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上古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公眾號後臺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面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第一句、人的一生所有出現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都要「內求」從心上找原因。而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夠定,心性不夠沉,尋錯了方向。
我們真的開始覺悟和覺醒了嗎?我們真的能夠把自己定位在宇宙的高度上來看待問題,從而很快看清問題的本質和核心嗎?大的道理往往是極其簡單的,然而至簡併非貧乏,而是繁華過後的覺醒,是去繁就簡的境界。
欲修身,先養心。浮世之中,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不過人追求的方式大不一樣,有的人是在「信仰」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往往弄得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因為他們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焦慮不堪,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
正確的追求,是在信仰的指導下、方向明確,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夠以「良知」為導向,人世間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人的一生也本應該如此,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因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
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
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便是如此,初心丟了,我們會越來越迷茫,導致失去的越來越多,最終一無所獲。所以做任何事業都應該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要持之以恆、不斷努力、永遠長新,才能取得成功。
鑽木才會有火,滴水即能穿石,只有堅持、不懈、奮鬥才是取得成功的真經,只要尋得了正確的道路,便不懼艱險,一往無前,成功便指日可待!
這就需要我們在某些時候適當的慢下來,試著聆聽內心的聲音。太過繁雜會使人迷失,道理往往像車軲轆,永遠是齒連齒軸連軸,思來想去又回到原點,而真理就像是車軲轆的中心,只有中心才是根本,沒有了中心點,之後的一切均不成立。
第二句、世上沒有後悔的藥,錯!悔悟就是療愈人生最好的藥。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再好不過的後悔藥,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悔悟就是去病的良藥,貴在「悟」、在改正。悔恨自己的錯誤,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轍,這才是真正的悔悟。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要和自己的過去徹底決裂。
所以,有時候,人生的悲劇不在於沒有用好自己的優勢,而是連自己的優勢是什麼都沒找到,豈不悲哀!恰如人間是道場,淤泥生蓮花,始終保持一顆純淨的心自然會出汙泥而不染,這是一種明心,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境界。
純淨自然的悔悟,可足以使人獲得一種新生的蛻變,能促使我們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獲得一種輕鬆的更新,更能激勵人為自己的命運交託。要完全顛覆三觀,讓自己重新來過,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當然,教訓還是要記住的,但是不要死命抓住過去,不要糾結於 「我當時應該怎麼做」和「後悔」上。過去的已經過去,永遠不要一次一次地重溫,當下的這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把悔恨留在心裡,那豈不是又因尋找後悔藥而生病了!這才是真真的得不償失。所以切記: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不要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也就是說,在傳統的生活程序中,每一個人只能向生命的下界轉化,在新的生活程序中,你必須改變傳統思維朝著太空思維一步步走去。因為要改變固有的傳統思維和意識,改變在舊程序形成的習性,還需要不斷更新和努力建設自己的心靈花園。
那就是觀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後加以超越。否則,不是自行淘汰出局,就是被程序淘汰出局。
第三句、學會「自私」,把一切自我美好的東西放在自己的靈魂深處。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古語說「自私比黃金還金貴」,所以,你必須「自私」,因為,自私的極致才是真正的無私。
孔子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自私就沒有「結果」,沒有「結果」你再多的良善還不是一張空頭支票?所以,你有必要來一次真正意義上「重生的自私」。
我們一直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但是你想沒想過,為什麼你去抱怨,因為有了你的抱怨才讓這個社會充滿了抱怨!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學會真正的「自私」。
你為什麼生氣?因為你沒有學會「自私」啊!你為什麼忌妒、憤恨、怨氣衝天?因為你沒有學會「自私」啊!為什麼總說他人壞話?為什麼要道是非說閒話,因為你沒有學會「自私」啊!…
要知道,人天生就會趨利避害的呀,這難道不是人的本能嗎?誰有病啊,會選擇對自己不利的事做。我們更應該學會的是以自己為中心,照顧自己的情緒,走自己想走的路,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最真實的自己,不委曲求全,不做無謂的犧牲。
個人好了,社會就好了。我們每個人做好自己,就是為整個和諧社會做貢獻了。因此,我們有必要從本質上去理解「自私」,這樣才能擺脫傳統偏見給我們造成的糾結與束縛,活得更幸福,也就更自由。
