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粹:學術界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思考

2021-02-08 南方新聞網

  【編者按】理論是旗幟,為實踐指明方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命題提出以來,關於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如火如荼,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不同角度進行研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體系迅速豐富、完善。本文刊載於中宣部《時事報告》雜誌第9期,擷取了學術理論界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觀點,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十大理論熱點問題進行了梳理。文章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做的工作很多,每個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但一定要準確把握切入點。媒體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

  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是什麼

  二、什麼是「和諧社會」

  三、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什麼特徵

  五、衡量社會和諧的標準是什麼

  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何在

  七、當前社會主要有哪些「不和諧」因素

  八、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在哪裡

  十、怎樣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 

    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是什麼

    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五中全會再次強調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央之所以要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立論依據是什麼?認識這一背景,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立足點與出發點。

  目前學術界的觀點主要有:

    (一)「關鍵階段論」。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個階段既是發展黃金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我國正處於這一階段,所以必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

    (二)「社會轉型論」。認為和諧社會是針對社會轉型時期通常伴隨的不穩定這一特定現狀而言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同時由此帶來犯罪案件、經濟糾紛、民事糾紛、信訪數量的增長速度也很快。這一時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社會結構最不穩定期,使社會運行不順暢。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問題。

    (三)「問題依據論」。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主要是我國改革發展和經濟社會領域都遇到了許多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比如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等,這些問題不解決是要出事的。

    (四)「內外依據論」。認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是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就國內而言,我國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與此同時,我國社會出現了「五個多樣化」。這些都對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提出了挑戰。就國際而言,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愈來愈大。來自國內國際這兩方面的原因,是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

    (五)「階段性特徵論」。認為要準確把握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一定要從我國所面臨的階段性特徵入手。只有從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革發展處於新的起點和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等階段性特徵出發,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背景。

  二、什麼是「和諧社會」

  要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和諧社會。這涉及到另一個理論問題,即什麼是「社會」,「社會」具有廣泛的、不同層次的含義,因而對和諧社會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大、中、小和諧社會。「大和諧社會」涵蓋整個社會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是這些方面的有機統一。「中和諧社會」涵蓋的範圍是相對於經濟、政治、文化而言的社會生活領域,主要是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包括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等。「小和諧社會」是指社會領域中社會關係的和諧,主要是社會階層關係的和諧,以及微觀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建設,比如社區、村鎮、企業、學校、家庭的和諧。

    (二)廣義的和諧社會與狹義的和諧社會。廣義的和諧社會相當於前面所講的大和諧社會,狹義的和諧社會則相當於中和諧社會,它涵蓋的是與經濟、政治、文化相對應的社會領域。

    (三)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四)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性思考問題的觀點,要求我們把工作視野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五)和諧社會是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的社會。應當給各類人謀取一定的物質利益,提供生存與發展的條件;和諧社會應當是各類社會資源互相促進而又互相制衡的經緯交織的公民社會;和諧社會是社會結構合理的社會,即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通常指的是人口結構、階級結構、民族結構、職業結構、地區結構、家庭結構,有一個比較勻稱、比較均衡、比較穩定的關係。

  三、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有多種不同類型。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係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這主要是根據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對和諧社會部的論述歸納出來的。

  目前理論界的主要看法有:

    (一)主張從廣義和狹義的區別上來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相併列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是狹義的。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則是廣義的。正因為這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既是並列關係,又是包含關係。

    (二)認為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屬性。它應該是一個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社會。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能夠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產力的社會;一個消滅了剝削、消除了兩極分化,人們能夠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平等相處、民主協商、自由發展的社會;一個人民群眾通過己的辛勤勞動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既然社會和諧是一種屬性,它會滲透或體現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它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三)從社會學角度界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和諧社會就是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關係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什麼特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其他類型和諧社會的區別,最集中地體現在其特徵上。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關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徵還有不同角度的論述:

    (一)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四個主要特徵。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的社會;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會。

    (二)認為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根本特點。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福利不斷提高」的社會。這些特點包括:一是經濟持續增長,人們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會各階層人們互相尊重,平等友愛,融洽和諧;三是實行和諧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協調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們素質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會管理規範有序。

    (三)認為現階段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有五個。第一,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第二,改革擇時有序,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第三,勞動、知識、人才和創造得到尊重;第四,確立民主法治,倡導誠信友愛;第五,思想活躍,信仰明確,社會充滿活力。

