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媽小咪
人們常說,娶妻不娶「伏弟魔」。
通俗來講,就是與一個在親情上,沒有邊界底線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很多人說,女人顧娘家,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原生家庭中重男輕女的桎梏,讓女性對娘家的哥哥、弟弟給予無底線的幫撫,哪怕掏空自己的小家。
不否認,人這一輩子,會受到原生家庭很大的影響,但是,人都是社會和環境的產物,只要敢於走出舒適區,再大的隔閡都可以化解。
再說回,親人之間「界限感」。
為什麼「伏地魔」、「媽寶男」會如此令人談之唏噓呢?
也就是女人可以為了娘家,把自己的小家當成她繼續給娘家做貢獻的工具,這是女人不敢突破原生家庭的舒適區,無論原生家庭多麼糟糕,在她心裡已經形成了一種價值觀,表面上,她誤以為這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所至,實際上,是在享受被人需要的畸形成就感。
一邊厭煩這種被卷進無底洞的感覺,一邊不願承受與親人剝離,走向真正獨立的痛苦。
「媽寶男」亦是如此。對媽媽的依賴和言聽計從,歸根結底,就是不願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有一個事事替自己處理,掃除一些令自己感到不爽的障礙,就像一個活在保護圈中的人,不用接觸世間的麻煩。
可是,身處其中的「媽寶」定然也深知,生活並不是被父母包裹著那樣的美好,只不過,要去看清生活的真相,經歷撕心裂肺、日復一日的艱難之後,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自在,這個過程太過痛苦,所以他們寧願守在父母的懷抱裡,給自己一個歲月靜好的假像。
實際上,他們的心裡很焦慮和不安。
所以,小咪在這裡奉勸給予孩子無底限保護的父母們,為人父母,只能陪孩子一陣子,我們的能力,也不能給予他們一生一世的庇護,想要孩子一世安康,那必定要讓他們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經歷了苦其心志的磨難之後,他們才能長大成人,下半生也能活得坦然愜意。
至於扮演著「付出型」角色的女性,也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看清自己的內心,揭開你所謂「付出」背後的真相。
比起只知道索取的「巨嬰」,一味只會付出,用付出來充實自己的人生成就感,用付出去綁架親人之間的情感,這更是沒有長大的高境界,害人也害已。
今天之所以講這個話題,是一個朋友最近很苦惱,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是錯,為什麼連最親的人也這麼難琢磨。
周女士是一起寫作時認識的朋友。從她沒結婚時,我們兩就認識了。兩年前,她和老公結婚,兩人特別努力,用她自己的話說,寫稿都寫禿了,就想著多賺點錢,買個房。
老天永遠不會辜負那些努力奮鬥的人。就在今年上半年,兩人總算湊夠了首付款,在市中心買了套精裝的大三房。
正當他們滿心歡喜的計劃著,明天就要個孩子,沒想到,周女士的媽媽向她提出,想帶著小侄子到住到她們家,說一方面,等她孩子生了後,可以幫忙帶帶,另一方面,小侄子面臨上幼兒園,他們鄉裡的幼兒園不行,想要城裡來上學。
作為一個備孕的媽媽,自己的媽媽主動提出來帶孩子,當然是開心的;作為一個姑姑,疼愛自己的侄兒,那也是義不容辭的。
可是,媽媽想來長住,還要把侄兒的房口上在她和老公名下,周女士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合適。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侄兒的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亦或是發生了什麼意外,她願意與老公溝通,想辦法接納侄兒,將孩子養大成人。
可事實上,哥嫂兩個人,一直沒有好好找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哥哥喜歡玩網遊,一個月都要往裡充一兩千元,嫂子喜歡打牌,聽媽媽說,也是輸多贏少。
家裡的開銷,還是父親在世時,辛苦攢的一點錢,加上村裡給老人的補貼錢支撐著。
面對這樣一對父母,周女士說,真的不想幫他們。以前沒結婚時,看著媽媽可憐,還要帶個孩子,隔三差五會給媽媽一點錢,不成想,媽媽嘴裡罵著兒子「殺千刀」、「不爭氣」,轉臉就把錢交給兒子,掉頭再跟女兒訴苦。
時間長時,周女士知道了媽媽的「套路」,也就是從她這裡拿錢,去補貼哥嫂,她也不是不知道哥嫂這樣下去不對,但就是樂意這麼做。
就像這次,媽媽又提出讓侄兒來住,大概是哥嫂的主意,想到媽媽年紀大了,將來總有離開的一天,他們現在就想著,給孩子找個可靠的下家,他們兩夫妻可以逍遙自的吃喝玩樂。
想到這裡,周女士斷然拒絕了母親,並說:「您帶侄兒來小住,我們特別歡迎,平常家裡生活有困難,我每個月也能給您三五百的小錢應個急,但是我不是哥哥的銀行,不可能他要錢我就給,就算有錢,也不會給。」
媽媽聽了她的話,差點氣暈過去,鬧得要死要活。
要不是老公在中間轉彎,估計娘兩要大吵一架,還不知道後果怎麼樣。
好不容易,和老公一起,把媽媽和侄兒送回鄉下,還沒到家,就接到哥哥的電話,把她一通自罵,現在過去了一個多月,媽媽對她依然愛搭不理,給的錢她也照單全收,就是言語中,儘是指責,說她沒良心,白眼狼。
周女士心裡委屈又不解。
這麼多年,她給家裡的補貼並不少,為什麼現在自己成家了,想讓小家過得好一點順一點,就變成了「白眼狼」。
看過太多的女人拼命扶持娘家,把自己的小家毀掉的事,她和老公感情特別好,得到這一些也不容易,未來的路,依然需要步履不停,作為母親,她為什麼就不能替女兒著想,哪怕十根手指頭,給她一個小拇指,也滿足了。
當周女士在我們的寫作群裡,講完自己的事,大家紛紛替她的「三觀」點讚,舉雙手雙腳贊同她的做法。
親兄弟,明算帳。哪怕再親的人,也要懂得劃清界限,這才是人與人相處的智慧。
人和自己的影子隔得太近的時候,影子也會不見。
人和人挨得太緊,轉個身都會撞到鼻子。
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是很難處理好和朋友、親人與愛人的關係的,當別人要求你做這個、做那個時,你不懂得拒絕,受傷的總是自己。
同樣的道理,付出得太多的你,總會希望有回報,亦或當你有求於人,也斷定他人會給予你幫助。
其實不然。不管是什麼關係,幫是情份,不幫是權利。
同樣的,周女士不願意把侄子接來養,哪怕沒有任何理由,也是她的權利,更何況,孩子有那樣一對好吃懶做、不學無數的父母,更不能縱容他們這樣的習慣,久而久之,必定把自己推向無底洞的深淵,於人、於已、於家庭都是一種災難。
作為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有親有疏,也算是人之常情,有些觀念根深蒂固,是很難改變的。
但是不要將自己陷入「恨鐵不成鋼」和「他弱他有理」的怪圈,一邊罵著不聽話的子女,一邊又覺得,不成氣的他是弱勢。
一個人之所弱,或許有先天不足的緣故,但也離不開一個「懶」字,而所有的「懶」,都是被慣出來的。
想要孩子獨立,父母就得「懶」。
想要家人和睦,人就得學著點「自私」,不要在無形之中,把別人的責任扛到自己身上,有些責任,扛一次兩次無所謂,次數多了,就會變成習慣。
生活不易,請一定要讓自己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