私心本就是人的本性誰敢說自己沒有私心?一切都是人的自以為是的言論罷了!沒有私心,就如同沒有自己的想法一樣。為什麼這麼做,追根究底還是要為了自己。自己沒有理由,去做也不會做得很好。自己沒有動力,因為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了什麼去做。
沒有自私的心,怎麼能夠順著自己的想法去選擇,沒有選擇又怎麼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步呢?「自利利他」,你自己先成就自己,你自己的戒定慧、聞思修,你自己的知行合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真正自私的人是做到了人們所期望的無私!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了「自私」才能夠掌控自己。才能為自己泛濫如河的私慾築起一道堤壩,並且牢記,勢必要固若金湯、滴水不漏。
否則你留存了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欲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更多內容關注公號十方說道。
所以說,當一個人把一切屬於自我美好的東西、統統放到了自己的靈魂深處時,才真正做到了無私,也就是最大的自私。因為這個時候,無私帶來自私能夠產生的效益,想要什麼基本都可以如願。現代社會是大數據時代,「共享」慢慢成為趨勢,比如說數據,你不共享出去,怎麼使用?怎麼產生效益呢?
請謹記:最大的「自私」是無私!是「天下為公」。前提是要做好自己,把一切自我美好的東西放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既:「自尊、自重、自勵、自強、自信、自愛、自警、自醒……」否則一切都是無用之功!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利己之心而感到愧疚,一個人的私心,原本是你的天然權利,天賦神權的基礎。
自私也並非不道德的行為,因為我們只有在為自己努力的時候,才會擁有強大的動力,這種動力會激發我們所有的潛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為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並且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第四句、現實社會中,工作生活忙亂,皆因患得患失之心所致。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因此而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那只是因為自己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罷了。
《易經》中有一句話叫「動輒得咎」,意思是說,只要選擇做事情,就會有得失,就會冒險。如果你知道每一次失去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有更多的考驗,生命中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你就不再會為眼前失去的東西感到痛苦了。
要知道,其實一切困苦,全都是磨礪。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鍊,亂心才能得以調伏,磨到最後,也就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人為了獲得他真正重視的東西而放棄自己不重視的東西,或者,為了獲得更大的價值而放棄較小的價值,那麼這就不是犧牲,這是獲取了最大的利益。
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便不會誤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與世間的事業。我們做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慾,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捷便易啊!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這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處處受其牽累。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俗話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與失,本就不是世人能夠左右的,若刻意為之,也只會平添煩惱。而當我們不在乎得到與失去時,我們的生活中就會充滿快樂。
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沒,只要一心想著閃光,就總有閃光的那一天。很多人生的奇蹟,往往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壞牌的人創造的。不要總以為生活辜負了你什麼,其實,你跟別人擁有的一樣多。
所以,沒有純粹的得,也沒有純粹的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當你正在得到時,同時也正在失去。有付出才能有回報,有失去才能有得到。任何得到都是以失去為代價的。得到的越多,往往失去的也越多。
你要想得到一般人不能得到的,你就必須失去一般人不願失去的。什麼都想抓住,什麼也抓不住;什麼都想得到,那就什麼也得不到。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所致,既然生而為人,我們就要有承受朝夕禍福的精神和勇氣。要知道不甘心,不是跟世界較勁,而是在跟自己較勁。
第五句、人生最怕一個「傲」字。謙虛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頭。一個智慧的人,不僅要看到未來,而且也要覺察眼前。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由此看出謙虛這個德行對於家國有多麼大的作用!其實在我們現前的國家社會,以至於天下,都能去體會到這個謙德的重要。從這一句當中,能得到天下人的推崇,謙虛做得到。同樣的,假如傲慢了,可能天下人都會唾棄。
「傲」是什麼?傲,不過是因為自己有一份「我執」。現實社會中,人們憑什麼要去親近一個我執太深、戾氣太重的人呢?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驕傲自滿,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無人親近。
無人親近,又怎麼生存、做事呢?更重要的,我執是一條深深捆綁著自己,讓自己畫地為牢、坐井觀天的繩子啊!它不僅使自己淪陷在暗無天日、永遠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還正在誤著自己的前程啊!
