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吳敬傳,把技術紅利帶給了更多的人
2015 年的年初,數夢工場入駐雲棲小鎮。兩年後的 6 月 8 日,數夢工場在雲棲小鎮舉行該公司戰略暨 A 輪發布會,宣布獲得來自光大實業資本、阿里巴巴等公司的 7.5 億元投資,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當年便成為了小鎮最早孵化出來的一批獨角獸企業之一。
和不少企業家比起來,從 IT、CT 到 DT 時代,數夢工場董事長兼 CEO 吳敬傳頗具傳奇色彩。20 年前,她任職於華為,是參與中國網絡基礎設施領域的拓荒者之一;10 多年前,她帶領華三通信,在中國市場份額第一次超過了思科,在網絡基礎設施層面上,實現了自主可控;如今,她帶領數夢工場團隊,在追尋「數據強國夢」的道路上跑步前進。
在信息化時代,技術是解決效率的良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吳敬傳受益於信息化領域豐富管理經驗和突出經營業績,很幸運的驅動數夢工場和這個大數據時代一起快速迭代。如今,她把自己的「幸運」帶給了更多人,通過數夢工場為政府、城市和產業提供數位化轉型服務,讓更多的老百姓和企業感受到「數字紅利」。
自然人數據的「智能+」
為什麼一件事情要跑多個部門?因為一件事涉及多種數據,而這幾種數據卻分別在不同的部門裡,即所謂的「數據孤島」,所以要去不同的部門辦。但數據並不是固定資產,是可以流通共享的,因此,早在 2016 年底,浙江省就提出了「最多跑一次」改革。
問題在於,傳統的政府 IT 系統並不適應這種改革。大多數的政府大數據系統,是被動、響應的離線系統,偏向於離線分析,而且相互間數據標準不統一,就像水與油一般難以融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口數據,在最多跑一次前 100 位的高頻辦理事項中,有超過六成與人口數據相關,如通過一張身份證就能辦理多項業務的「一證通辦」,或是一份證明材料,便可進行業務辦理。在數位化時代,自然人身上承載了越來越多的標籤屬性,海量的標籤所塑造出的數字畫像是政府智慧治理、企業精準營銷的重要依據。而傳統人口資料庫也存在明顯的弊端,比如說數據欄位少,涵蓋範疇非常有限,時間延遲長,無法在線分析等,這就讓人口數據成為技術攻堅的重點。
在 3 月 21 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數夢工場發布了自然人大數據解決方案 2.0。區別於傳統的人口資料庫,2.0 的自然人信息庫由偏向「離線分析」進化到可以支撐大量的在線政務業務,同時支持一證通辦、智能推薦等便民服務,將自然人信息庫打造為「核心生產系統」。
「現在離線數據不能成為生產系統,因此我們現在通過我們的實踐來發布我們的自然人大數據 2.0 的解決方案,我們希望能夠構建我們全域、權威、鮮活、在線的自然人大數據。」數夢工場 CTO 崔曉峰在演講中說。
實際上,建立自然人資料庫,對數夢工場來說並非首次,在過去四年的政務業務中,他們就沒少和人口資料庫打交道。不久前在全國推行的個稅新政,涉及體量巨大的大數據,+要在快速共享且確保數據安全、準確的前提下,實現人社與稅務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交換,就由數夢工場在 1 個月的時間內上線了人社稅總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對建設自然人資料庫來說,需要將自然人數據橫向拉通、縱向串聯,將公安、綜治、衛生、人社、民政 70 多個部門、1300 多張表、2000 多個欄位人口數據一「庫」打盡,打造全域自然人數據資源體系,才能支撐起海量在線政務業務,解決傳統人口資料庫條塊分割的問題。
數夢工場大數據產品線副總經理王波介紹,數夢工場自然人大數據解決方案梳理出了 2000 多個標準數據元、200 多個數據字典表以及分 3 級近百個數據分類,確立統一的自然人信息標準體系,讓各部門間的數據互聯互通成為可能。同時,通過建立豐富實用的自然人標籤體系,支持不同場景下的各項政務業務需求。
在浙江、湖南等省份,通過標準化的數據匯聚、治理、建倉所形成的人口綜合庫或者自然人信息大平臺,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有力支撐,為「最多跑一次」的各項應用、基層社會治理以及掌上辦事 app 提供了主動、精準的數據服務。通過搭建扶貧人口主題庫,再利用人口大數據分析平臺以及相關數據分析技術,對於實現精準的社會救濟、醫療緊急救助等公益事業也有極大幫助。
來源: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