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貨市場的好處有很多:對個人,可以減少支出、增加收入;對整個社會而言,可減少浪費、盤活資源。這幾年,借力網際網路,二手交易從「實體店」變成「虛擬店」,交易效率大幅提高,交易規模日益增長。但這「不打照面」的買賣,也有很多問題與隱患,亟待完善相關制度設計。如何讓網上二手市場「有生機」,又讓買賣雙方「不生氣」?讓我們一道聽聽市民和專家的說法。
手裡有閒置物品,想處理出去賺些小錢,你會去哪兒賣?家裡缺輛自行車,想淘個二手的實惠貨,你會去哪兒買?是像從前一樣,到舊貨市場、跳蚤集市逛逛,還是會打開手機APP、登錄網站,到虛擬的市場中去衝浪?
這兩年,網上二手市場逐步興起,成為不少人生活中的好幫手——從網站、BBS到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渠道愈發豐富;從舊手機、舊電腦、舊家具,到二手化妝品、奢侈品,物品應有盡有。不過,由於剛剛起步,它的運作機制還不甚成熟,時不時給交易雙方帶來煩惱。
「錢從網上走,貨用快遞寄,省時省力」
方便又實惠,網上交易增勢可觀
「早就不跑舊貨市場了,網上什麼二手貨沒有?去趟西三旗,來回最少倆小時!」40歲的北京上班族王小莉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日子過得仔細,常買些便宜好用的二手貨,家裡的飲水機、咖啡機都是從網上二手交易平臺淘來的,價錢連新品的一半都不到,質量也不錯,用了一年也沒出問題,「錢從網上走,貨用快遞寄,省時省力!」
走進「80後北漂」張新芝的出租屋,小到水杯、靠墊,大到冰箱、洗衣機,都是從網上買的二手貨,「剛工作收入低,二手貨滿足了我日常生活所需,價格也沒壓力。而且非常方便,一搜關鍵詞,全國範圍內挑選貨物,總能找出性價比合適的。」
靠著網上二手市場,買家可以足不出戶、享受便利,賣家也能居家經營,「坐地生財」。
過去五六年,北京退休職工趙大爺常去離家10公裡的天寶舊貨市場擺攤,賣些舊電器、舊衣服,「這幾年,市場上人越來越少,有時一天都賣不出去一件,還得白交幾十塊攤位費。」去年起,趙大爺的兒子開始幫他在網上賣貨,「簡直是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啊!以前只能賣給來市場逛的人,現在能賣到全北京甚至全國。」
「家裡好多閒著不用的物件,放著佔地方,扔了太可惜,送人又覺得不合適。以前是懶得處理,現在點幾下手機就能賣出去,何樂而不為呢!」才觸網兩年,濟南市民李春梅大姐就成了「資深賣家」。「前兩天還翻出來一個過時的蘋果手機,放網上賣了600多塊,夠全家吃兩頓大餐了。」在李春梅看來,網上二手市場最大優勢在於開店程序簡單、準入門檻低,「有淘寶帳號就能登錄賣東西,不像在淘寶上開店,還要上傳身份證,程序繁瑣。」
買家熱衷、賣家歡迎,讓市場蛋糕越做越大。知名的網上二手交易APP閒魚剛上線兩年,註冊登錄用戶數已經過億,完成了近2億件閒置商品交易。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居民熱衷於購買新品,家裡積攢了不少需要消化的閒置物品。同時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也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舊物消費。二手交易有效連接了供需雙方,盤活了社會閒置資源,對減少浪費和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認為,未來,隨著居民家庭日用品淘汰速度的加快,二手商品的交易品類會越來越多、交易規模將相當可觀。
貨品質量高低難辨,假貨違禁品混入其中
買家難以放心,「越來越不敢買」
網上二手交易確實省時省力,但是,並不省心。
貨品質量難辨。「網上照片只能看個大概,實際質量到底咋樣,真是不好判斷。」兩個月前,北京市民陳剛在網上買了一臺標明九成新的舊書桌,拿到手一看,五成新都不夠,桌腿都是晃晃悠悠的。後來幾經協商,賣家給退了貨,但郵費還得陳剛自己出,「錢沒省,倒是生了一肚子氣。」
售後維修難辦。「去年我在網上買了臺二手筆記本電腦,不到一周顯示屏就壞了。上網找賣家說,人家回應『二手肯定不比新的,壞了也正常』。再後來,對方乾脆潛水不說話了,打電話也死活都不接。」回憶起這次失敗的淘貨經歷,張新芝很是鬱悶,「沒辦法,最後只能自掏腰包去修。」
