認證,這也是FAST繼發現脈衝星之後的另一重要成果。
  • 休眠了15年的兩架射電望遠鏡,觀測到南半球多顆脈衝星,磁星!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和阿根廷射電天文研究所(IAR)合作,從南美洲進行了第一次脈衝星觀測。在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上的一篇新論文中,概述了該團隊如何升級阿根廷兩臺休眠了15年的射電望遠鏡,以研究脈衝星。脈衝星是一種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具有很強的磁場,特別是在射電波長內發射,脈衝星發射的脈衝攜帶著有關中子星結構的信息。
  • 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已具備系統發現脈衝星的能力
    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從白天到夜晚的景象變化(2016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原標題:中國「天眼」已具備系統發現脈衝星的能力   十九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中國「天眼」)工程辦公室主任張蜀新今天(24日)表示,自去年9月25日FAST望遠鏡落成啟用以來,經過一年多的調試,望遠鏡的多個系統已經調到了設計指標,靈敏度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
  • 「中國天眼」已發現脈衝星240餘顆 有力支撐高水平研究
    在穩定可靠運行的同時,FAST「勤懇」從事觀測服務。國家天文臺近日表示,FAST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在「天眼」的幫助下,中國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通過對11次射電爆發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中國科研人員用直接的觀測結果否定了粒子衝撞的理論。」  這個具有一錘定音意義的研究來自於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團隊。2019年,該團隊利用FAST探測到1例全世界僅有21例的快速射電暴重複爆發FRB180301。  更大的驚喜來自於對11次爆發電波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
  • FAST發現的毫秒脈衝星究竟是個啥?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蕉葉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 中國天眼首要目標並非外星文明 盼尋脈衝星當星際導航
    原標題:中國天眼首要目標並非外星文明 盼尋脈衝星當星際導航 其中,FAST尋找地外文明的目標頗為引人注目。尋找外星文明是否是FAST的主要任務?FAST的建成還有何作用?近日,兩位專家給出了答案。   FAST總工藝師王啟明表示,在FAST的科學目標中,確實「包括尋找地外文明」,「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排在最前列的目標」。「排在我們最前列的目標是尋找脈衝星。」他說。   記者注意到,平塘國際天文體驗館對脈衝星進行了介紹。
  • 脈衝星與引力波,宇宙的盡頭還有什麼?
    但就在我去平塘一周後的12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正式確認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在一夜之間坍塌。 至此,中國天眼就成為了世界唯一,也自然成為了全世界觀測宇宙的窗口——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自今年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 我們的工作是:MHD數值模擬
    「從研究的目標來講,有人研究星系,有人研究恆星,還有人專門分析太陽……從研究的手段來講,有人主要做理論推導,有人做計算機數值模擬,還有人做望遠鏡觀測結果的研究……從研究的設備來講,有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粒子探測器和引力波探測器等,有的設備在地面,有的放在太空,還有人的設備只是計算機。」
  • 球狀星團中那些奇異的脈衝星
    FAST全景(圖源:國家天文臺) 脈衝星是可以探測到周期性脈衝信號的中子星,主要產生於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或吸積物質的白矮星產生的超新星爆發。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3000顆脈衝星,其中大約有2800多顆在射電波段,也就是在如手機或無線網(wifi)的頻段,可以探測到。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餘顆脈衝星有何意義 中國天眼在貴州哪兒能參觀嗎?
    可見FAST望遠鏡觀測時間是相當有競爭力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說。   FAST於2016年完成。它的反射表面積相當於大約30個標準足球場。這是世界上最靈敏的單孔徑射電望遠鏡,它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並給中國天文學家提供了走在射電天文學研究前沿的機會。
  • 中國天眼望遠鏡FAST在哪裡?位置地址落戶貴州原因揭秘
    (前五張圖片由國家天文臺FAST項目團隊提供,第六張圖片為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落戶貴州山區,是因為喀斯特地貌的天然窪坑適合建造「鍋蓋」  當老式電視收不到信號時,屏幕上不是一片空白,而是閃爍著密密麻麻的雪花點。這些雪花點就是電磁波信號,其中也包括來自太空的射電輻射。
  • 這個距離地球3260光年的脈衝風星雲,有何奇特之處?
    天文學家對命名為DA 495的脈衝風星雲(PWN)進行了多波長研究,以揭示其神秘的物理性質,其研究結果發表在《arXiv》上,研究論文介紹了使用HAWC和VERITAS地面天文臺以及NASA的NuSTAR太空飛行器進行觀測的研究結果。
  • 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脈衝星能解釋「過剩」正電子嗎?歐洲物理學家表示,通過AMS-02實驗的觀測,也許可以不用暗物質解釋「過剩」正電子,相反,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進程(比如脈衝星和宇宙射線)就可完全解釋。近幾年,義大利都靈大學的物理學家馬荻亞迪莫羅(Mattia Di Mauro)帶領的團隊提供了一個新天體模型。這個模型能夠在不引用「暗物質」這個天體模型的情況下解釋包括高能正電子比例激增在內的AMS-02提供的數據,雖然這並不排除引用「暗物質」作為解釋的一種選擇。迪莫羅告訴天文在線,「為與觀測結果一致,仍可能改變包括對此有貢獻的暗物質模型在內的天體物理學的參數。」
  • 國家天文臺賣貓椅,可發射「喵星信號」喊貓回家
    6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其官方淘寶店天眼淘寶開售貓椅,以「網紅」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為原型,整體外形酷似mini版天眼,有意思的是,此椅還具有一鍵吸貓的Miao Pods聲音模塊,通過按鍵發射「喵星信號」,呼喚自己的貓,同時還能吸引別人的貓。
  • 算出雙星毫秒脈衝星的質量:1.5倍和1.34倍太陽質量!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通過計時觀測,天文學家測量了兩顆被命名為PSR J1949+3106和PSR J1950+2414雙星毫秒脈衝星(MSPs)的質量。脈衝星是高度磁化的旋轉中子星,能發射電磁輻射束。最快速旋轉的脈衝星,其旋轉周期小於30毫秒,被稱為毫秒脈衝星(毫秒脈衝星)。天文學家認為,毫秒脈衝星是在雙星系統中形成,當最初質量較大的組分變成中子星,然後由於次級恆星物質的吸積而旋轉起來。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超過一半的已知毫秒脈衝星有恆星伴星。
  • 地外文明是否存在 我們等待FAST的回答
    提前「上崗」的「天眼」  在FAST完工之前,科研人員也做一些試驗觀測,檢測設備性能。沒想到,在9月17日的一次試觀測中,FAST就接收到了一顆距離地球1351光年的脈衝星的信號。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錢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試觀測得到的最好的脈衝星數據是J1921+2153星的數據。
  • 【人民網】FAST望遠鏡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介紹,FAST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望遠鏡,它可以把我們探測宇宙天體的能力,拓展到137億年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也鄭曉年表示,100米口徑的德國波恩望遠鏡曾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中國大射電望遠鏡與它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
  • 《發現6顆脈衝星!「天眼」真棒!》追蹤 「天眼」監測外星文明?
    新華社記者歐東衢 攝10月10日,本報對坐落於平塘被譽為「中國天眼」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在銀河系內發現了6顆新脈衝星進行了報導。很多讀者在貴州都市報官方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踴躍留言,提出各種腦洞大開的問題。昨日,記者再次致電國家天文臺脈衝星搜索組王培博士,請他為大家解答。問題1:FAST能監測到銀河系裡的脈衝星,是否可以監測到外星文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