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期間受到論壇幫助很大,花了點時間整理自己的備考心得,回饋版友!
與 GMAT 奮鬥的路程,我還真的走了好久。此篇想特別分享給基礎不好的朋友。
一戰 560 Q47 V22 IR:5 2019.8.23
二戰 560 Q49 V18 IR:6 2019.11.8
三戰 570 Q47 V21 IR:3 2020.3.5
離職-
四戰 610 Q49 V24 IR:1 2020.10.23
五戰 710 Q51 V34 IR:5 2020.12.19 (online 無 AWA)
準備 GMAT 到底要多久?要用什麼方法?
我覺得 GMAT 就像是電玩遊戲的魔王關卡。這些問題的答案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技能點數及後續訓練方法。若防禦已經 +87 可以去多練練攻擊、若是速度不夠快可以去練練敏捷,就算是同樣 700 分的人技能點數可能都不盡相同。而訓練的目標就是要讓整體的實力達到能破關的標準。在我與 GMAT 糾纏的過程中,我覺得這所有的訓練,最重要也最多人忽略的項目就是閱讀訓練!如果要拿一個電玩技能來比擬的話,那絕對就是 HP 血條了!就算你防禦 +87、攻擊 +870 都毫無用武之地,如果你只有 3 滴血,你一下就死了。
我本身的英文基礎不是很好,再加上工作後英文長期荒廢,導致閱讀能力慘不忍睹,這篇心得可能比較適合弱底同學閱讀。根據我的觀察,有很多考生的閱讀能力功底都不到考試的要求。如果沒有將閱讀能力徹底提升,學習再多考點都是枉然,因為題目可能根本看不懂,或是看不完。而閱讀能力提升後,三科 Verbal 都會相輔相成有所提升。
接下來將帶大家坐時光機與我一同經歷備考期間的荒唐與血淚。
2018 年曾上過補習班,但因為工作忙碌,拖了一年才考試。
一戰時先把上課時的錄音全部重聽、並把講義和 OG 都讀個兩遍。而我數學底子還不錯,所以就非常自我感覺良好的直接裸考。
當時每天都五點爬起來念書並不忘在起床的同時讚嘆自己的認真,心想連學生時期都沒五點起過床的我,居然可以邊上班還早起讀書,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這不就是 700 分的前奏嗎?然而考試當天因讀題速度過慢,時間快到時還有 10 題沒寫。當時心想雖然表現得不好,應該也有個 650 吧!結果屏幕挑出 560 時我簡直傻眼。
一戰之後我去申請了 ESR。發現其實 PART1~PART3 我都在所謂中高分區。低分主因是最後連猜 10 題。我靈光一現,那我寫快點不就得了嗎?然後再稍微讀一下數學,就是 700 了!想到這裡我又不禁不佩服自己的聰明才智,心想我果然是個有策略的考生!繼續開始每天五點起床讀書。這次的準備以刷題和練速度為主。PP1+PP2+OG 全刷了好幾遍。
這次考試時間快到時我大約還剩 4 題。我一邊讚嘆自己的速度訓練有成效,一邊心情愉悅地按下 Next。沒想到映入眼帘是跟上次一模一樣的 560 分。而且 Verbal 還退步到 18 分。
事後申請 ESR 發現 CR 只有 5 percentile,RC 只對了 2 題,若不是 SC 有撐住,Verbal 分數應該是個位數了……
二戰後消沉了好一陣子,也讓我意識到,GMAT 所需要的閱讀能力相當高,尤其是基礎不好的情況下,更需要持續、高強度的訓練。此外看了論壇高分心得文也覺得之前的檢討似乎太過隨便,所以第一次開始進行「精細的總結」。
當時雖然對 GMAT 有比較深刻的體悟,但我覺得有點沒讀在點上,很專注於自己是否跟論壇上的高手一樣寫了密密麻麻又精美的筆記,卻沒有真的了解考題上的邏輯,除此之外閱讀訓練計劃也不夠確實。三戰不意外地再次敗北。
六月時因為一些私人因素離職了。