物品魚龍混雜。「好多平臺好像根本就不把關,什麼東西都能在網上賣。」張新芝雖是二手交易達人,但從不會在網上買食品、藥品,「這些東西直接影響身體健康,還是去有資質的店裡買放心。」按照國家規定,網上售藥必須具有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核發的《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但記者發現,目前多家網上二手交易平臺均引入了藥品交易,但絕大部分賣家並不具備合法資質,很多藥屬於違禁品。
當然,最倒黴的情況莫過於買到假貨。去年,浙江紹興一名市民在閒魚上花費5.2萬元,買到一款假的愛馬仕牌手提包,隨後將賣家告上法庭。最終,賣家被以銷售假冒商品罪判處了有期徒刑10個月、緩刑1年,並處罰金3萬元。買家最終獲得退款4.7萬元,但並未享受到「退一賠三」的維權保障。
「倘若只是賣家在交易時涉及虛假承諾,想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維權並不好操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葉林告訴記者,傳統意義上,以營利為動機且擁有執照的人才可稱為經營者,而二手交易的買賣雙方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消費者和經營者,並不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最多可用《合同法》或《民法通則》來解決,「網上交易確實存在維權難題,雙方都應該當心其中的風險。」
風險無處不在,繞開陷阱並非易事。「平臺上的賣家大多是小規模的『個體戶』,只做單次或者少量交易,不同賣家的銷量、瀏覽量、獲得的點讚和評論數都不相上下,很難看出真假優劣來。」買二手貨時,王小莉常要花大把時間、反覆比對,「越來越不敢買,很多時候只能碰運氣,碰不準就只能認倒黴。」
信用體系應完善,義務責任要承擔
網上交易,不能光靠碰運氣
網上交易,如何不再靠碰運氣?不少專家都表示,關鍵在於健全交易平臺的信用體系。
在起步階段,為快速把市場做大、吸引賣家加入,不少網上交易平臺都選擇了降低門檻、簡化程序的辦法。目前,像閒魚這樣的大型交易平臺已經較為規範——他們的數據與芝麻信用、支付寶、淘寶、微博等帳號關聯對接,可以實時呈現用戶的徵信數據。但仍有不少平臺,賣家完全不需要認證就能發布貨品信息。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難度很大、過程漫長。但是各家網上交易平臺可以率先行動、積極建立基於自身平臺的信用體系。」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今後平臺上的所有交易主體都應實名制註冊,或者是個人身份證號碼,或者是企業註冊登記號,「一旦出現售賣假貨、虛假承諾等行為,或者交易出現糾紛,平臺隨時可以溯源。」
從平臺自身看,提升服務水平還有更多可為之處:
提供鑑定評估服務,讓買家更安心。趙萍認為,儘管鑑定評估板塊可能推高經營成本,但對平臺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實現長遠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目前,閒魚APP旗下的閒魚拍賣已經引入了獨立於買賣雙方的第三方鑑定機構——中檢集團奢侈品鑑定中心,針對二手奢侈品進行售前鑑定、售中監控、售後維權等。
通過完善線下運營,部分降低交易風險。「長遠看,線下交易市場可能會萎縮,但線上市場再強大,也不是完全不需要線下部分。」黃震認為,未來平臺可以嘗試建立社區化的驗貨點,使線下線上互為補充。目前,閒魚APP已經上線「魚塘」功能,開始社區化服務嘗試。「『魚塘』裡基本是一個單位的同事,或者附近小區的居民,交貨方便,能省掉快遞費。而且熟人交易,買東西心裡有底。」加入了「希格瑪大廈魚塘」的張新芝說。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頗受用戶歡迎。2016年3月,閒魚上的「魚塘」數為12萬個,到了6月,已經躥升到21萬個。
此外,平臺也應切實承擔起相應的法律義務與責任。
「企業不能只負責建平臺,還要管好、運營好。」在趙萍看來,平臺應當對交易產生的糾紛,尤其是質量安全問題負起責任,「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電商平臺沒有履行好義務,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二手交易平臺也是如此,決不能置身事外、一推了之。」(劉志強 郭 琳)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