「謙」為什麼又是眾善之基呢?因為一個能謙虛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寬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養的,他的行為必定是有教養的。那麼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語,必定都是合乎仁義禮儀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狹窄陰鷙、封閉自恃,言行之間充滿私心私慾,從而擠壓和傷害到他人,不惡又會怎樣?一謙一傲,是否值得你深思?!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如此,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又怎樣自明呢?
所以,擺正自己的位置,「趨謙避傲」才是人生大贏家。一個人的格局,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因一個「傲」字而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層去看待世間。因此,唯有謙虛才是我們對世界更多的理解方式!
哲人說,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而我們的眼睛,卻看不到自己近在眼前的睫毛。所以,看到自己睫毛的,不是視力,而是眼光,這是永恆不變的「天理」,值得把味。能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心自然會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把凡胎修煉成了聖胎」。
時刻把天理記在心裡,逐漸達到精美、弘大、神聖的境界,也只是從這一意念不斷保存發揚開來的。唯有做到謙虛才能達到一個通透的境界,這是一個不佔內存的境界,也是一個人尊重真理的一個基本表現形式。
簡單地說,你生活在什麼樣的狀態下,你就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價值取向是什麼樣的,你收穫的成果也是什麼樣的。所以,信仰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不是因為相信就存在,不相信就不存在;而是它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是否願意選擇去「相信」的問題。
五句話道盡天機,值得收藏,聰明的你是否領悟?悟到得道,細細品味,一以貫之,足以徹底改變我們的人生,早日回家…
修行圈往期內容推薦
▶ 佛與魔對話,震驚世人!
▶ 「道」的天機奧秘(修道的核心)
▶ 修行人要謹記在心的100條生命天機
▶ 洩露天機:接收宇宙能量的修行奧秘
▶ 道家揭開吸取宇宙能量的天機(大道至簡!)
▶ 宇宙天機:道原來是反過來的,反過來就成功了!
▶ 洩天機:修行的所有秘密,皆在於「靜」上!
▶ 《西遊記》暗藏道家修煉的天機(絕大部分人不知道)
▶ 人體奧秘:《道德經》中洩露了關於生命的天機
▶ 99%的人都活在假象裡!只能坐等被收割!(深度)
▶ 這本書洩露了修道天機,以前得道成仙的人都在看!
- The End -
修行圈平臺內容由多個不同門派、不同領域和法脈的修行者編寫或提稿。這些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運營者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郵件聯繫:wwyt2018@163.com ,我們一定會及時更正。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二維碼支持工作室
- 萬物一體工作室 -
「修行圈」旨在傳遞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與自然和諧共生;集眾家智慧合為一體,用全息立體的思維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萬物的奧秘,傳承、創新東方智慧,共創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東方智慧、修行啟示、修煉秘法、易經數術、風水法術、中醫養生、靈性科學、人體奧秘、古今秘史、修學資料等大量相關內容。私人微信:qiongli_wlz
修行人的公眾號
窮理|無為|自然|簡單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大門
- 關於修行最全的內容都在這裡 -
從歷史信息可以查看公眾號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後臺回覆你想要了解的內容,會根據所需把內容推送在文章裡;回覆你想要的任何學習資料,會不定期提供相關資料,回復「資料」即可下載。轉發分享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