其實我不認為一定要離職才能考好。但我原本的工作比較特別,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換句話說我讀書時常常是不太專心的狀態,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主管 call,晚上有時候也要應酬,喝了酒隔天爬不起來看書,斷斷續續的閱讀訓練效率很差。
另外我已經工作了 3 年半,有一些積蓄,半年不工作不會餓死,所以我覺得沒什麼不行的,也更激發破釜沉舟的心態。但離職備考壓力真的很大,夥伴們可能要考慮心理素質是否撐得住。另外大家不要幻想離職就能一天讀 16 小時,依我自己的經驗,比較有效率的時間大概是 8~9 小時,所以我離職備考的時間一天大概就是讀 8~9 小時,剩下的時間從事運動、打電動、研究理財等其他娛樂。
我並不完全是因為想備考而離職的,離職也不是一個衝動的決定。我做了不少心理建設和規劃,包括離職備考的停損點是多久?考到目標之後要做什麼?若考不好要做什麼?確定自己可以接受所有的狀況、並確認存款足夠(最重要的一件事)後就開始執行計劃。
因為發現前三戰常常是因為題目看不懂 or 看不快而無法答題,這次的讀書計劃除了複習之前的上課內容,更著重於提升英文能力。
四戰時我開始貫徹閱讀訓練。我的基礎不好,所以是從低階開始訓練。此外我把紅寶石單字書背了 4 遍、閱讀訓練進入高階後還翻譯了 100 多篇《經濟學人》、讀了 2 遍楊鵬長難句,單字量從 5000 多一躍而上 7600,我發現我大部分的題目都可以看懂了。這些訓練是我五戰能上 700 很重要的養分。
另外因為全職準備時間很多,數學也算了兩次 OG+PP+GWD 還做了一本錯題集(備考以來第一次打開數學 OG PP……)。這時候的我信心滿滿地去考試,沒想到又是令人傻眼的成績,都無業游民讀 4 個月了居然只有 610 分??
離職備考卻只有 610 的衝擊,再加上自己設定的停損點將至,讓我整個人快要崩潰了。
四戰到五戰中間我休息了一周,調整好心情好再次備戰。
五戰我是參加 Online 考試。我在交流板有分享詳細的考試流程帖,想參加 Online 的夥伴可以參考。
五戰期間我同樣大量進行閱讀訓練,考前測試單字量來到了 8200。
除了重讀兩次 OG 並專注於 easy+medium、閱讀原文曼哈頓 SC(主要想加強語意理解),沒有再閱讀其他教材。考前模考了幾次練 pace,大概平均錯 5-8 題。
我做了幾項調整,我認為是高分的關鍵:
(1) 我運用了學習 CR 時用到的思考邏輯鏈來尋找缺漏。
▲練習時狀況還不錯,考試時錯很多,可見練習與考試是不可模擬的,差異在哪裡?
過去四戰面對這個問題我常常會以考試時比較緊張來一筆帶過。但我發現根本只是在敷衍了事,完全沒有找出練習與考試時的差異。而這次我買了一個模考軟體,詳細記錄平時練習與模考時的答題程序差異。我通常是每科選三題組合成一個小模考來跟我練習時的答題來做比對。
雖然不能完全模擬考試時的狀況,但經過詳細、連續的紀錄,我有蠻多驚人的發現,例如練習時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我會努力找其他線索來做最後判斷,但在模考接口下我遇到不會的題目居然是腦袋空轉 30 秒~1 分鐘後亂猜。另外某些考點我在模考界面下的判斷跟平常練習時的判斷竟然不同,我推測這些考點的熟悉度還沒有熟到內化、能反射的地步,所以一緊張就錯亂。有趣的是,有些題目即便腦袋空轉也時常猜對,有些題目則總是猜錯。我認為這些都非偶然,也做了詳細的紀錄及分析。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彌補這些缺漏,並儘量將模考時的思考及行為調整至跟平常練習差不多。
▲教材讀得很熟→考高分?
