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期然後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
「unintended consequence」是歷史制度主義分析中經常使用的概念,近幾年在國內社會學界也比較流行。但學界對這個概念的翻譯,卻是五花八門。從網上的檢索來看,有「非預期後果」、」、「非預料後果」、「非意圖性後果」、「意外後果」等譯法。
在這些翻譯中,大家普遍將consequence譯為「後果」,沒有什麼分歧。分歧出在「unintended」。都知道,這個詞的核心是intend,然後加上前綴un-,後綴-ed演變而來。intend意為有意的、故意的、有目的的,這也是前述種種譯法的來歷所在。
不過,翻譯從來都不只是照字面直譯,還要考慮一種語言的用語和組詞習慣; 譯語應在達意之外 ,還要追求曉暢。以此標準衡之,「非預期後果」、」、「非預料後果」的譯法似嫌生硬,「非意圖性後果」不但生硬而且冗長。「意外後果」呢,則表意不夠精準。
我斟酌再三,選擇將unintended consequence譯為「非期然後果」。我的想法是:第一,「期」在中文裡本來就有「希望」、「抱某種目的」的意思; 第二,「期然」是中文常用詞,我們經常說「不期然而然」; 第三,「期然」自帶一個「然」字,就可以不用「性」,不但免去中文在翻譯偏正結構的英語概念時常要譯成「XX性YY」樣式的冗長之病,而比「性」更能表達-ed的意思。
總之,將將unintended consequence譯成「非期然後果」,似較其他各譯簡潔、易懂、上口,行文使用也比較方便。
一家之言,就教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