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計,要圖形化,立體化。比如,在給一些剛接觸會計的小孩講課的時候,我從來不讓他們去死記硬背什麼六要素的公式,記什麼會計科目。就把報表拿過來,左邊等於右邊,左邊是資產,右邊上邊大部分是負債,右下角是權益,不僅要知道是什麼,而且要記住位置,以實務的方式去記住圖形,而不是死記公式。記不住的時候,只要看到報表,就什麼都會了,而且會計最終的產物,卻就是報表。這樣就知道左邊等於右邊了,如果左邊增加了,右邊必然要增加。這樣報表就是平的。
這就是會計的原理,也是會計間的勾稽關係。
利潤表也一樣,利潤表的淨利潤,最終要與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進行勾稽。因為,其實利潤表就相當於是對未分配利潤的一個補充說明,或者說是明細。所以,淨利潤的減少,就意味著權益的減少,那代表著資產也要減少,或者負債或者權益要增加。隨便舉個例子,如果是DR費用,CR應付款。那麼表示負債增加了,費用增加了,利潤減少了。
這其實就是初學會計需要明白的一個原理,其實也就是最簡單的勾稽關係。整個報表,每個數字,項目背後,都是有著它的邏輯關係的,數字與數字之間,都是有著緊密聯繫的,共同協作,最後才組成了這樣一張報表。
所以在審計過程中,問題就出現了。
舉例:
1、我先舉幾個最近別人問我的問題,上周有個小朋友做底稿,填試算表,試算表是事務所提供的模板,有很多公式連結和check,其實這表很簡單,無非就是把數字複製黏貼過來,但是填完之後,發現check不ok。小朋友不知道是什麼問題,一臉迷茫。其實這種情況下,事務所的模板已經幫助你很多了,至少提醒了你check有問題,那麼你要做的,就是去看check的公式,到底是哪裡的數字不匹配。然後我發現,試算表最下方有一欄期初未分配小朋友沒有填,當然我填上之後發現依然不匹配,當然這不能就認為是錯的,不匹配也是很正常的,比如企業做了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或者做了一些分配等等。這時候,你就需要去帳裡去看,如果做了相關的處理,帳裡一般都會有相應的分錄記載。
這就是最簡單的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與利潤表的勾稽關係。這種公式根本也不需要去背去記,都是常識,期初的未分配利潤,加上本年的形成了淨利潤,那就是期末的未分配利潤。
2、還有一個小朋友拿著一個分錄問我,說企業做了這麼一個分錄對不對,寫的是DR應付職工薪酬,CR其他應付款。我一眼看過去就很奇怪,如果是工資,正常來說是要進費用的,況且之前又沒有計提應付職工薪酬,那麼你做一個應付職工薪酬借方是幹嘛,別人還倒欠你錢嗎。所以這種顯而易見的問題,也是報表間的邏輯關係不明確。
說了一堆很基礎很基礎,甚至無聊的例子,因為可能還有很多基礎薄弱的小朋友,希望可以更加理解。
那審計中,通常我們怎麼做。
依然舉幾個簡單例子。
1、比如固定資產折舊,折舊跟損益表有什麼勾稽關係,從分錄來看,計提折舊的時候,是DR費用或者成本,CR累計折舊。那這就是勾稽關係,你要匡算一下,費用中有多少折舊,成本中有多少折舊,跟計提的折舊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去找原因,原因怎麼找,看分錄,因為有借有貸,有來源有去處。
2、比如存貨的採購,通常都是對方科目都是應付帳款,那麼如果你對應付帳款全部函證,銀行全部函證,其實也就間接證明了存貨的採購的準確性,也間接證明了費用。因為費用的發生,除了折舊,待攤等,對方科目大部分都是貨幣資金或者應付帳款。
3、再比如,資產負債表中有投資,有貸款,而損益表中對應的投資收益,利息支出等,是否正確等等。
現金流量表就不多說了,具體的可以看我之前寫過詳細的現金流的一個流程,況且現金流目前很多時候都是通過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進行小部分的分析和邏輯,來匡算編制出來的,本身就是用前兩張報表編制的,那其中的勾稽關係就不用多說了。但是要注意附表中的折舊,財務費用等,有時候直接減出來的數字,並不一定是對的,比如有些發生了固定資產清理的時候等。
我沒有去對這些東西進行一個系統的整理,也只是舉了最簡單的幾個例子,審計這麼做,客戶給了報表,拿到之後怎麼去看。這就是去看的思路。
首先對報表進行一個總體的概念和印象,然後通過報表間的關係看有沒有明顯異常的情況,然後再去看每個報表項目中的明細,再通過明細進行三張表中的勾稽關係的一個分析對比,因為你需要看對方科目,這樣,整個報表和整個帳簿的來龍去脈,就慢慢的全看清楚了,你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一個科目它的對方科目是什麼,它的意義是什麼,它背後存在著怎麼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