這個思考看起來蠻理所當然的,但我沒有考高分。中間缺了什麼?
教材讀得很熟,但我真的懂了嗎?如果懂了,這些招式我會用嗎?如果會用,我用得正確嗎、練習時會用、考試時我會用嗎?
在練習的過程中是否有是什麼因素是會對考高分造成反向的效果?
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花了不少的時間,很難以三言兩語表達,一言以蔽之的話我認為自己是在答題上的判斷出了問題,學了很多武功卻不會使用。對考高分產生反向效果的因素則是英文閱讀能力不足、緊張則亂、以及面對不確定題目時的錯誤策略。
(2) 放下自以為是的努力,重新面對每一題。
論壇上某篇大牛心得文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你以為感動了天、感動了地,事實上你只感動了你自己。
重新面對考題這件事對當時的我來說非常困難。特別是 CR,因為題目我都很熟了,甚至是讀完第一句就能背出答案。
除了調整心態外,我用了一個小秘訣,就是拉長每題答題的時間。當每個選項都給予自己十分充足的時間做論述時,我突然發現過去自己秒刪的錯誤答案似乎也有點合理性,而正確答案看起來突然也有點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整個過程會讓人數度懷疑自我,原來之前花了那麼多時間都沒讀懂嗎?但趕快把自己疑惑的點記錄下來並調整就對了。
(3) 建立自己的親兄弟總結,不再畫虎不成反類犬。
補習班的教材和網絡上的數據很棒,但我覺得每個人思考的切入點總會有些不同,在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其實不一定要抱著這些教材模仿,可以一邊摸索自己的思路,進行「親兄弟式總結」。所謂親兄弟式總結就是,如果你覺得兩題骨子裡其實是同一題,只是外表或細節有所不同的倆兄弟,那麼把他們分類在一起吧。
以 CR 為例,我進步的關鍵全都在這張紙!我把我認為可以用同種思考模式獲得答案的題目分類在一起,並重複思考驗證,除了網絡上常見的因果、方案等分類,有加入一些個人自創的輔助分類,例如:往前思考、往後思考、框架內思考、框架外思考。
加入自己的思考後更能快速找到盲點,例如我發現我很會往後思考,不太會往前思考。以 CR 為例,我能快速判斷方案施行後的結果、但往前思考前提或原因時則時常卡住。
RC 的狀況也類似,我能快速往後推斷,擅長 infer,但卻不擅長往前推斷寫文章之前的事情,像是作者撰寫這段文章的原因。其實這好像跟我的個性也有關聯,我是一個比較往前看的人,也比較注重結果,若遇到困難或麻煩很少往前埋怨事情的發生或出言責怪,比較會思考如何解決及往後如何避免。
考完收到成績的當下我哭了。我知道這是我應得的。一切努力都有了回報……
我的數學底子算很不錯,但是除了最後一戰考了滿分,前幾次都考得很爛,甚至沒上過 50。究竟從 47 到 51 的差距是什麼呢?
