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火遍網際網路的劇《慶餘年》,相信大家即使沒有看過,也應該有聽說過這部劇,這不,《慶餘年》又雙叕上熱搜了,可以說別的劇上熱搜是輪次數的,而《慶餘年》上熱搜是論星期的,雖然很多熱點文章都是圍繞著騰訊、愛奇藝點播的問題,但也證明了這部劇到底是有多火,再次點燃了「大IP」劇的市場。
隨著市場人群的再次細分,大IP的唱衰論在市場上開始沸沸揚揚起來,由於前段時間像《孤芳不自賞》、《甜蜜暴擊》這樣的IP劇集以超低分成為了整個網際網路嘲諷的話題,讓IP形成了由熱捧到觀眾皺眉的轉變。尤其是劇集類型的細分,「全民爆款」在逐漸向「圈層爆款」轉變,更多細分、小眾的題材劇闖了出來,大IP看似前景悲觀。
而《慶餘年》自開播以來,豆瓣評分蹭蹭往上竄,超10萬人打出8.0高分。即使遭遇「人民日報」針對超前點播的點名批評,劇情風評依舊穩如老狗,實屬罕見。這兩年壓力很大的IP劇這整個品類都頗有揚眉吐氣的感覺,不要再說IP劇熱度已褪、IP劇不行了。事實證明,IP劇好著呢,只要像《慶餘年》這樣好好拍。
既然提到IP,大羽就不得不說到品牌IP,實際上IP依舊是品牌的一個重要塑造模式。為什麼IP一定不會衰退?這要從人性的角度來談,人本性是懶惰的,擁有強烈的慣性思維,同時大部分人也是趨向於低風險選擇,在陌生與熟悉中,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熟悉的事物,因此品牌和IP作為消費者心智的佔領點,就有了他們存在的意義。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品牌都特別喜歡談IP,在大羽看來,中國的消費品牌一直都面臨著如何提升「文化附加價值」的大難題,這就需要IP+,讓品牌作為商業化符號,注入溫度和情感聯繫。在過去通過密集的廣告、公關來深入消費者心智的行為已經過去了,在大媒體時代,哪怕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在各個渠道再重複上一萬遍,品牌定位也難以再深入人心。
就像是劇集的消費市場一樣,現在很多市場通過網絡,把媒體分散化了,傳播碎片化了,人群細分化了,佔領心智是沒有錯誤的,但是現在再通過高舉高打的方式來進行品牌宣傳搶佔心智,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但IP卻能夠做到,IP它能夠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上,架起了一座不涉及金錢交易的橋梁,而是用價值觀和感情連接,這是一種情感的共振,從而用粘度產生品牌價值。
很多老闆都在糾結,IP的投入是不是不務正業,是否對品牌的價值轉化沒有太多的幫助,不做吧,又總覺得缺點什麼,擔心讓營銷跟不上時代,讓品牌抓不住未來,但實際上品牌IP就是為了建設更深文化維度的品牌。就像《慶餘年》一般穩如老狗,不火併不是IP的錯,而是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品牌方對IP到底用了多少心思。