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梓櫻 北美文學家園
傳遞感動的母親節
文|梓櫻
美東的五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往年,第二個周日的母親節,是我們家庭的「法定聚會日」,兩三代母親一起過節,共享親情。
如今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禁足令尚未解除,只能通過微信、電話或視頻互送母親節的祝福。妹妹給母親訂購了玫瑰花;我從網絡上給母親訂了份禮物;女兒通過視頻祝我節日快樂;我也祝賀女兒的第二個母親節快樂。母親的平安,是孩子們最大的心願。疫情中,多少家庭失去了母親,給親人留下悲痛的母親節。成為重災區的養老院,尤其讓人掛心。
想到這兒,我給在默裡克護理和康復中心(MerwickCare & Rehabilitation Center)工作的Christine姐妹發去電子賀卡。Christine曾帶我參觀過這所猶太人主辦的康復養老中心,中心分暫住的康復區和長期護養的養老區,行政與護理人員達100多位,常年幫助和照顧著200多位老人。Christine帶我巡房時,對老人家噓寒問暖,摸摸這位的臉,拍拍那位的背,時而像女兒,時而像母親。老人們拉著著她的手絮絮叨叨,不願意讓她離開。Christine告訴我,她除了照顧安慰他們,她還要不時充當調解員,調和老人之間的矛盾。疫情期間,養老中心也出現醫護人員辭職,工作量加大的情況,但Christine經過糾結,還是決定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
老人院的見面會(圖片由作者提供)
自三月起,默裡克護理和康復中心便禁止家屬探視和轉送物品。工作人員每周至少幫助老人與家人視頻聊天一次。由於採取措施及時、嚴格,長住的百位老人中,僅有一位感染新冠病毒。全院300多人,至今感染病例11例,死亡一例,據稱是新州染病率最低的老人院。
想到老人兩個多月未能見到親人,Christine與工作人員決定在母親節這天,為老人們設計了一個溫馨的見面會。她們用鮮花、彩球,裝點了有大玻璃窗的走廊,幫助老人聯絡家人、確定會面時間。老人們按時來到大玻璃前,用電話與親人聊天問候,每家15分鐘。看著老人與家人們開心愉快又依依惜別,在一邊拍照的Christine淚流不止,更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有價值。
我也得知,一些年輕的媽媽,不甘成為疫情的局外人。幾天前,我接到一對醫生夫婦的電話,他們在布魯克林開兒科診所。疫情中,他們除堅持每天在網上給孩子們看病諮詢,還定時去診所給需要接種的孩子打針。正當他們發愁防護用品青黃不接時,幾位孩子的媽媽主動給他們打電話,向他們捐贈防護品。醫生夫婦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因無法從經銷商訂購防護品,更覺得這些贊助如及時雨、雪中炭。他們希望我有機會,用文字向這些樂捐的媽媽們表達感激之情。
疫情中的兒科診所(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聯繫了捐贈負責人曹麗。她身為指甲店小業主,已歇業多時。我問她,是不是某個組織發起募捐?她說不是,只是一些微信群裡的朋友,聊到要為抗疫做點事情。結果說幹就幹,一邊集資,一邊分頭找貨源,找運輸渠道,辦理辦手續。她們從中國的不同廠家訂購了護目鏡、防護服、面罩、洗手液等,儘管經歷了一些曲折,等了一個多月時間,訂購的物品終於全部到齊。她們分頭聯絡診所和醫院,以保證把防護品送到需要的地方。新州北部的一家醫院,也受到了她們的捐贈。
曹麗的言語非常樸實,讓我感到這些自發的、不帶功利心的關愛,是母親的天性,也是母親的偉大。我所知道的幾個捐贈團體,也是由母親發起。一位母親從大陸疫情開始,就組織樂捐的朋友尋找貨源,向大陸捐贈口罩。疫情傳到美國後,她仍然一直關注並尋找貨源。另一位母親,得知有一批防護品滯留在賓州倉庫,立即組織募捐,分批買下這些防護品,再通過私人關係聯絡醫生,把防護品直接送到醫院科室。