從考試一開始我就輕視了數學的難度。雖然大家都說 GMAT 的數學很簡單,但這不代表完全不用練習。GMAT 數學的概念是簡單,但考法卻與我們從小接觸到的考試有極大的差異。有很多時候不是不會,而是掉入 GMAC 老頭挖的坑。
我裸考的分數是 47 分,從 47 到 49 的差距我覺得是題型的了解與熟練度。倒數第二次考試時我以為狂算題目就能從 49 衝到 51,但我還是考了 49,這也讓我發現事情似乎不是我想的那樣。
從五次的考試經驗中我發現,GMAT 數學的難度越來越高,PP、OG、GWD 等教材跟考試的難度出現了落差。而補足這段落差的關鍵是什麼呢?我是找了論壇裡 49~51 分狗主放的題目來練習。這些所謂難題其實不是概念變難了,我自己的感覺是第一個算式可能需要多個巧思才能寫出來,或是有容易忽略的陷阱,但練習的題目一多,會發現 GMAC 老頭似乎就是那幾招。多練,其實考到 50 並不困難。但考到 51 可能真的還需要好運氣。這部分非常感謝論壇和群組夥伴的幫助。
很多人覺得 SC 很難,但我覺得 SC 是投入回報最高的一科。SC 很像是一個難搞的小女友(很像我自己 XD),一開始認識時會覺得這個人是怎樣?上次說川菜好,這次卻說生魚片比較好,一會兒又說生魚片不如泰式料理好。
但研究透徹之後會發現他是很有原則的!有些食物絕對不吃,例如只要有香菜就是該死,就算是吃滿漢全席也不行,這時他會寧願吃沒有香菜的滷肉飯。而在沒有香菜的情形下,滷肉飯和滿漢全席他當然會選滿漢全席!只要把這些原則搞懂,小女友絕對是對你死心踏地。
所以考好這科的重點就是搞懂錯誤的層級。文法、句意有誤,就算句子寫得很漂亮也不能選。而一個寫得很醜的句子,在其他選項都有絕對錯誤的情形下,也只能選他了。另外適時放棄一些難題或解不出來的點也是重要的,畢竟我們不是母語人士,有些句意差異看不出來也是很合理的。
SC 答題過程一定要遵循文法語意優先,最後才是冗長精簡、句子漂亮與否。很多人都有答題程序錯誤的問題,導致連 easy 的題目都答錯。我自己認為,考點層級判斷順序錯誤不是考不好的因,而是一個預示你會考不好的果。如果你仔細記錄你的答題過程,你可能會發現你並不是每一題都有層級判斷錯誤的問題。究竟順序亂掉的原因是什麼?那才是你要解決的問題。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 SC 一開始是強項,但四戰曾經落馬過。我發現我順序亂掉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怕來不及寫 CR RC,想要快」所以我的解決方式是訓練閱讀速度,讓自己知道 RC 跟 CR 我來得及!一方面也記錄,看語意後答題到底會慢多少?紀錄的結果其實看語意不會多花超過 10 秒,也因此讓我吃了定心丸。而第二個解題順序亂掉的原因是緊張,我的解決辦法是一直用模考軟體熟悉接口,降低緊張感。
很多人疑惑 RC 是否需要背單詞?我以一個學渣角度分享,如果你跟我一樣字彙量只有 5000,背吧!詞彙量少嚴重影響理解及閱讀速度。而我字彙量達到 7000 多時大概能看懂 7 成。字彙量到 8000 多並搭配閱讀技巧後理解程度大概有到達 8-9 成。而所謂技巧就是快速抓出每篇文章的 Argument 和 Evaluate,不用讀懂全部,但要讀懂套路。在解決閱讀能力問題之後,我發現 RC 就只錯特定類型的題目。這時就針對這些題型集中攻破。有時候這些不擅長的題型不一定能透過大量練習就保證寫對,但至少考試時寫到該題型也會特別注意「這題可能會寫錯,放慢點看」而大大降低答錯機率。
一開始我以為 CR 會寫錯只是因為題目看不懂、看不完,仔細探究之後還真發現不少盲點。CR 的重點是要整理出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一味模仿大師或參考網絡大牛。不然終究是一知半解、越讀越混亂。另外上述親兄弟總結我認為在 CR 方面的提升效果最為顯著。親兄弟總結很花時間,有時候一個下午只讀三題,但效率遠遠大過刷 100 題。OG 的原文詳解也給了我很多幫助。我發現有時候 OG 的思考跟我的思考完全不同,雖然我的思考也能寫出答案,但運用於類似的題型時,參考 OG 的思考卻能完全避免混淆,或許透徹理解原版詳解才是最有效率的解題,畢竟 GMAC 是爸爸!
GMAT 是我這輩子考過最難的考試了。他考驗思考、考驗心智。經歷了無數的崩潰,很開心最後終於戰勝了自己。如果你正在難熬的過程中,希望這篇心得可以鼓勵到你。基礎弱的我可以,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