  五、衡量社會和諧的標準是什麼

  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徵研究又引發了一個重要課題,即如何衡量或評價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問題,更準確地說,就是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和社會的指標體系問題。 

  目前學術理論界已經意識到這個課題的重要性,但研究還剛剛開始,提出的有價值的觀點不多。

    一種觀點認為,和諧社會有三個標誌。首先,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任何階層特別是具有較高社會位置的階層都不應以任何理由人為地設置障礙,來排斥其他階層的社會成員進入本階層,以達到維護本階層特有利益的目的;其次,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的並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報,這就必須按照貢獻進行分配;再次,社會各個階層之間應當保持著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這就必須在其相互之間實現互惠互利的公正規則。一個社會只有同時具備了這三個標誌,方稱得上是一個和諧社會。

    第二種觀點認為,和諧社會至少要有四個條件:一是社會的管理控制體系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二是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有凝聚力;三是不同利益群體的需要能得到滿足;四是社會成員具有流動的途徑。

    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既要達到人與人的和諧,又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達到我國各社會階層、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又要爭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諧發展;既要實現微觀的各個社會組織細胞的和諧發展,又要促進宏觀的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既要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和諧發展,又要促進各子系統內部的和諧發展。

  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何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第一次提出來的,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一個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把它擺在突出位置,這就使得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的認識,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這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我們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

    (二)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進行不懈的探索,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共同富裕的社會,到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必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現在,我們党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和諧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對黨的執政能力認識的一個新突破。

    (四)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們黨在執政55年後,更加關注社會建設,即更加關注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標誌著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治國理念和治理社會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提出的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說它是核心理念,不僅是因為它體現了崇高的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高度統一,而且是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最高社會目標與當前奮鬥綱領的有機統一。

  七、當前社會主要有哪些「不和諧」因素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沒有任何矛盾和問題的社會,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這才是社會和諧之道。   

  第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社會中的「不和諧」,首先表現在階層關係的不和諧方面,主要是社會排斥、社會剝奪和社會斷裂問題。社會排斥是說在會當中,我們制定遊戲規則時,儘量考慮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個遊戲規則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維護部分人利益的同時,會有意無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於社會剝奪,體現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遷和農民失地問題,尤其是對失地農民的社會剝奪是最明顯的。這種社會剝奪,反映了我們當前的一些政策考慮得還不夠周全。社會斷裂,指的是我們社會當中出現一些障礙,阻礙了階層間流動,尤其是下層向上層的流動。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不和諧,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難貫徹下去,越到下面越難,甚至會在貫徹的過程中走樣。

    第二種觀點認為,當前社會最不和諧的還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敗、權錢交易、偷稅漏稅、走私販私等。還有壟斷性行業,憑藉對資源、市場、價格的壟斷,獲得大量的壟斷利潤。這些壟斷利潤本應該是國家的,但是現在絕大部分卻留在了斷行業內部,或到個人腰包裡了。

    第三種觀點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解決我們黨的一些主要依靠力量為改革發展所承擔的代價與得到的補償不對等的問題。農民、產業工人曾經為改革發展承擔了相當大份額的成本或代價,應當想方設法予以適當的補償。

    還有學者撰文分析了新形勢下社會不和諧因素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一是社會不和諧因素中的利益性突出;二是社會不和諧因素觸及的矛盾涉及面寬,層次加深;三是社會不和諧因素複雜性加大;四是社會不和諧因素中的矛盾對抗性增強;五是社會不和諧因素開始動搖人們對「社會公平」核心價值理念的信心。

  八、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理論來自實踐,更要服務實踐。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學術理論界研究和諧社會問題的重點。

    不同學者的學科背景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提出的觀點和政策建議的角度和重點也很不相同:

    (一)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幾個重大課題:一是整合社會關係,重點是整合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關係;二是解決社會矛盾,重點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三是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切實保障所有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四是推進社會公平,當前重點是解決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

    (二)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最迫切的任務是協調好各階層利益關係,竭力避免個別的局部利益衝突轉化為整體的社會衝突。從社會結構理論來,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和制定恰當的經濟社會政策,推進戶籍、就業、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體制的改革,調整城鄉、區域和就業結構,使該縮小的農業勞動者階層逐漸縮小,使該擴大的社會中間階層的規模逐漸擴大。引導培育形成一個合理、開放的現代社會層結構,形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這是我們今後要特別加以重視並做好的任務。

