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檢驗的效應量,我們用Cohen's d表示,簡寫為d,反映兩個均數之間的標準差異:
其中分母是兩個獨立樣本的聯合標準差,計算方法為兩個樣本標準差的平方平均數,即
不過注意了,這是獨立樣本的計算方法,配對樣本中共同標準差採用配對數據差值的標準差即可,不用這一公式。
得知怎麼計算了,我們怎麼在SPSS中操作呢?很可惜,目前SPSS並沒有這一功能。那麼平時我們怎麼計算呢?
不用擔心,在網上有個很便捷的效應量在線計算器,百度搜索「效應量計算器」,或直接登錄網址http://www.99cankao.com/statistics/effect-of-size-calculator.php
其中既可以通過兩組的描述統計結果得出效應量,也可以通過t值和自由度df得出。注意,d值和t值一樣,有正負之分,一般我們取其絕對值進行報告。
【來顆慄子】
從一班和二班各抽10名同學,他們數學成績如下,請報告其差異情況。
一班:85 80 80 85 90 88 90 88 80 75
二班:80 75 60 70 75 80 70 70 75 80
T檢驗如何操作考考大家,下面直接從t檢驗的輸出結果講。
描述統計的輸出表中就有兩組的均值和標準差。
雙擊表格,將對應數值複製到在線計算器中,點擊計算,就會有相應的d值。
當然,用t值和df也可以得出相近結果。
由於小數的保留問題,兩種計算方法無法保證得出完全相同的結果,但差別不會很大,兩個結果均可以用於報告。結果上來看,t值差異顯著,d =1.856,說明兩個班的數學成績差異顯著,效應較高,差異很大。因此得出結論,一班的數學成績顯著高於二班。
(0.20以下:效應過小;0.20~0.50:效應偏小;0.50~0.80:效應較大;0.80以上:大效應)
配對樣本t檢驗
在上文所提到的方法僅限於獨立樣本計算,因為相關樣本中兩兩樣本是配對的,其d分數的計算方法也相對簡單些。
其中S是差值的平均數,這兩個指標在SPSS配對樣本t檢驗中表格可直接查閱。
通過公式直接進行計算即可,即
Cohen’s d =10.6/8.26=1.28
其實本質上理解,就是說一班的分數比二班大了一個多的標準差,這已經是很大的差距了。大家在學統計的過程中可以嘗試用獨特的方式進行理解,就會發現統計其實還有些許巧妙好玩呢~
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啦,大家有問題歡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