曹麗捐贈給診所的防護用品(圖片由作者提供)
更有許多身為母親的醫護人員,仍然戰鬥在第一線,為病患帶去母愛般的溫暖和幫助。相信今年這個母親節,在她們一生中,具有非凡意義。
母親節當天,我被一首優美的歌曲深深打動——《孤單但不孤獨》。當我得知,這首歌曲是由一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演唱,禁不住要去了解她。
喬妮·埃裡克森·塔達(JoniEareckson Tada),1949年出生於馬裡蘭州的巴爾的摩。她從青少年起便像父親那樣喜愛運動,學會了騎馬、打網球和遊泳。1967年夏,喬妮在跳水時不幸發生意外,第四、五頸椎骨折,引起高位截癱。
這個打擊,對於不滿18歲的喬妮來說,無異於剛綻放的花朵遭遇毀滅性的摧殘。在兩年的康復過程中,喬妮憤怒過、絕望過,甚至產生過輕生念頭。喬妮的父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信仰的種子從小埋在了喬妮心中。意外發生後,喬妮也曾懷疑過自己的信仰,最終她確信,上帝在她的生命中有特別的計劃。
喬妮學會了用牙齒咬著筆寫字、繪畫,學會了自己餵飯,但最基本的生活還是要靠人幫助。喬妮靠著堅定的信仰和堅強的毅力,完成了大學學業,開始寫作。1976年,她出版自傳《喬妮》(Joni),在書中記載了自己與四肢癱瘓和抑鬱症作鬥爭的經歷。該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當年的國際暢銷書。1979年,喬妮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她自己演自己。她的勵志故事,激勵了千千萬萬的殘疾人,她也被譽為「輪椅上的畫家」。
輪椅上的畫家喬妮(圖片由作者提供)
1979年喬妮成立了「喬妮之友」非盈利機構(www.joniandfriends.org),旨在「促進全世界殘疾人的社區基督教事工」。多年來,以營會、廣播、培訓等方式,促進社區和教會關懷殘疾人的事工。2007年,「喬妮之友國際殘疾中心」在美國加州成立,事工擴展到全世界47個國家,為這些國家提供的輪椅達17萬輛之多。喬妮也曾在「全國殘疾人理事會」和「美國國務院殘疾人諮詢委員會」任職。
2010年喬妮患上第三期乳腺癌,經手術與放療後治癒。2018年,喬妮曾經手術的部位發現了新癌灶,但她依然積極樂觀面對。如今,喬妮再次宣布,她戰勝了癌症。
上帝眷顧命運多舛的喬妮,賜下一位日裔男子,成為她的終身伴侶,面對種種困難,他們在信仰中建造婚姻,成為婚姻家庭的榜樣。上帝也用喬妮的多才多藝,激勵千千萬萬的殘疾人。至今為止,喬妮寫作出版的書籍近50冊;繪畫充滿著生命的感染力,受到許多人喜愛;她還喜歡唱歌,錄製了好幾張唱片。
2013年,電影《孤單卻不孤獨》拍攝時,導演認為喬妮對苦難與命運有深切的理解和感悟,特請她來錄製主題曲。喬妮說,這首歌就是她的禱告,若不靠著上帝,她不可能做到。歌曲播放後,立即被廣泛傳唱,也獲得2014年度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的提名。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傳染病,令無數家庭受苦,讓無數人命懸一線。苦難似乎是個無解、又隨時隨地發生的難題。在尚無有效治療措施的當前,生命更顯脆弱和無助。《孤單卻不孤獨》這首歌,帶給我們力量,也帶給我們安慰:
當我的腳步迷失
絕望地渴求方向時
我感到你的觸摸
你同在我身旁賜我安穩
我不是孤身受驚恐
我孤單,卻不孤獨。
疫情把我們隔開,但感動仍在人間傳遞。豔陽天,祝福卡,愛心行動,激勵人的故事和歌曲,都記錄著這不平凡的節日。祝天下的母親節日快樂!盼病患中的母親們早日康復!願經歷痛苦的家庭得安慰!
【作者簡介】
梓櫻,本名許芸,醫學專業,現任職於新州州立大學。自幼喜愛閱讀,嘗試各種題材的寫作。著有《另一種情書》《舞步點》《天外有天》。散文集《恩典中的百合花》正在出版中。
原標題:《梓櫻 | 傳遞感動的母親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