    (三)認為社會和諧最重要的是能夠具有一種促使社會和諧運行的機制。社會和諧機制一旦形成,當社會中有不和諧的因素時,這種機制就能夠自發地搜尋、發現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並發揮調節、矯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會各部分及各種力量,使社會結構獲得平衡,使社會運行在良性的狀態下進行。和諧社會的機制包括以下的內容: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安全的社會保障機制、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敏感的社會預警機制、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

    (四)認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從人際關係、資源配置、社會結構,即個人、群體、社會等方面來研究具體的條件和機制。就人際關係方面看要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就必須加速和諧社會的主體培育。就資源配置方面看,主要是通過社會階層體系這一社會激勵機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會差別的基礎上,激發社會活力,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儘可能公平地分配給每一個社會成員;通過社會流動機制,使社會成員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較低的階層上升為較高的階層。就社會結構方面看,合理的社會結構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例如,構建現代職業體系,使至今尚游離在現代職業體系之外的農民逐步進入現代職業體系,是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

    (五)認為從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會公平和善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塊基石。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和管理活動。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最佳關係。 也有學者認為,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諧是最關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都體現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諧。

  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在哪裡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做的工作很多,每個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但一定要準確把握切入點,也就是要抓最主要矛盾或矛盾的最主要方面。

  從目前討論看,理論界有幾種主要觀點:

    (一)認為要把中央文件中提出的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這四個著力點落到實處。這四個著力點也就是切入點。

    (二)認為要把社會公平擺在首位,努力推進社會公平,提升社會公平程度。目前尤其要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迴避的問題。

    (三)認為要把解決社會矛盾,重點是解決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擺在首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妥善化解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尤其是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只有及時化解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各社會利益群體的關係才能融洽協調,人們的心情才會舒暢,各社階層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必須從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充分認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極端重要性。

    (四)認為切入點是整合社會各階層的關係。因為社會階層關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要盡力避免因階層之間的關係不順尤其是利益矛盾而影響社會和諧,甚至轉化為社會衝突。整合社會階層關係的目標,就是要使各個社會階層「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建設中國特色會主義是包括所有社會階層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各個社會階層都應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盡所能」,同時,應該使所社會階層的人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各得其所」,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和諧相處於我們社會這大家庭中。

    (五)認為切入點就是又快又好的發展。快,就是要保持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較快發展。因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關係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對於發展決不能有任何的動搖。而發展必須體現為要有一定的速度,沒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好,就是要實現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要使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十、怎樣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

  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一項更長期的戰略任務。

  因為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角度稍有不同,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也有不同的分析。

    一種觀點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有機統一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六個更加」的標誌要求,內在地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我們在完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後,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鬥。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從這個度看,「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全面小康」兩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諧是一種社會狀態,我們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通過解決當前發展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標在和諧的狀態中實現。如果說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階段性目標,那麼逐步消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就是實現這個目標所要完成的重要戰略任務。

    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任務都很明確,但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和具體署還不是非常明確,有必要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遠期、中期、近期目標和任務以及具體部署作出規範化的表述。(作者:青連斌 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

(編輯:莫凡)

