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中國球迷還在網上討論國足是否該換帥時,我們的鄰居,又完成了一項壯舉。10年前,時間定格在2005年12月20日,首爾Grand希爾頓酒店正在舉行K聯賽選秀,在那個寒冷的冬天裡,我和來到這裡的家長以及學生球員們緊張得說不出話。但當第一順位的孩子被俱樂部選走,場下爆發的是雷鳴般的掌聲。
在韓國國內,俱樂部選拔青少年選手的標準逐漸趨於「低齡化」。
過去一般小學3到4年級對足球感興趣的孩子們才會被列入俱樂部的U系列梯隊,但現在只有6歲的「好苗子」就會提前入選梯隊,然後從足球興趣班開始一點點培養,直到進入「選手班」(U梯隊)。
2015年,在韓國足協註冊的小學組共有342支球隊,中學組有254支球隊,高中組共有178支球隊,韓國大學生聯賽的球隊也已增加到78支。每一年,球隊的數量都在呈遞增趨勢。
數量雖然在增加,但其實在青訓中,很多地方難談「職業」,且缺乏創造性。
我曾經看過一場小學組的比賽,一個小球員把球帶到了距離替補席最近的邊線,然後教練大聲喊:「過他!跑啊!停下來控一控!繼續跑啊!過他!」
我頓時感覺,小球員完全跟機器人一樣任教練擺布。更有意思的是換邊後,那個小球員還是往邊線帶球,但教練席離他有些遠,他居然衝著本方教練席喊起來:「老師,我下一步該怎麼踢?」
韓國足協註冊的高中組球隊。在前往歐洲多年後,我感覺目前的韓國孩子缺乏「判斷」和「責任」。執行力和掌控力本該在小學階段就灌輸給孩子們,但我們的孩子卻無法做到收放自如。
以我個人為例,說兩個我少年時的故事。
我在法甲巴黎聖日耳曼青年隊期間,俱樂部有一次讓我們練習射門,隊友們踢起來很隨意,就像玩一樣的態度去應對訓練。但當我集中精力去打門卻被門將撲出時,我大吼一聲,周圍的人都嚇呆了。在那個環境裡,我覺得這是我作為職業球員的嚴謹態度。
對於韓國球員,態度往往不是問題,麻煩在於從小機械訓練造成的身體記憶,會在一瞬間改變比賽。
韓國青年隊在擁有巴西、英格蘭的小組中提前出線。 CFP 資料圖在巴黎,有一次我在和隊友們進行分組對抗,我和隊友近在咫尺,他傳球給我我卻沒拿到,我感覺他是傳大了。但他卻冷靜地對我說:「我給你的球傳得很好,你之所以沒有拿到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你的能力問題,而是你在我出球的一瞬間精神沒有集中。」
小學階段(U-12)是韓國球員個人能力提高最快的階段,一周3到4次足球訓練課和歐洲孩子們內容不同,在訓練休息之餘,很多孩子選擇個人加練。
可是,加練內容就是反覆地停球、控球,孩子無法學會觀察場上形勢,無法在對抗中達到「人球合一」,所以當遇到強大對手時,比如說強壯的防守球員時往往顯得無所適從。
2010年9月30日,在2010年U17女足世界盃上奪冠的韓國隊隊員回到國內,受到隆重的歡迎。 CFP 資料圖如果不踢球,出路在哪?韓國踢球的孩子多了,但未來等著他們的,卻是殘酷無比的競爭。
目前韓國有4類成人聯賽,最頂端第一級是韓國K聯賽,共有12支球會;第二級是韓國的挑戰聯賽,共有11支球會;第三級是韓國的(N聯賽)國家聯賽,共有10支球會;而金字塔的末端是韓國的K3聯賽,共有18支球會。
根據2014年韓國足協內部的數據顯示,小學組註冊學生當年共有7496人。同年,韓國第一和第二級別22支球隊的球員僅有728人。當你孩提時期夢想成為梅西或C羅時,10人當中只有1個幸運兒能進入職業聯賽。
無論是歐洲傳統強國,還是近鄰日本,即使孩子未來無法成為職業球員,還有很多職業選擇或者足球相關產業可以從事。但韓國足球則完全不同。
打個比方,韓國青訓的每一級都是傾斜的直角,一旦中途放棄足球,那麼孩子的未來就將成疑。
最近有一大批無法完成足球夢想的人參加了KBS電視臺名為「青春FC」的欄目,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節目中選拔出的很多人都是成為球員失敗後,從事跟足球毫不相關的事情,寥寥過此一生。
我現在同時兼任著一家業餘俱樂部的主帥,我們隊中也有不少被淘汰的球員。他們大多數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原先想成為球員,但發現其實過程並不是想像那麼簡單。他們迫於生活壓力和未來前途,不得不放棄。
韓國球員在場上對抗。 CFP 資料圖鄉村的孩子怎麼辦?最近幾年,韓國俱樂部選拔人才的方式靈活了,選材面寬了,選擇範圍也大了。但現在韓國的校園足球(校園足球指傳統學校興趣班培養學生球員的模式)和俱樂部足球(由社會人士組織的業餘足球俱樂部,足球教室)卻遭遇了小麻煩。
目前的困擾是,地區間足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和歐洲一樣,俱樂部足球最高水平的地區肯定是市區,然後低水平的地區就是鄉鎮或村莊。在那裡,開展的足球活動僅是「CA」(CA是韓國初中和高中教育課程中的創意性體驗活動興趣小組簡稱)。
但是想要踢好足球,時間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此隨意對待鄉村的孩子們,校園足球想要全面成功是天方夜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