相關焦點

  • 關於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系統觀點及其理論思考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將社會治理的認識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整體框架中關於社會治理的系統觀點和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社會組織提出更高期待和要求,反映出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中,社會組織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探索與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社會分層理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社會分層理論的角度看,需要探索適合「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社會分層理論工具。《學海》(2006.4,雙月刊)發表清華大學教授李強題為《試析社會分層的十種標準》的文章,就此作了探索。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點題」到「破題」
    「點題」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以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為主題的中央全會;這次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我們黨執政以來第一個關於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樊和平  2011年05
  •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8日 15:23 來源: 專題: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管理理論構建論文集》後記
    誠然,今天絕大多數管理學者完全可以直接閱讀英文原文,但我們希望通過對文章的挑選,傳遞出我們對於理論構建的問題與方法的思考;希望通過各位譯者的竭誠努力,反映我們對於所選經典文章的理解;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搭建一個管理理論構建方法交流的平臺。本文以下部分代表了筆者對書中所收錄文章的思考,希望能為閱讀者提供一個「問題集」。
  • 法律移植與和諧刑法的構建
    ,在刑法領域即體現為和諧刑法的構建。  關鍵詞:和諧刑法 律移植 期待可能性理論  引言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到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併列的突出位置,號召全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 【專題探索:和諧社會與新聞宣傳】和諧社會呼喚媒體的和諧音
    王 澎 孫湘源(北京電視臺新聞中心 100089) 「黃金髮展期」與「矛盾凸顯期」高度重合,這是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論述。
  • 關注中國:構建比較政治理論的思考
    本期,政文觀止編輯部為大家帶來一篇思考比較政治理論構建的文章,其關注點是「中國」對比較政治理論發展的重要意義,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推動中國從理論的「試驗場」向「發源地」轉變。一、「中國」為何重要威權統治者是如何實現公民自願服從的?他們怎樣才能控制其代理人?儘管存在高度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何種情況下普通民眾會採取政治行動?
  • 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決定》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特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等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的基本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
  • 和諧社會的人格範型:和諧人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 【黃曉春】中國社會組織成長條件的再思考——一個總體性理論視角(上)
    身處這個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歷史時刻,有必要深刻思考當代中國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條件與政策選擇。國內學術界總體上是在「國家與社會」的理論範式下來思考社會組織發展這一問題的。這兩個維度的反思促使我們把關於中國社會組織發展條件的思考進一步從抽象「應然」的層次向更為具體、精緻的分析層次推進,從而形成更具現實洞察力的分析思路。本文試圖結合上述兩個維度的研究來構建研判中國社會組織生長條件的新型分析框架。文章首先通過梳理經典研究,從理想類型意義上建立起社會組織功能與條件間的關聯圖譜。
  • 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包括心理學在內的所有學科共同努力的方向。關於和諧社會的特點已經有了許多的描述,但「和諧」本身的含義是什麼以及和諧社會的特徵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如何有效構建和諧社會?對此,王登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顧肅 | 羅爾斯構建規範正義理論的思想貢獻
    他由此而專注於研究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正義,包括基本正義理論的構建、其基礎價值觀的論證和制度設計,隨後發表的系列論文即展現了他在理論研究上的創新觀點。《作為公平的正義》(1958)是他所定義的正義觀念的奠基之作,成為其新正義觀的出發點。1963年發表的《憲法的自由和正義的觀念》《正義感》等論文,深入論述了其正義理論的法治主義基礎。
  •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解讀《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
    原標題: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系統闡述了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新時期勞動關係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 任劍濤:從衝突理論視角看和諧社會建構
    當人們審視和諧社會建構的理論問題的時候,習慣上總是把化解矛盾達到和諧作為一個預設前提來對待的。因此,在討論和諧社會建構所涉及的諸理論問題的學術文獻中,人們大致就將衝突問題排除在外了。其實,從現代衝突理論的視角看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是可以獲得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的。  這是因為,一方面,和諧的意義之所以得以成立,就是因為它是相對於衝突而言的。
  • 論行政合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大意義及其法律適用
    它一反傳統行政管理手段的強力對抗的色彩,更具有公平、誠信、和諧、靈活的時代特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行政合同將作為一種最具時代特色的管理模式,異軍突起,廣泛運用。在政府的和諧管理中,將是無可替代和備受青睞的。但我國現行行政法律制度中還沒有關於行政合同的明確規定,如何建立和完善行政合同制度已刻不容緩。
  • ...我國社會經濟利益關係發展變化及和諧社會構建研究」最終成果簡介
    年05月09日14:11     中國人民大學胡乃武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利益關係發展變化及和諧社會構建研究"(項目號05&ZD050),形成的最終成果包括3部專著,20篇論文。
  • 段春梅:幼兒園和諧管理之本源性思考
    [摘要] 幼兒園和諧管理思想是幼教管理者在幼兒園和諧發展的管理實踐過程中對幼兒園和諧發展規律系統的、理性的認識、歸納和總結。幼兒園怎樣實行和諧管理,開始引起更多的思考。思考過程的交流與批評有益於認識的躍升。幼教管理者對「和諧」這一偉大思想,智慧的認同與接受,行為的自覺與自然,實乃園所之福!師幼之福!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工作進展情況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重大項目動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工作進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